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天津優勢,緩解相對貧困,共享高質量小康

發揮天津優勢,緩解相對貧困,共享高質量小康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將是檢驗這一發展成就的標誌性指標。所以,脫貧攻堅戰必須如期打贏,不能有任何妥協的餘地。從國家治理的層面看,小康是發展的成果,脫貧是公平的體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將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但同時也要注意到,脫貧不能等同於高質量小康。即使已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相對貧困問題也將會長期存在。當前脫貧的標準主要是“兩不愁、三保障”,我們還需要在此基礎上,讓脫貧群眾能夠逐步享受到當地一般生活質量。從而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因此,解決相對貧困將是下一個階段扶貧工作的核心。

在這一方面,我市已經進行了深入的前期探索。雖然我市早就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貧困村和貧困地區,但是長期以來仍然在深入開展精準扶貧。2017年開展了新一輪的結對幫扶工作,以到2020年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為總目標,按照“六個精準”的總要求,針對全市1000個困難村,圍繞黨建、就業培訓、產業帶動、科技教育、金融服務、生態補償、基礎設施、住房安全、醫療救助、社會保障等方面進行“十項幫扶行動”,讓困難村和困難群體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以上這些工作,使我市在解決相對貧困方面取得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積累。

未來,天津市應當進一步完善結對幫扶工作的體制機制,打造出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天津樣板。

這首先需要儘快制定相對貧困認定標準和動態精準識別機制。扶貧的對象應該以農村貧困群體為主,並進一步覆蓋城市貧困群體,幫扶行動也要從農村向城市社區推廣。重中之重是緩解和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要求,從優化教育、收入分配、醫療、住房、養老、社會保障等制度入手,完善統籌我市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讓全市人民共享高質量小康社會的發展成果。其次,探索具有天津特色的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實施推進行動有利於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和生產體系,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大產業幫扶力度,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引導企業參與到幫扶工作中。力爭使主體規模不斷壯大,產業鏈不斷延伸,價值鏈明顯提升,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更加完善,建成一批融合發展先導區和示範園。目前我市在薊州區開創薊州全域旅遊新局面,是我市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和經驗,同時也是實現精準脫貧的探索示範,薊州區致力於發揮自然資源優勢,促進旅遊產業升級,讓京津冀的老百姓享了“氧”福,品了口福,同時為薊州百姓生活增添了幸福,這一先行探索也充分證明了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作為新業態,是推動農村二三產業的好抓手。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既是重大實踐課題,也是重大理論問題。因地制宜,將新經驗與新實踐不斷融入到理論與實踐中,才能使農業農村發展之路行穩致遠。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 欒江

津雲新聞記者陳汝寧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