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百貨公司

“我上百貨公司來”這句話就相當於現在的“我逛超市,我逛商場”的意思。改革開放前,最繁華的購物場所就是百貨公司,它是人們對國營百貨公司門市部的俗稱。當年的益都縣國營百貨公司位於現在的百貨大樓北側,屬於商業局的下屬單位。百貨公司下設百貨批發部,負責全縣百貨零售商品的批發,同時設了四處零售門市部,城裡門市部——位於現在的偶園街老文化館斜對面,是全縣經營面積最大的國營百貨門市部;車站門市部——位於現在老火車站金天地購物中心對面,有十五六間二層樓,樓下是門市部,樓上是倉庫,那就是當時的“大樓”;另外北關街北關小學南路西一處門市部,東關街十字口一處門市部。到了農村就是供銷社門市部或代銷點了。

小時候經常逛百貨公司,只看不買,想買也買不起。百貨公司經營像布匹鞋帽、文具、百貨日用品、五金之類並不豐富的商品。“截布”要布票,有限量。一般人是穿自己縫製的“絻腰褲”,“對襟褂”,能穿上“制服”就很了不起。緊俏商品要“走後門”,買一雙上海產的白色“回力”牌球鞋(也叫籃板鞋),找在百貨公司工作的親戚費了半年時間才買到,穿上去上學能吸引全校師生羨慕的目光。大金鹿自行車151.3元一輛,上海手錶120元一塊,泰山手錶85元一塊,那個時候騎上自行車、戴上手錶走在馬路上就相當於現在開上寶馬車一樣威風。有一句順口溜:“穿皮鞋,走鋼道;戴手錶,挽一翹;留分頭,不戴帽”,那就成了摩登人物。女人買化妝品沒有現在的雅詩蘭黛、玉蘭油之類,只有蛤蝲油、馬牌油。時尚的女人用個小瓶子去百貨公司“打”散裝雪花膏往臉上隨便抹抹就很美。沒有洗髮膏,就用青松肥皂,或者到皂角樹上摘點皂角煮煮洗頭。還有一種民間造的丸狀豬胰子,用來洗手去灰。

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春節前,益都縣建起了國營百貨大樓。這座建築面積5100平方米的三層大樓,是當時全縣最大的百貨商場,也是益都縣的商業中心。開業的時候縣長呂學先親自到場剪綵。從照片上看出,那時的“縣太爺”被水洩不通地圍在群眾之中,顯得那麼親切,和群眾貼得那麼近。好景不長,8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和民營、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人民商場的建成,使國營百貨大樓的經營受到嚴峻挑戰,從改制、承包逐漸走向消亡,演變成現在的電腦城。青州市的商業中心也逐步遷移到了人民商場附件區域。百貨公司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像鳳凰涅槃一樣,換來了商品經濟的大繁榮、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現在青州有多少商場、超市數也數不清,商品的種類也成為天文數字,今非昔比。 (唐樹棟)

曾經的百貨公司


1978年益都國營百貨大樓開業,照片中有呂學先、李芳桐、王榮昌等縣領導

曾經的百貨公司


“文革”時百貨公司大門

曾經的百貨公司


開業時人們搶購商品

曾經的百貨公司


作者身後是車站百貨公司的南山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