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去古印度天竺取得經文回來的不是唐僧,而是他們

古印度在我國被稱為天竺,那是佛教的發源地,早在唐僧之前,就有兩位高僧去到那裡取回真經普度眾生了。

最先去古印度天竺取得經文回來的不是唐僧,而是他們

大家熟知的,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來源於一部家喻戶曉的著作——《西遊記》,小說中的唐僧是以玄奘為原型塑造出來的。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他把梵文佛經翻譯成漢語,又把漢語著作介紹到國外,豐富了我國佛經,也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所以,他是最有名的取經人,真實的歷史上,還有兩個比唐僧更早的西天取經人。

高僧法顯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西天取經的人,今山西襄丘人,族系姓龔,他出生時很孱弱,父母怕養不活他,就按照習俗,就把他送到寺廟裡做了小沙彌,希望他能得到佛主的庇佑。

經過幾十年的修行歷練,法顯對佛學的研究達到了很深的造詣,成為當地學問最深的僧侶。當他發現經書裡的一些錯誤並存在紕漏的時候,年近古稀的他便萌生了西行取經的念頭。

直到一天,洗臉的時候,看到水中日漸蒼老的自己,他更是覺得時光緊迫。於是,就於東晉隆安三年三月,時年62歲的法顯,和同門師徒共五人,踏上了取經之路。他們從長安出發,次年經過張掖到時候,又有一批共同致志向的僧侶加入。之後,他們向西北行進,到了烏隸國,又轉為南下進入了塔格拉瑪幹沙漠,其中艱難可想而知。

最先去古印度天竺取得經文回來的不是唐僧,而是他們

東晉元興三年,法顯一行人終於來到了佛教的發源地—印度。相傳這開是佛主釋迦牟尼生前待的最久的地方。在印度學法六年,法顯孤身一人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回國後,他被請去南京傳授印度新佛法。法顯用了五年的時間翻譯了成功六部佛經,共計100多萬字。後來在耄耋之年遷到荊州居住,最終於去世於北宋武帝永初三年,終年86歲。

最先去古印度天竺取得經文回來的不是唐僧,而是他們

第二位西行取經的人是高僧曇無竭,他俗姓為李,幽州黃龍人。據說曇無竭很小的時候,就在龍翔寺出家,他潛心研究佛學,很快在眾僧侶中脫穎而出。隨著他研究的不斷深入,他不滿足於現有的佛家經典,也萌生了西行取經的念頭。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曇無竭一行25人,從燕都龍城出發,先後到達今天的青海,甘肅的河西走廊,新疆吐魯番等地。在途徑了雪山大漠,絕壁深崖之後,一行人傷的傷死的死,最後只剩下曇無竭等五人了。

歷經磨難,終於到達了印度,曇無竭到處尋訪名師,禮拜佛教聖地,數年後,搭乘商船安全回到廣州。學成歸國後,曇無竭一直住在江南弘揚佛法,直到去世。曇無竭將在西行取經的經歷寫成了《歷國傳記》,想要流傳後世,可惜現在已經失傳了,難尋蹤跡。

法顯和曇無竭為我國與印度間的佛教文化交流,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的功績不應被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