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市楊梅豐產栽培實用技術

安徽桐城市楊梅豐產栽培實用技術

羅林

楊梅(Myrica rubra)是具有我國特色的經濟林樹種之一。其果實品質優良,營養豐富,是當今風味最佳的水果之一,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近年來,楊梅在桐城市被廣泛種植,特別是氣候溫和、雨量豐沛的市域西部青草、陶衝等鄉鎮和沿菜子湖周邊水熱條件優越的雙港、老梅、菜子湖等鄉鎮,都推行規模化種植。雙港鎮香山園林綠化公司採取“公司 +農戶”經營模式,種植面積達 33.33 hm 2 ;掛鎮的興農油茶專業合作社地跨 3 個鄉鎮 12 個村,採用“合作社 + 農戶”分片實施種植規模、返租到戶經營辦法,栽種楊梅達 53.33 hm 2 ,這些鄉鎮規模種植面積大,在經營中實行集約化管理,每年鮮果產量 1 000kg/667m 2 以上。

1 選地

桐城市楊梅栽培園地,大多選擇在大別山前沿的丘陵岡地。這裡地勢平緩,陽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pH 值 4.5~6.0,質地疏鬆、土層深厚、地力中等,對楊梅成林豐產十分有利。

2 栽植技術

2.1 園地整理

楊梅栽培園地多為低山丘陵,地勢平緩,雜灌低矮,直接挖穴整地,按照 80 cm×80 cm×80 cm 規格挖穴,栽植株行矩為 4 m×5 m;栽植前 1 至 2 個月進行,每栽植穴內施農家肥 50 kg或 3~4 kg餅肥+ 過磷酸鈣 1 kg,施肥後上覆 15~20 cm 厚的肥沃表土,既能防肥料流失,又可避免肥料直接與苗株根系接觸。

安徽桐城市楊梅豐產栽培實用技術


2.2 品種選擇

主栽品種多以豐產性能好、果形大、肉質細嫩、汁多味美、大小年不顯著的“東魁”為主。栽培面積大的種植企業,為解決採摘果實時間集中用工不足和延伸產業鏈的問題(加工楊梅酒等次生產品等),搶抓市場商機,會合理搭配“荸薺種” “丁岙梅” “晚稻楊梅”等中、晚熟品種,延長採收期和楊梅市場的供應週期。

2.3 栽培技術

2.3.1 栽植季節

桐城市氣候屬北亞熱帶溼潤氣候,早春來的早,春季雨水多。楊梅栽植季節以 2 月上旬至 3 月上旬為宜,此時氣溫低、蒸發量小,有利於樹木根系的恢復,栽植成活率高。

2.3.2 栽植方法

楊梅多采用平茬苗栽植或栽後平茬。栽植時要注意栽植深度,防止栽植過深引起穴積水,影響苗木成活和生長。栽後覆土時要壓實,當填土深度與地面齊平時,苗木用手輕輕上提,然後扶正苗木,讓根系舒展。嫁接苗栽植時要注意將嫁接口埋入土下,促使傷口在適宜的溫度下進一步癒合。為提高栽植成活率,實生苗栽植後要立即進行平茬,即在主幹離地面 20~30 cm 處,將飽滿芽以上部位全部剪除,促使下部萌發新梢;也可以採取栽植前將全部葉片除掉,把主幹短截至到 15 cm 左右剪短根系,將苗木置於植樹穴內,用肥沃土回填,澆足水分,然後培土。這種栽植淺、培土高的做法,可以保持土壤溫度和溼度相對穩定。苗木定植後,當年 7至 8 月份高溫季,要及時進行鬆土保墒,維持土壤呈疏鬆狀態。楊梅是雌雄異株果樹,栽植時需配植一定的雄株作授粉樹,雌雄株配比為 100∶1,雄株最好根據花期風向栽在上風口。

2.3.3 楊梅幼株樹形培養

楊梅幼株一般培養“一干三主枝”的自然開心形樹冠。定植後,在主幹離地面 30~40 cm處短截。第一年以抹芽為主,從離地面約 20 cm起,選留第一主枝,以後每隔 15~20 cm選留第二、第三主枝。第二年冬季剪去主枝延長枝上不成熟的秋梢,並將主枝上所有側枝短截。在離主幹 60 cm處,選留第一副主枝。第三年在主枝上選留第二副主枝,第一、第二副主枝相距 60 cm。第四年繼續延長主枝和副主枝,在距第二副主枝 40 cm左右處,選留第三副主枝,在培養主枝和副主枝同時,及時選留大側枝。經過 3~4年的培養,基本形成自然開心形樹冠。

幼樹結果後,應輕剪長放,以疏刪為主,緩和樹勢。開張側枝,以早春修剪為主、夏季採果後修剪為輔,剪除病蟲枝、枯死枝、衰弱枝、疏刪密生枝,回縮更新下垂、衰弱的結果枝組。在樹冠高 2.0~2.5 m時,採用拉枝控梢的方法,促進形成花芽,達到早果豐產。

3 撫育管理

3.1 土壤管理

3.1.1 中耕除草

楊梅幼樹生長量小,競爭力弱,容易受雜草危害。栽後 3 年內,每年中耕除草 3~4 次,結合除草進行擴穴,使幼樹樹盤活土層擴大到直徑 1 m以上。

3.1.2 中翻墾複

為使楊梅果園土壤保持疏鬆狀態,每年需進行兩次深翻,翻挖深度 15 cm左右。第一次在 2 月底至3 月底,第二次在果實採收後進行。這是因為春雨、梅雨的淋洗以及果實採收作業中對果園土壤的踐踏,使土壤呈板結狀態,土壤的通氣性、透水性受到影響,通過翻耕鬆土,有效改善土壤的通氣和透水狀況,提高楊梅樹體 7~8 月份的抗旱能力,並有助於花芽分化、發育和次年的結果。

3.2 樹體管理

因楊梅生長特別旺盛,營養物質大量用於枝葉生長,消耗了養分水分,易導致始果期推遲。所以楊梅樹體管理主要在於修剪。通過修剪,平衡了樹勢,促進養分平衡,提早進入結果期,並保證果實品質整齊一致。

一般採用生長期修剪。技術要點如下:一是疏刪或短截朝內枝條和直立的徒長枝、直生枝。二是拉大或撐大枝條角度,使已有花芽枝條提高坐果率,使不能形成花芽枝條積累同化養料,形成花芽。三是環割或側貼皮。對生長勢強、產果率低、產量少的旺長樹,採用環割或側貼皮辦法,降低這類枝條的長勢,使其演變為結果枝。實踐表明,環割時間不同起到的效果亦不相同。花期環割,能提高幼樹坐果率;6 月環割能促進花芽形成,為次年結果打基礎。三是除萌、摘心。抹去樹體上無用部位抽生萌枝,包括基部發生的徒長枝、主枝、副主枝和大型輔助枝背上發生過強枝條,摘去頂部嫩梢,既能提高坐果率減少落果,又促使樹冠空禿部分的徒長枝抽發二次枝,進而演變成為結果母枝。鑑於楊梅春、夏、秋梢在不同時期發生,所以生長期修剪要進行3~4 次。

3.3 肥水管理

施肥是補充土壤肥力不足或結果後造成營養失調的重要措施。

3.3.1 幼樹施肥

施肥目的在於促進根系伸長和枝梢生長,儘快擴大樹冠,因此多施用速效性肥料,氮、磷、鉀配方比為 1∶0.8∶0.8,每年施肥 2~3 次。由於楊梅幼樹抵抗力弱,肥料要在土壤含水量充足時施下,施肥不宜離主根過近,避免與根系接觸灼傷根系。

3.3.2 成年樹施肥

此時施肥目的以促進結果,提高品質為主,每年施肥 3 次。第一次施花前肥,2 月份開花前施下。第二次壯果肥。5 月抽生夏梢前施入,以速效氮、鉀肥為主,砂質土壤每株環施草木灰 5~7 kg 或 1 kg尿素,沖積土、紅壤、黃壤再加 1 kg 硫酸鉀。第三次果實採收後的 7 月上旬施用,以彌補大量結果後樹體營養消耗大、土壤肥力下降、影響次年結果,氮、磷、鉀的配比為 1∶0.3∶0.4。

3.3.3 調控花果量

楊梅花果調控應因地因樹制宜。對弱樹或花芽過多的樹,在果實採取後,噴 200~300 mg/L 赤黴素,每隔 10 d 噴一次,連續 3 次,可減少花芽數量,增強秋梢生長勢。對弱樹、坐果少的樹,在夏、秋梢長度達到 10 cm 時,噴 330~670 mg/L 多效唑,抑制夏、秋梢生長,促進花芽形成。

4 病蟲害防治

桐城屬楊梅擴大試栽區,從目前狀況看,病蟲害較少,主要是預防。採取的措施有:一是加強栽培管理,改善林分通風透光條件,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能力。二是清園。通過修剪,剪去病蟲枝、枯死枝、衰弱枝,並集中燒燬,減少病蟲侵染。為防止樹體和果實汙染不宜採用化學藥劑防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