唐朝為什麼會爆發安史之亂?

唐朝為什麼會爆發安史之亂?

圖: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內戰,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標誌性事件。

那麼,安史之亂到底是怎樣發生的呢?

一、兵制的改革,朝廷對軍事的大量投入,造成邊軍邊將勢力膨脹。唐的府兵制度,雖然很好,但是貫徹和執行的不徹底,府兵賴以生存的基礎——田地,逐漸被官員和豪強吞併。府兵無田後,開始出現逃亡,兵額逐漸減少 。最後,兵府只剩一個空機構,實際已經很難派出軍隊,訓練更無從談起。唐的府兵不能保證使用了以後,改為招募,士兵成了職業軍人,當兵打仗拿餉,這樣帶來一個問題 ,誰給發餉誰就是兵的主人了。後世軍閥的軍隊也是這樣的。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唐的軍隊強悍,經濟發達,玄宗對邊境上的其他國家發動了一系列的擴邊戰爭——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由於當時通訊手段的限制,前線的將領需要有一定的權利,否則請示報告容易耽誤事。所以這時候開始設置節度使。一開始節度使有九個,後來繼續增加。節度使的權利很大,起先不管民政,也不是常設官,後來節度使成了常設官,權利大到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軍、民、財權利集於一身,成了名符其實的土皇帝。節度使統轄的幾個州,這些州的軍隊,地方官員,糧食財富都歸節度使指揮,這樣就成了一個個的自給自足的小王國。

這時,吐蕃進入極盛期,吐蕃的和親維持的和平僅僅維持幾十年。契丹也從武則天時期就開始的幹架失敗到復甦,成北宋苦主那是後話了。大唐的外部威脅與日俱增,必須有大量資源投入到軍事上。


唐朝為什麼會爆發安史之亂?

圖:唐初大量開疆拓土,為加強中央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唐玄宗於開元十年在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等職,而兼管轄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安祿山一個人就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圖上是安史之亂後的分佈,此前平盧節度使在遼寧營州。

二、文官勢力坐大,政治上排斥忌憚軍人。一方面科舉文官不斷坐大,佔據了絕大部分政治資源,嚴厲的排斥軍人。本來內地和長安的高官位置可以作為邊將的功賞,代替列土封疆或者發現金,像漢朝將軍入朝都是執政大臣,大家知道自己有奔頭。

如張九齡,唐玄宗時期名相,“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就是他寫的,為人剛正不阿,是個正人君子,但手段弱雞,不會籠絡人心。牛仙客入朝做個尚書,都被張九齡不停攔路還要被羞辱,安祿山們能知道自己的未來嗎?他們又不像哥舒翰李光弼他們有世襲封地和部眾,以後難道守邊一輩子還要被文臣折辱?


唐朝為什麼會爆發安史之亂?

圖:公元729年後,宰相蕭嵩推薦牛仙客,使其任太僕少卿兼代理河西節度使。736年,牛仙客任朔方行軍大總管,後遷六部尚書,罷免張九齡後任宰相,742年病逝。他遷六部尚書時張九齡就反對,認為尚書都是德高望重之輩,邊疆小吏難以信服;唐玄宗要給牛仙客加爵位,張九齡再次反對,認為賞賜些財物即可。

唐朝為什麼會爆發安史之亂?

圖:《韓非子·五蠹》:然則無功而受事,無爵而顯榮,為有政如此,則國必亂,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兩立也。斬敵者受賞,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祿,而信廉愛之說;堅甲厲兵以備難,而美薦紳之飾;富國以農,距敵恃卒,而貴文學之士;廢敬上畏法之民,而養遊俠私劍之屬。舉行如此,治強不可得也。國平養儒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簡其業,而於遊學者日眾,是世之所以亂也。

翻譯成現代文說的就是,“然而沒有功勞的就能做官。沒有爵位就能顯榮,形成這樣的政治局面。國家就一定陷入混亂,君主就一定面臨危險了。所以,互不相容的事情,是不能並存的。殺敵有功的人本該受賞,卻又崇尚仁愛慈惠的行為;攻城大功的人本該授予爵祿。卻又信奉兼愛的學說:採用堅固的鎧甲、鋒利的兵器來防備戰亂,卻又提倡寬袍大帶的服飾;國家富足靠農民。打擊敵人靠士兵,卻又看重從事於文章學術事業的儒生;不用那些尊君守法的人,而去收養遊俠刺客之類的人。如此理政,要想使國家太平和強盛足不可能的。國家太平的時候收養儒生和遊俠,危難來臨的時候要用披堅執銳的士兵;國家給予利益的人並不是國家所要用的人.而國家所要用的人又得不到任何好處。結果從事耕戰的人荒廢了自己的事業,而遊俠和儒生卻—天天多了起來,這就是社會陷於混亂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