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最古老的建築:每一塊磚頭都有750年曆史

在位於武漢市洪山南麓的寶通寺左側,有一座開放式的公園,叫洪山公園。洪山公園總面積有9.97公頃,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距今已有近70年曆史。在洪山公園裡,有一座從宋朝遺留下來的古代建築,叫無影塔,是武漢最古老的建築。

武漢最古老的建築:每一塊磚頭都有750年曆史

無影塔繪畫

無影塔最初並非在洪山公園,原址位於興福寺。

興福寺是一座千年古廟,原名晉安寺,始建於南朝梁元帝承聖年間(552—554年),距今有1400多年曆史。601年,晉安寺改名為興福寺。這時候,興福寺裡還沒有無影塔。1270年,官府對興福寺進行重建時,在寺廟裡修建了一座塔,這就是無影塔,又叫興福寺塔。

武漢最古老的建築:每一塊磚頭都有750年曆史

無影塔

無影塔是一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石塔,全部用石磚砌成,形狀為平面八角形,高11.25米,直徑4.25米。石塔的下部為石砌須彌座,塔身的四壁有4道假門,上面雕刻有佛像、菩薩、羅漢、天王、力士、供養人等作為裝飾。

無影塔一共有七層,象徵“七級浮屠”。第一、三、五、七層的外壁設有小龕。其中,第一層南面小龕的左側刻有“住大洪山勝象興福寺重修”字樣,右側刻有“鹹淳六年歲次庚午四月佛日知事僧宗傑題”字樣。這清楚地記載了修建無影塔的準確時間,是南宋鹹淳六年,即1270年。

武漢最古老的建築:每一塊磚頭都有750年曆史

洪山公園

屈指一算,距今剛好750年。這意味著,無影塔是武漢最古老的古建築。

這座塔為什麼叫無影塔?《江夏縣誌》記載:“古無影塔在黃鵠磯石上,高不三尺,每日返照略不見影,藏骨名不知誰何也。”這是說,無論太陽在何處,這座石塔的身後均無影子。

另一種說法則是,在每年冬至這天,到了中午時分,這座石塔便會沒有影子。

宋朝為什會修建這座無影塔?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在古代武昌的城內外,有一座蛇山從南到北穿城而過,直抵長江南岸。人們稱蛇山為“江南龍脈”,“龍頭”即黃鶴樓。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對此耿耿於懷,採取建樓、挖洞、修塔的辦法,來鎮龍頭、斷龍身、壓龍尾。修建無影塔,即其中的一種做法。

武漢最古老的建築:每一塊磚頭都有750年曆史

黃鶴樓

一種說法是,無影塔實際上是一種防洪設施。《湖廣通志》記載:“無影塔,塔下有井名浪花井,其脈通江,建塔以安瀾焉。”這是說,無影塔的作用,是壓住地下水眼,防止它與江水一道興風作浪。當然,一座小小石塔,為什麼能夠鎮住波濤洶湧的地下水,也是一道難解之謎。

晚清時期,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太平軍和清軍,多次在武昌展開激戰,爭奪武昌的控制權。在激戰中,興福寺毀於戰火之中,寺廟內的絕大部分建築,都遭到了破壞,只有無影塔沒有受到多大損害。

武漢最古老的建築:每一塊磚頭都有750年曆史

太平軍與清軍激戰

1953年,中南民族學院修建校舍時,將興福寺廢址和無影塔圈到校園裡。當時,無影塔已破裂傾斜。於是,當洪山公園修建好後,無影塔便被遷移到洪山公園來。武漢市文物保護部門在搬遷無影塔時,沒有采取整體遷移的方式,而是先將塔上的每一塊石頭都編好號,並記住它擺放的位置。搬遷後,按照這些編號,再重新擺回去,使得它儘量保持原狀,做到一磚一號,百分百“復原”。

文物部門在搬遷無影塔的時候,發現塔內有一尊宋朝銅佛立像和一些散落在佛像邊的宋朝錢幣。如今,無影塔裡的這尊宋朝銅佛立像珍藏於武漢博物館內,供中外遊客欣賞。

無影塔的每一塊磚頭,都有750年曆史,是相當珍貴的文物。對於研究古代建築和佛教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同時,無影塔的修建時間確鑿,可以作為武漢地區古建築斷代的重要標尺。1956年,無影塔就被公佈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無影塔被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漢最古老的建築:每一塊磚頭都有750年曆史

無影塔身

洪山公園是一座位於鬧市中的公園,鬧中取靜,清靜幽雅。無影塔置身洪山公園裡,在周圍蒼翠樹木的襯托下,顯得古樸肅穆、靜謐安寧。不少遊客信步走來時,見到無影塔,自覺放慢了腳步。無影塔的四周被石砌護欄圍護起來,不過遊客可以進入護欄,與這座有750歲的古老建築親密接觸,拍照留念。

說來奇怪,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自從無影塔搬遷到洪山公園後,太陽照射時,塔身周邊是會有影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