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明代的科技水平,真的能造出136.8米長的“鄭和寶船”嗎?

序言:

鄭和下西洋時使用的寶船到底有多大?

按照明代的科技水平,真能造出史書中描述的長:136.8米,寬:55.9米的巨大船隻嗎?

在這裡,西奇妹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不吹不黑,讓我來還原一個真實的答案給你!


一:史書中描述的鄭和“寶船”有多大?

撇開野史不說,我們從正史著手——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中對於鄭和寶船的描述,來看原文:

《明史》:

“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丈八者六十二。”

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下西洋乘坐的寶船有44丈(尺)長、18丈(尺)寬

按照明洪武二十六年定斛鬥稱尺度,當時所定營造尺

1尺相當於如今的31.1釐米,換算一下,可以得出寶船的尺寸:

長:136.8米,寬:55.9米

按照明代的科技水平,真的能造出136.8米長的“鄭和寶船”嗎?

▲日本《唐船圖》,描繪了一艘清代旅日大型商船,長25間,合45.5米。

除了正史以外,在明代顧起元(1565-1628年)所著的史料筆記《客座贅語》以及鄭和船隊的隨船翻譯馬歡所著《瀛涯勝覽》,還有明代羅懋登所著以鄭和為原型的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中也有類似記載:

《客座贅語》:“寶船共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瀛涯勝覽》:“寶舡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

《三寶太監西洋記》:“那小字兒就填著說道:“寶船三十六號,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正史還是小說,這個尺寸(長:136.8米,寬:55.9米)在當時還是被廣泛認可的。

這個尺寸,不止明初,就是放到清代,都是海上巨無霸的存在,堪稱是古代的航空母艦。如果這個尺寸準確,那麼鄭和寶船無疑是除了諾亞方舟外全世界最大的木帆船了!

按照明代的科技水平,真的能造出136.8米長的“鄭和寶船”嗎?

▲鄭和七下西洋路線。

二:為什麼說明代造不出那麼大的木帆船?

可惜的是:這個尺寸經不起推敲!明代未必有這個能力建造出如此規模的寶船。原因有如下三個:

  • (原因1):技術上很不合理。

按照《明史》記載,寶船長44丈、寬18丈,那麼它的長寬比為2.46。總體來看,這是一條非常“胖”的船!而在現代造船工業中,船舶的長寬比一般都被鎖定在5至7。之所以選擇這個範圍,是因為太寬的船無法保證結構強度。

按照明代的科技水平,真的能造出136.8米長的“鄭和寶船”嗎?

▲1909年下水時的懷俄明號。

再結合材料來看,鄭和寶船的主體結構使用的是木材。西歐的木帆船專家們認為木帆船的極限長度為80-100米,這還是現代水平,放在明代,都未必能達到80米。實際上直至19世紀中後期藉助近代工業水平與鐵質龍骨世界上最大的木船的長度才開始突破百米,有史以來最大的木質船懷俄明號( Wyoming )誕生於1909年(見上圖),長140米,使用鋼鐵龍骨,尺寸僅略大於傳說中寶船的尺度44丈(約合136.8米)。

因為船的尺寸過大,在海上所受波浪和靜水壓力的作用力也就大增。大於80米的木船,船體所受縱向彎曲力矩很大,木質船體的強度根本無法保證。

所以“長136.8米,寬55.9米的木質寶船”,從結構力學上來看就非常難實現!

按照明代的科技水平,真的能造出136.8米長的“鄭和寶船”嗎?

▲鄭和。

  • (原因2):史書熱愛誇大。

史書一向熱愛誇大,即使是二十四史,也存在誇大嫌疑。舉幾個雷同的例子:

《晉書》:

“濬乃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餘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

晉代的這艘船有多大?

“百二十步”。

換算一下,約合170米。在晉代,建造出170米長,能載2000人的大木船,還要在長江中行駛?這真的可以嗎?

《隋書》:

“素居永安,造大艦,名曰五牙,上起樓五層,高百餘尺,左右前後置六拍竿,並高五十尺,容戰士八百人,旗幟加於上。”

隋代的這艘船有多高?

“高百餘尺。”

什麼概念?隋代百尺大約為23.5米。這艘五層樓的船高於23.5米。而現代的萬噸輪5層也才十幾米……

按照明代的科技水平,真的能造出136.8米長的“鄭和寶船”嗎?

▲一艘可能約等於小號寶船的清代大型商船——耆英號(Keying)。

更離奇的還有陸游寫的《入蜀記》:

《入蜀記》:

“觀大軍教習水戰,大艦七百艘,皆長二、三十丈,上設城壁、樓櫓,旗幟鮮明,金鼓鞺鞳,破巨浪往來,捷如飛翔。”

宋代的這些船有多大?

“皆長二、三十丈。”

換算一下在60到90米長,還不算太離譜。但是這樣的船有700艘,還都排在古長江中!

你確定?

反正小妹不確定!


  • (原因3):與考古結論不符。

說了這麼久,有沒有考古實物支持推測鄭和的寶船體積?有。

按照明代的科技水平,真的能造出136.8米長的“鄭和寶船”嗎?

▲1957年出土的大桅杆,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1957年5月,在南京的下關中保村發現了一根古代舵杆(見上圖)。因為這根桅杆很有可能屬於附近的寶船廠和龍江船廠,鄭和寶船很有可能就“出生”在這裡。

這根古桅杆長約11.7米,按照船舶設計來看,這根桅杆所搭配的船型大約只能在十七至十八丈長。距離史書中描述的44丈顯然差距甚遠。

而且南京寶船廠和龍江船廠規模較小,不可能造出四十四丈長,十八丈寬的船。

按照明代的科技水平,真的能造出136.8米長的“鄭和寶船”嗎?

▲衛星照片中的 6 號船塢。

2003 年 8 月,南京博物館發掘了寶船廠 6 號船塢(見上圖衛星照片)。清除淤泥後,人們發現古船塢呈倒梯形,上口寬約 44 米,下底寬 12 米,深度僅僅為 5 米。

按照明代的科技水平,真的能造出136.8米長的“鄭和寶船”嗎?

▲武漢理工大學席龍飛教授等人復原出的大型寶船橫截面與南京寶船廠 6 號船塢尺寸對比。

實際上按照武漢理工大學席龍飛教授復原的模型圖來看(見上圖),巨型寶船吃水起碼為 8 到 10 米。南京5米的水深,想必寶船連長江都開不出去!


最後小妹來總結一下

學界主流認為鄭和乘坐“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寶船”這個說法的出現比較晚。最早出現在萬曆二十六年羅懋登的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 》中。之後又原封不動出現在 《客座贅語》、 天啟刊本《瀛涯勝覽》等諸多筆記中。後來這個資料被清代官修《明史》所採錄,為《鄭和傳》數據來源。

也就是說《明史》編纂於清代前期,在漫長的歲月沉澱中,其記載數據不排除有以訛傳訛的可能。無論是從結構力學還是從考古結論來看,所謂的“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寶船”,很有可能只是來自於對船舶尺度毫無概念的文人杜撰。


三:鄭和“寶船”到底有多大?

既然“長:136.8米,寬:55.9米”的史料結論不靠譜,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了,真正的寶船,到底有多大?

西奇妹繼續尋找史料。

按照明代的科技水平,真的能造出136.8米長的“鄭和寶船”嗎?

在南京市鼓樓區儀鳳門外有一座獨特的寺廟,叫“靜海寺”。為什麼說它獨特,因為這是明成祖朱棣為褒獎鄭和航海的功德而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

在這座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歷史遺存寺廟內有一塊叫《靜海寺碑記》的石碑。石碑上的文字在這裡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我們來看:

《靜海寺碑記》:

“......建弘仁天妃之宮于都城外龍江之上……復建靜海禪寺用顯法門試千古之佳勝偶然之……一、永樂三年將領官軍乘駕二千料海船並八櫓船……海道永樂四年大船駐於舊港口即古之三佛齊……首陳祖義金志名等於永樂五年七月內回亦由是……永樂七年將領官軍乘駕一千五百料海船並八櫓船……國王阿烈苦奈兒謀劫錢糧船隻……阿烈古奈兒並家……”

從這一段石碑記載上來看,永樂三年鄭和下西洋使用的是“二千料海船”,永樂七年使用的是“一千五百料海船”。

按照明代的科技水平,真的能造出136.8米長的“鄭和寶船”嗎?

▲鄭和副手“副使太監洪保”之墓出土的《大明都知監太監洪公壽銘藏》拓片。

此外,2010年,鄭和的副手“副使太監洪保”之墓在南京被發現,從墓中出土的《大明都知監太監洪公壽銘藏》(部分見上圖)中也有對於鄭和寶船的體量記載,我們來看:

《大明都知監太監洪公壽銘藏》:

“.......永樂紀元,授內承運庫副使,蒙賜前名。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賁捧詔敕使西洋各番國,撫諭遠人......”

因為是歷史實物記載,所以可信度很高!

但現在問題來了,所謂的“二千料海船”、“一千五百料海船”、“五千料巨舶”,到底有多大?我們繼續來看資料推算:

《龍江船廠志》中記載了四百料戰船長8.9丈,寬1.65丈,深0.6丈。

《寧波府志》中記載了四百料戰船長9.4丈,闊1.95丈,深0.92丈。

得出如下結論:

按照明代的科技水平,真的能造出136.8米長的“鄭和寶船”嗎?

▲三種下西洋船隻尺寸估算。

為何幾份資料有所出入?可能是因為兩者記載的船料數字並非其精確淨噸位容積,我國古代並不以實際淨噸位容積判定船隻料數,而是根據船隻尺寸“三乘四因算法,合成石數”(明、清《 淮關統志 》),再取整得到整數料數。如此同料數船隻的實際尺寸與淨噸位可能有不小的差距。

如果將兩者取平均值,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

1500料海船:身長15.34丈(47.71米),寬3.30丈(10.26米),深1.34丈(4.17米)。

2000料海船:身長16.92丈(52.62米),寬3.64丈(11.32米),深1.48丈(4.60米)。

5000料巨舶:身長22.75丈(70.75米),寬4.90丈(15.24米),深1.98丈(6.16米)。

▲▲▲▲▲▲▲▲▲▲▲▲▲▲▲▲▲▲▲▲▲▲▲▲▲▲▲▲▲▲▲▲▲▲▲▲

據鄭明等估算,2000料海船的排水量在千噸左右,而5000料巨舶的排水量則高於2000噸

按照明代的科技水平,真的能造出136.8米長的“鄭和寶船”嗎?

▲“主之恩典”號(“Grace Dieu”)的殘骸和復原圖。

可能你沒有概念,這5000料巨舶在十五世紀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那就這麼說吧:5000料海船幾乎與150年後世界上最大的帆船漢薩同盟“呂貝克之鷹”一樣大!放眼當時世界,即使是如英格蘭於1420年建成的戰艦“主之恩典”號(“Grace Dieu”)等少數鉅艦亦難望其項背,據對1930年發現的 “Grace Dieu”殘骸之研究,其排水量僅約1400噸(傳說 2750 噸),同時地中海國家存在部分1000餘噸的大型商船,與二千料海船略相當。

所以這是什麼地位?

“武林盟主!”

按照明代的科技水平,真的能造出136.8米長的“鄭和寶船”嗎?

西奇妹說:

當然,值得驕傲的不僅是我們在明代已經擁有先進的造船技術,還在於我們並不因為自己的強大而選擇“進攻”。

鄭和在下西洋的過程中,即使是“武林盟主”般的存在,但他並沒有主動侵略,一路都是樂善好施,以德服人。

“不惹事,不怕事”,這是大國擔當!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給西奇妹,發表你的想法。

-------------------------------------------------------

作者:西奇妹

參考文獻:

  • 張廷玉,萬斯同等:《明史》、
  • 顧起元:《客座贅語》、
  • 馬歡:《瀛涯勝覽》、
  • 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
  • 房玄齡等:《晉書》、
  • 魏徵:《隋書》、
  • 陸游:《入蜀記》、
  • 南京靜海寺石碑:《靜海寺碑記》、
  • 太監洪保墓出土:《大明都知監太監洪公壽銘藏》、
  • 李昭祥:《龍江船廠志》、
  • 曹秉仁:《寧波府志》、
  • 穆克登布:《 淮關統志 》。

本文由西奇博物館原創發佈。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