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失的職業—竹蓆人

圖\文:何永平野馬

竹蓆進入人們生活已有千年歷史,竹蓆主要分為水竹蓆、麻將涼蓆、竹絲席、竹條席等,而四川境內氣候條件適宜桃竹生長,所以川內主產桃竹竹條席。

即將消失的職業—竹蓆人

四川省嶽池縣苟角、天平一帶自古就有竹蓆之鄉之美譽,上至八旬老翁下至三歲孩童都編得一手好席,據嶽池縣誌記載1958年12月安東公社秦運甲細篾織竹蓆一張,送北京全國手工藝展覽會展出,被評為優等手工藝品。

即將消失的職業—竹蓆人

在八十年代之前,川東一帶大姑娘出嫁坐歌堂前需在竹蓆上拜天拜地、拜父母、拜添箱的長輩,被拜的長輩需要向竹蓆上撒錢,俗稱“押箱錢”姑娘對跪拜的席子還要哭歌歌頌篾匠,歌詞大意是:

篾匠師傅好兒郎,打床蓆子鋪中堂。

供女今夜來拜香,拜客撒錢在席上。

篾匠師傅手藝巧,編的席子比人好。

上下打的人字路,中間有圓還有方。

即將消失的職業—竹蓆人

八十年代之前的篾匠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社會地位,九十年代初期隨著金屬製品、塑料製品和各種複合材料製品大量運用於生產生活中,逐漸取代了各種竹製品,而篾匠師傅的收入更是每況愈下逐年減少,年輕人越來越少人繼承從事篾匠行業,眼看到了瀕臨失傳的地步。

即將消失的職業—竹蓆人

2020年4月25日筆者邀約攝友:嶽池人、嶽池么妹一同前住天平鎮採風紀實,行至天平鎮金龍廟村時見一中年女子正在編竹蓆,於是對她進行了採訪。女子名叫楊順芬現年47歲,自三四歲時就隨父母幫集體編竹蓆,那時因年歲太小不能計工分,就幫父母編竹蓆邊角,工分計在父母名下。

即將消失的職業—竹蓆人

隨著年齡逐漸長大楊順芬每天幫父母編竹蓆,熟練生巧後編竹蓆的速度和質量在同齡人中更是出類拔萃,出嫁後又將竹蓆手藝教給丈夫一家,於是小兩口白天種莊稼,晚上編竹蓆,為了獲得更多收益很多時候編竹蓆至零晨兩三點才睡覺。

即將消失的職業—竹蓆人

前幾年由於席子價格上不來,父母子女身上都得花錢,她選擇與丈夫到外地務工,外面打工雖然很累但是收入比在家編席子高,今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外面廠裡未復工,於是重操舊業繼續編竹蓆。

如今楊順芬編的竹蓆又快又好,每天能編兩張如果加點班甚至能編三張竹蓆,“以前我們一張席子能賣一塊多錢,到後來的幾塊錢,幾十塊錢,現在一張席子好的能賣一兩百塊錢”楊順芬說。


當筆者問及你以後是否將你的手藝傳給你的孩子時,楊順芬說:“現在打席子的人70後已經是最年輕的一代人了,80後已經沒人會劃篾條打席子了,由於收入低90後的孩子更不願意學這門手藝了”。

即將消失的職業—竹蓆人


也許若干年後,人們再想看看那曾經養育幾代人的竹蓆手藝,只能在民俗博物館才能看到那些工具和介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