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元朝,所流通的錢幣是什麼樣的呢

元朝是以行鈔為主,相傳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後,曾想仿效宋朝以銅錢為主要流通貨幣,但有大臣勸阻道:“銅錢乃華夏陽明政權之用,我們起於北方草原地區,屬於幽陰之地,不能和華夏陽明之區相比,我國適用紙幣。”忽必烈認為有理,便決定用紙鈔而不用銅錢了。

  元朝幣制的最大特點是長期、廣泛、大量地發行和流通紙幣。元朝版圖遼闊,橫貫歐亞,由於紙幣本身輕便,攜之可“北逾陽山,西極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這使當時的歐洲人覺得不可思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裡寫道:“紙幣流通於大汗所屬領域的各個地方,沒有人敢冒著生命危險拒絕支付使用,……用這些紙幣,可以買賣任何東西。同樣可以持紙幣換取金條。”他還驚奇地說:“可以確鑿斷言,大汗對財富的支配權,比任何君主都來得廣泛。”元朝紙幣的形狀為長方形,一般長25-26釐米,寬16-18釐米,版面的四周是花邊。上方從右到左印有“××通行寶鈔”,正中為數額,有一貫、貳貫、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不等。下方印有印鈔的單位,職官名稱,發行年、月、日及偽造者處死等警告語。元朝的紙幣流通主要經歷了中統鈔、至元鈔、至正鈔三個時期。

這三個時期中幣值最穩定的是中統鈔,流通時間最長的是至元鈔,前後超過了36年。而發行量最多、貶值最嚴重的是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時開始流通的至正鈔。這種新鈔一貫權銅錢1000枚,是以前的至元鈔的二倍。過去的交鈔或以絲為本,或以金銀為本,而這種至正交鈔是以紙為母(本),銅錢為子,本末倒置,同時發行“至正之寶”銅錢,來配合發行紙鈔,讓銅錢來代表紙鈔。目的是印製交鈔,以虛代實。大量印刷交鈔的結果是使物價上漲10餘倍,人民不願使用,以至於有人用紙幣糊牆鋪地者,交鈔最後形同廢紙。元朝政府自始至終是以政府強制手段發行不兌換紙幣為基本貨幣制度的。元朝的紙幣制度即是我國自宋金以來紙幣制度的沿續,也是紙幣制度的發展,且制定了《至元寶鈔通行條例》,其中詳細規定了紙幣的製作、發行、流通以及偽造的處理方法。例如偽造紙幣是以偽造紙幣的數量、規模來定罪輕重的。從受刑時間、罰沒財產數量直至死刑都有明細規定,這些都使元朝的紙幣制度走向了成熟和完善,對我國古代紙幣制度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元朝,所流通的錢幣是什麼樣的呢

  元朝雖以行鈔為主,但也鑄錢,史書多有失載。在早期蒙古國時期的“大朝通寶”,有銅銀兩種。到元世祖忽必烈時,在中統年間(南宋景定元年至四年,公元1260-1263年)鑄行了“中統元寶”,錢文為漢文篆書、楷書兩體,是小平錢。但此錢不符合對錢的要求,因為篆書為旋讀,楷書為順(直)讀。篆楷皆背無文,但楷書有背四星的,極罕見。

  元朝鑄錢無論從數量、形制還是製作工藝上都不及兩宋,數量上少,形制也不統一,大小、折當、寶文、錢文結構不定,比較隨便,除至正之寶權鈔錢、至正通寶中有幾種背文記值外,其餘錢背文無記值。在製作工藝上除順帝至元錢銅錢製做較精良,錢文較精美外,其它各錢製作一般,這大概是以行鈔為主、銅錢次之所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