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進來瞧瞧鄭州大都市區空間(2018—2035年)規劃吧

10月13日,為有序推進《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2018—2035年)》實施,構建與鄭州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生態環境支撐保障體系,省發展改革委印發《鄭州都市圈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


戳進來瞧瞧鄭州大都市區空間(2018—2035年)規劃吧


未來,要打造啥樣的宜居城市?


《規劃》給出答案


統籌考慮開封、新鄉、焦作、許昌4市其他區域,形成以鄭州都市圈為主體的全域生態環保大格局。


到2025年,

鄭州都市圈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4%;

到2035年,

都市圈生態環境質量達到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


一條生態宜居的幸福路正在鋪就。


戳進來瞧瞧鄭州大都市區空間(2018—2035年)規劃吧


目標,都市圈5市


全部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根據《規劃》,到2025年,鄭州都市圈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基本建成,城鎮人居生態環境更加和諧,區域森林覆蓋率穩步提高,溼地保護率達到5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92天,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4%,都市圈五市全部創建成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到2035年,都市圈生態環境質量達到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全面建成生態環境優美的和諧都市圈、經濟集約高效的綠色都市圈、社會健康文明的宜居都市圈,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標杆。


戳進來瞧瞧鄭州大都市區空間(2018—2035年)規劃吧


現狀,基礎較好


但也面臨不小的挑戰


當下,鄭州都市圈區域生態格局基礎較好,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強,環境汙染治理成效初現,但也面臨著生態安全格局有待優化、生態資源約束趨緊等挑戰。


如森林面積總量仍然偏小,分佈不均。黃河沿線地區生態功能有待提升,天然生態環境資源匱乏、空氣環境治理壓力較大。五市生態建設仍處於各自為戰狀態,生態服務功能的疊加效應難以有效發揮。


佈局,打破“僵局”


構築一體協同的生態格局


如何打破生態發展的“僵局”?


《規劃》畫出了藍圖,要構建

“一軸、一心、一帶,雙環、多廊、多點”的區域生態格局。


戳進來瞧瞧鄭州大都市區空間(2018—2035年)規劃吧


打造黃河綠色發展軸。實施沿黃溼地保護與修復工程,構建堤內“綠網”。推進黃河大堤外側寬防護林帶建設,打造以自然生態要素為主體的都市圈東西向綠色發展軸。


高標準建設鄭汴港生態綠心。充分發揮雁鳴湖森林公園、中牟森林公園、賈魯河等生態資源優勢,系統織補森林、溼地等生態空間。規劃建設中華生物園,強化雁鳴湖—官渡—杏花營—朱仙鎮等城鎮節點作用,打造世界級品質的市民休閒遊憩樂園。


全面提升南水北調生態帶功能。加強南水北調中線沿線防護林帶建設,完善乾渠沿線中心城區段生態文化公園體系,打造都市圈南北向生態涵養與景觀帶。


協同建設都市圈雙層綠環。打造以鄭州環城高速綠廊為骨架、以郊野公園和生態農業為主體的都市圈生態內環。加強太行山、嵩山等山區植樹造林,實施東南部平原地區植樹造林工程,打造都市圈生態外環。


貫通多層多維區域生態廊道系統。加快潁河、賈魯河、渦河、運糧河、惠濟河等河流水系和京廣高鐵、隴海高鐵等交通通道沿線防護林帶建設,構建跨區域骨幹生態廊道系統。構建騎行綠道、步行綠道等各類綠色通道,形成慢行綠道系統。


佈局均衡協同的生態節點。積極推進森林公園、溼地公園、郊野公園等生態節點規劃佈局,消除綠色空間盲區。


戳進來瞧瞧鄭州大都市區空間(2018—2035年)規劃吧


實施,指明方向


同保共育、同防共治、協同發展


《規劃》也為具體實施指明瞭方向。


實施伏牛山和南太行森林提質增量工程,推進滎陽南部礦山區、新鄭始祖山、焦作北山、新鄉鳳凰山等破損山體森林植被恢復,開展鞏義、滎陽黃土山區治理等林業重點工程。


統籌鄭州、焦作、新鄉、開封四市黃河堤內堤外森林資源,實施黃河兩岸生態治理、規模綠化連片提升工程,加強沿黃林帶系統建設,打造沿黃森林生態系統。


統籌黃河、南水北調中線等水資源配置利用,實施區域“四水同治”十大水利工程,建設小浪底北灌區、西霞院水利樞紐輸水及灌區、趙口引黃灌區二期等項目建設,推進鄭州市西水東引、鄭汴一體化鄭州東部區域南水北調中部供水等項目前期工作。


推進都市圈30萬千瓦及以下的燃煤機組關停或改為燃氣機組,協同開展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到2025年都市圈火電平均供電煤耗控制在300克標煤/千瓦時以下。


開發南太行森林探險遊、嵩山康養度假遊、鄭汴焦沿黃溼地休閒科普遊等生態旅遊產品,加快太行綠道、黃河綠道、平原綠道等旅遊通道建設,打造綠色宜人的生態休閒空間。


打造全球知名的文化旅遊目的地。聯合打造中華古都、中國功夫、黃河絲路等精品文化旅遊線路,規劃建設南太行國家健身步道,推進鄭焦“兩山兩拳”文旅融合示範帶和鄭汴港生態文化創意基地建設,強化大遺址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


戳進來瞧瞧鄭州大都市區空間(2018—2035年)規劃吧


探索,充分聯動


實施8大生態環境建設工程


如何讓都市圈5地充分聯動?


《規劃》提出,實施8大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率先開展區域生態環境協同保護與治理機制改革探索。


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工程。啟動鄭州至開封段百公里沿黃生態廊道和黃河新鄉段170餘公里生態廊道建設。


戳進來瞧瞧鄭州大都市區空間(2018—2035年)規劃吧


中華生物園建設工程。在鄭州航空港區、開封尉氏縣、許昌鄢陵縣和建安區的部分區域內,通過系統配置森林、溼地等生態空間,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育示範區。


鄭汴港生態綠心建設工程。在鄭州中牟縣、航空港區和開封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尉氏縣的部分區域內,植入人文旅遊、國際交往等功能,打造都市圈綠核和地域特色城市會客廳。


南太行山生態屏障建設工程。在新鄉鳳泉區和焦作市解放區、山陽區、馬村區、中站區內,共同營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打造都市圈北部生態安全屏障。


西部生態屏障建設工程。

在鄭州鞏義市、登封市、滎陽市、新鄭市、新密市和許昌禹州市的部分區域內,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打造都市圈西部重要的生態源地。


南水北調防護帶建設工程。在鄭州、新鄉、焦作、許昌四市南水北調中線沿線兩岸沿線(縣、市、區),提升防護林帶功能和質量,打造生態保護帶。


大運河生態文化帶建設工程。在鄭州、開封、焦作、新鄉等四市大運河沿線(縣、市、區),打造運河生態文化帶,強化對運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利用與活態傳承,打造運河生態文化融合帶。


戳進來瞧瞧鄭州大都市區空間(2018—2035年)規劃吧


“兩山兩拳”文旅融合示範帶建設工程。在鄭州登封市和焦作武陟縣、溫縣的部分區域內,打造以“雲臺山—陳家溝—少林寺—嵩山”等精品旅遊線路為主體的都市圈生態、文化、旅遊協同發展先行區。


結語

《鄭州都市圈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是《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2018—2035年)》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支撐和落實措施。不僅有利於實現鄭州市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目標,推動鄭汴、鄭許、鄭新、鄭焦“共繪一張圖”“共下一盤棋”“共織一張網”“共算一本賬”“共鉚一股勁”,更有利於促進以鄭州為“龍頭”的中原城市群的健康發展,對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快建設宜居宜業的生態城市都有重大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