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為什麼說了謊或者什麼也不說

最近《隱秘的角落》熱播,網上也掀起一波討論的熱潮。


我在看這部劇的時候,會想到一個假如:假如朱朝陽的媽媽不是認為“學生學習就夠了,不需要交朋友”,假如他媽媽不是這樣專制控制而是對孩子尊重信任、平等溝通的,假如他跟媽媽的關係不是這樣壓抑尷尬而是自在放鬆、充滿信任的……


那麼第一集嚴良和普普到來的時候,他就可以直接自然地跟媽媽說:“我有兩個小夥伴沒地方去,在我們家住一晚好不好?”而不需要隱瞞媽媽偷偷讓他們住在自己家,後面也就可以把他們遇到的困難(目睹了兇殺案、普普的弟弟生病需要籌錢)告訴父母,讓家長來幫忙一起想辦法解決。家長可以陪同孩子們報警,可以一起想辦法幫普普的弟弟籌錢。


那這個故事很可能從這裡就結束了,也就不會發生與兇手周旋交易最終導致幾人包括朱朝陽的爸爸死亡甚至朱朝陽差一點變成了兇手這樣一些可怕的事情了。

雖然劇情的內容可能是超越現實的,但現實中類似的事情也並不少見。有很多孩子因為不信任父母,在面對父母時都不敢坦白而只能選擇隱瞞或說謊。


說一件身邊朋友的小事兒。朋友家兒子4歲多了,有次和爸媽出去玩兒的時候擦傷了膝蓋,媽媽問是不是很疼?孩子瞄了一眼爸爸,說不疼。這個時候爸爸還沒有停止對孩子的指責:“你的眼睛是出氣的嗎?說你多少回了,走路要小心!……”媽媽知道孩子並沒有說實話,後來問孩子當時明明很疼為什麼不說?兒子很誠實的回答說,怕爸爸訓我,爸爸總是很大聲的訓我……


這只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有一些少年受到了校園霸凌不敢告訴父母,只能自己默默忍受。有一些女孩子遭遇了性侵,不敢告訴父母,只能自己偷偷崩潰大哭。有一些孩子生病了也不敢告訴父母,因為害怕捱罵,常常要拖到病得很嚴重了才說

知乎有一篇問答:“什麼時候,你學會了說謊”,有一個高讚的答案是這樣描述的:

你的孩子為什麼說了謊或者什麼也不說

你的孩子為什麼說了謊或者什麼也不說

你的孩子為什麼說了謊或者什麼也不說

你的孩子為什麼說了謊或者什麼也不說

很多人都直呼這個回答太真實了。這些孩子在與父母的互動中逐漸學會了說謊和隱瞞。


這些孩子的心靈相當於活在“隱秘的角落”,因為過往與父母的相處讓他們無法信任父母,他們很多事情並不敢告訴父母,因為“坦誠相待”意味著“被批評”,這樣一來只能自己來面對和處理。而未成年的他們,心理承受能力是相對脆弱的,面對事情的想法和思維是相對不成熟的,比如劇中救普普弟弟的30萬,網友們就議論到光想著籌30萬太不現實了,白血病的治療需要配型等各種問題,怎麼可能只是籌錢的事情。而作者回答網友的時候說這正是想體現孩子單純天真的地方,告訴她需要30萬,孩子就覺得只要籌到這30萬就能救弟弟。

當這些孩子遇到一些困難的事件時,尤其是遇到一些特殊的甚至是創傷性的事件時,他們實際上是無力應對的,而他們又不能求助父母,這無疑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巨大的風險。那些在隱秘的角落裡成長的心靈會變成什麼樣呢?情況好的會很敏感,報喜不報憂,愛面子,別人稍微反駁就會炸毛……情況差的就有可能像劇中的朱朝陽逐漸變成了張東昇(殺人犯),現實中被霸凌的少年可能走了極端,被性侵的少女可能學會了自殘……我相信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心中有光,素履以往。

用尊重成就孩子


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比如劇中朱朝陽的媽媽,她就是很不尊重孩子的。比如她自認為孩子不需要交友;逼著孩子一定要喝自己準備的牛奶;偷偷戀愛,並自認為自己是對孩子好;當孩子發現自己的戀情時,堅持認為大人的事情他不懂。在她與朱朝陽的互動當中,她幾乎從不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更多的時候是以自己的想法來理解和要求孩子

你的孩子為什麼說了謊或者什麼也不說

尊重孩子,也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感受。很多父母與其他人打交道的時候都能做到尊重,說話也會有禮有數,而面對孩子則容易變得肆無忌憚、口不擇言。比如高贊答案中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我敢說如果他們在生活中對待朋友或同事也是這種方式,早就沒朋友了。而當他們面對孩子的時候卻總是肆無忌憚的把自己的情緒發洩給孩子,完全不顧及自己這麼說這麼做會帶給孩子什麼感受。

這樣一來,孩子體會不到你對他的尊重,他自然也不會願意跟你有更多更內心的互動。就像你如果遇到一個不尊重的你的人,你也不願意跟他打交道一樣。

用理解呵護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可以說是開啟孩子心靈之門的鑰匙。比如孩子跟朋友鬧矛盾了跟你傾訴,一個媽媽上來就劈頭蓋臉說:“別人怎麼沒有鬧矛盾啊,就你跟人鬧矛盾,你不反思反思自己的問題?”這樣一來,孩子自然慢慢地就不願意跟媽媽溝通了,因為跟你傾訴不但不能得到理解還會遭遇一頓指責,這無疑是讓孩子的感覺雪上加霜。

而一個理解孩子的父母,孩子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們都會先去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那麼孩子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來自父母的理解和支持,這樣一來,孩子也更願意跟父母去敞開自己的內心。

用關心溫暖孩子


就像知乎高贊回答裡的那段互動一樣,孩子興高采烈地說我要過生日了,你一臉:“哦,然後呢?”孩子以後可能都不想跟你過生日了。如果孩子跟你說什麼,你總是不怎麼關心,也不怎麼感興趣的樣子,孩子自然慢慢地就不想跟你說了。我有朋友在小學當心理老師,她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讓孩子們寫一些希望父母改變的地方,很多孩子寫的都是爸媽能夠放下手機聽自己說話。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很熱情的跟你的伴侶分享自己的事情,對方拿著手機興致缺缺敷衍的回應,你是什麼感覺。那麼,漸漸地孩子不願意跟你分享也就不奇怪了。

用信任支持孩子


要想孩子信任父母,父母也需要先信任孩子。如果父母對於孩子都總是不信任的,那麼孩子也不會去信任一個不信任自己的人。

好比回答中那句:“你抄同學的吧?”、“是你弄壞的吧?”這都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這樣的不信任只會讓孩子感覺到委屈和冤枉,如果你固執己見,孩子也只能漸漸地學會去敷衍你或防備你。更有甚者,孩子們會覺得“反正你都不信,那我就把罪名坐實好了,免得冤枉”。

心理學中有一個皮格馬利翁效應,它指的就是你對他人的期待、看法最終會影響甚至塑造他人的行為。當你認為孩子就是撒謊、就是壞孩子的時候,你可能真的會讓他逐漸變成一個愛撒謊的壞孩子。

劇中的朱朝陽的內心就活在隱秘的角落,在那裡沒有信任的父母的庇護,在隱秘的角落裡滋生著見不得光的陰暗。但願這樣的孩子能夠少一些再少一些,願更多的父母能夠跟孩子構建一種彼此信任的關係,讓愛的光輝照進孩子的內心,讓更多的孩子不再活在隱秘的角落!


願每個孩子心中有光,素履以往;踏夢前行,聚力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