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被林黛玉丟地上的“鶺鴒香串”,殊不知丟出賈家抄家隱患

林黛玉回家一年多,伺候病重父親,養老送終。再回來已經從小女孩出落的美麗少女。賈寶玉也正因一年多的分別,有了秦可卿的死別,再重新認識林黛玉,才會漸漸產生異樣的情愫。

“距離產生美”,一次江南之行,是寶黛愛情的開始。卻對見過世面,風流一年的賈璉產生巨大影響,為那璉鳳二人的婚姻埋下了隱患。

紅樓夢:被林黛玉丟地上的“鶺鴒香串”,殊不知丟出賈家抄家隱患


閒言少敘,賈寶玉一回來就將得自北靜王手上的鶺鴒香念珠送給林黛玉,在他自以為是將最好的東西給她,卻不想被林黛玉一把丟到地上,直言是“臭男人戴過的,我不要它他”。

(第十七回)寶玉又將北靜王所贈鶺鴒香串珍重取出來,轉贈黛玉。黛玉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遂擲而不取。寶玉只得收回,暫且無話。

林黛玉並不知曉當日北靜王送賈寶玉手串的情景,她怎麼肯定“鶺鴒香串”一定是別人帶過的呢?主要基於兩方面。

紅樓夢:被林黛玉丟地上的“鶺鴒香串”,殊不知丟出賈家抄家隱患


第一,鶺鴒香串是念珠,與紅麝串的功能一樣,都是念佛時的“數珠”。第二十八回襲人說:

“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單有扇子同數珠兒,別人都沒了。”

賈元春的端午節禮,紅麝串和扇子人手一份。數珠就是紅麝串,並非只有賈寶玉和薛寶釵獨有。

鶺鴒香串和紅麝串的功能類似都是即戴即用。“鶺鴒香”這種材質也決定一定是上位者隨身佩戴之物,看到賈寶玉這種喜歡的世交子弟,當禮物轉贈。

紅樓夢:被林黛玉丟地上的“鶺鴒香串”,殊不知丟出賈家抄家隱患


賈寶玉經常出門拐東西回來。第七十八回作《姽嫿詞》後應酬也拐了梅翰林等人隨身的一堆東西。林黛玉一看鶺鴒香串的品質,就知道是別人戴過不是新的。

第二,鶺鴒香念珠,只能男人戴。鶺鴒古稱脊令,是一種鳥類。自古就被當作兄弟的代稱。

《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後以“鶺鴒”比喻兄弟。

《水滸傳》第一二回:“雙雙鴻雁,哀鳴在沙渚磯頭,對對鶺鴒,倦宿在敗荷汀畔。”

鶺鴒也有兄弟同盟之意,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引用鶺鴒恰如其分。

林黛玉熟知典故,當然知道是“臭男人”戴過的。以她潔癖,絕不會要。

紅樓夢:被林黛玉丟地上的“鶺鴒香串”,殊不知丟出賈家抄家隱患


鶺鴒香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線索。林黛玉丟到地上擲而不取,實則是丟出了一件賈家抄家的隱患。

鶺鴒香串並非北靜王之物,而是御賜給他,又轉贈給賈寶玉。這一尋常舉動背後藏著北靜王的大不敬。

一,皇帝賜給北靜王鶺鴒香串,分明是拉攏他,將他當兄弟看待。皇帝如此禮賢下士,只能證明北靜王很強。

二,皇帝禮賢下士,北靜王按說該感激涕零。可為人臣子,他不但將御賜之物隨便戴在手上,更隨手送給別人。是為大不敬,根本沒把皇帝放在眼裡心上。

三,北靜王不將皇帝當兄弟,卻用鶺鴒香串與賈家稱兄道弟。這背後的微妙就危險了。

賈家夾在皇帝與北靜王中間何去何從,成了雙方關注的焦點。

紅樓夢:被林黛玉丟地上的“鶺鴒香串”,殊不知丟出賈家抄家隱患


秦可卿葬禮後,賈元春為什麼馬上晉升了賢德妃?就在於皇帝對賈家最大限度示好,與他贈送鶺鴒香串給北靜王類似。

皇帝與北靜王是兄弟論交,與賈家是翁婿父子論交。按說賈家應該義無反顧與皇帝靠近,殊不知賈家卻因賈元春省親大觀園站在了太上皇一面。

太上皇隨意更改皇帝旨意,下旨妃嬪省親,表現出與皇帝不睦。北靜王為首的四王八公老臣,正是太上皇鐵桿勢力。

北靜王送賈寶玉的鶺鴒香串,沒安好心,就是拉攏他們與皇帝作對。賈家也就因這串鶺鴒香念珠,被測出心中的忠誠,從此站在了皇帝的對立面。

清代和邦額 《夜譚隨錄·阿稚》:“不為雁序而作鶺鴒,明知弟幼弱,不加防護,任其獨行,不飽豺虎,必遭顛墜。”

紅樓夢:被林黛玉丟地上的“鶺鴒香串”,殊不知丟出賈家抄家隱患


賈家遭算計抄家,正應了《夜譚隨錄·阿稚》一說,為人臣子當為臣子之道。皇帝晉升賈元春賢德妃,固然是為了穩住四王八公,何嘗不是給賈家最後一次機會。

晉代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豈無鶺鴒,固慎名器。” 皇帝給了賈家榮華富貴,就要他們一代代輔佐皇帝,懂得尊卑之道。可他們首鼠兩端站錯隊伍。最後被皇帝打碎“名器”抄家了事,純屬咎由自取。

林黛玉之所以一見鶺鴒香串就扔地上不要,代表了她對自己命運的抗爭。寶黛愛情一定會因賈家捲入的權力鬥爭受到影響,她摒棄鶺鴒香串,代表她不被屈服的態度,也是作者暗示賈家應該遠離鶺鴒香串背後的波雲詭譎,可惜,賈家沒人懂得。

專欄

紅樓夢:風情月貌秦可卿

作者:君箋雅侃紅樓

29.9幣

1人已購

查看


文|君箋雅侃紅樓

別忘了關注:君箋雅侃紅樓,動手轉發一下,沒準您的朋友也愛看,感謝讚賞。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周汝昌校訂批點本石頭記》80回本 ;

《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1990/2018 ;

《紅樓夢》程乙本·啟功校訂;

《紅樓夢》繪全本·清·孫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