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口腹之慾:食物醃製,冷藏和風乾工藝,是"吃貨"的必備技能

導語: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孕育了燦爛奪目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留下了很多古人的智慧結晶。在古代封建社會,那個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時代,古人們一直在發揮著聰明才智,追求著美好生活。比如說對於生活中最重要的飲食部分,古人不僅研發了各種各樣的菜式,還探究出了很多種不同的能夠比較有效的保存食物的鮮度,或者延長食物存放時間的方法,以此來滿足不同時期的口味需求,以及食材的保存。

在古代科學技術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古人在既有的生活條件下發明瞭不同的食物保鮮和儲存技術,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現出了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精神和態度。

食品醃製工藝的廣泛運用

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作為一個地圖遼闊的大國,古人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常常跋山涉水,就是為了去品嚐其他地方的美食。在古代,中原王朝和周圍的屬國飲食文化就不用說了,自然是差異非常明顯。因為儘管是在中原王朝的管轄範圍一帶,飲食文化的地域差異也很明顯。加上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不同,飲食習慣不同,氣候條件有所不同,而古代科學技術水平較低,因此食物的存儲運輸比較困難。

古人的口腹之慾:食物醃製,冷藏和風乾工藝,是

古人享受美食的場景

比如說冬天的時候想要吃到夏天的食物,想要在那個時期培養出反季節的蔬菜或者水果還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如果有一種成本較低,方法簡單,適用於所有飲食習慣的工藝,能將食物換一種味道或者形式儲存,那跨越距離和時間的口腹之慾便都能得到滿足。

基於這種生活追求,古人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發現創造了一種食材的製作工藝,是所有區域都或多或少都可以掌握的一項不僅能夠延長食材保存期限,還能夠獲得同一種食材不同的口味體驗的食物加工技術——醃製。中國古代的食品醃製技術起源時間比較早,而且比較安全綠色,純天然無添加,體現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

古人的口腹之慾:食物醃製,冷藏和風乾工藝,是

古代的醃缸

中國的醃製工藝的起源最遲都能夠追溯到周朝,因為在戰國時期,就能夠充分證明中國古代的醃製工藝已經成熟了。並且大部分人都能夠掌握這門工藝,這說明是適合古代小農經濟,小規模的生活生產方式的。不同的地區適合醃製的條件不同,醃製的食物和方法也不同,這是因地制宜,選擇改良醃製工藝更加貼合生活的表現。

古代的醃製食品主要就是醃肉和泡菜這兩種類型,但是使用的方法卻是數不勝數,在古人沒有了解其醃製的科學原理的時候,先人們憑藉著實踐經驗探索出了很多醃製方法。中國古代的科學研究偏向於實用科學而非理論研究,雖然對科學真理的掌握和解釋顯得比較不成熟,但長期的生產經驗轉化成古人的智慧,指導著百姓生活,體現出來封建經濟體制下的文化發展和科學探索的特點。

古人的口腹之慾:食物醃製,冷藏和風乾工藝,是

漢代的醃缸

而憑藉長期生存實踐不斷豐富的食物醃製工藝,不僅體現了古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華民族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同地域不同自然氣候條件下,選擇不同的醃製對象和方法,擅長利用自然環境和能夠獲取的物料豐富生活,也體現了古人和大自然之間較為和諧平衡的關係。

小眾的低溫冷藏保鮮方法

醃製工藝醃製的食品,保質期比較長,一年四季都能夠食用。但是能夠用於醃製,並且醃製完可以獲得更美味的味覺享受的食物並不是很多,比如水果之類的,人人都是追求新鮮的還有一些昂貴的食材也是需要其它的保存方法或者加工方法的。如果說醃製工藝適用於大眾,那低溫保鮮的方法在古代能夠承擔的起高額的費用,或者有那個資格使用的一般不是皇室貴族,就是富商大賈。

古人的口腹之慾:食物醃製,冷藏和風乾工藝,是

古人採冰的場景

因為夏天低溫保鮮的方法涉及冰塊的運用,而不是北方地區在冬天的時候依靠自然的低溫環境而形成的秋收冬藏的生活習慣,夏天運用冰塊冰凍保鮮食物的方法是和自然方法相違背的。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疆土總體上在夏天來臨的時候都處於炎熱的環境之中,但是在這塊土地生活了這麼久的中華民族,怎麼會沒有辦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其實,雖然古代沒有製冷的電器,古人卻能憑藉自然條件製成具有同樣製冷效果,並且汙染較小的製冷工具。但是,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古代的製冷工具和方法成本都太高,適用的人也太少,所以說古人能夠用冷藏保鮮工藝的人並不多。古人研發了很多類似於"冰箱"一樣的工具,比如冰鑑,冰窖,冷庫等等。其共同點就是用冰營造出一個低溫的環境,將食物飲品放在裡面,達到冷凍保鮮的目的。

古人的口腹之慾:食物醃製,冷藏和風乾工藝,是

戰國時期的冰鑑

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應用科學的發展和認識水平的提升,古人獲取冰塊的方法也越來越多。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已經開始使用冰鑑和冷庫冰窖。冰鑑的體積和容量小,能夠儲存的東西不多,而且製造一個冰鑑也並非那麼容易,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冰塊的保存技術還比較生疏。

所以開始的時候,人們將冬天產生的冰收集起來,放在溫度很低的山洞或者地窖裡面,發現在冰窖周圍糊上稻糠和腐殖土的時候,氣溫變化幅度下降,所以後世都用這種方法來使冰塊短期不融化或者融化的速度慢一些。這樣的地窖被打造成冷庫或者冰窖,而冰鑑裡面所用的冰塊一般都是從這裡面提取,食物水果都可以儲藏在冰窖之中。

古人的口腹之慾:食物醃製,冷藏和風乾工藝,是

古代打造冰窖的場景

不過春秋戰國時期,能夠享有這種待遇的不是諸侯就是諸侯信任的幕僚。他們會將剩餘的稀有蔬菜,水果,肉類放在冰窖之中,待需要的場合才取出來,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保存食物,節約食材,防止過剩的食物腐爛變質。這樣看來,在先秦時期古人的冷藏保鮮技術就已經能夠達到比較先進的水平,更何況秦以後的生產力水平相對而言更高的封建王朝呢。

唐宋時期,經濟繁榮,百姓生活環境得到改善,他們對於飲食方面的追求也越發的"刁鑽",不僅推廣了冷藏保鮮技術,還利用這種方式發明了冷飲和冰棍等等看起來更像是現代社會的食物。並且在宋朝時家庭環境比較好的普通百姓也能吃到冰飲,這正是冰凍保鮮技術的發展而形成的局面,讓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這項技術的福利。

古人的口腹之慾:食物醃製,冷藏和風乾工藝,是

唐代侍女手捧冷飲

冷凍保鮮技術雖然能夠保持食材的原滋原味,保持水果的新鮮,但是保質期並不長。即使冰塊長期不化,水果和蔬菜等等能夠保鮮的時間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冷凍保鮮技術也只是古代眾多保鮮工藝之中的小眾一種方法而已,而且還是偏向於上層社會消費的一種方式。但是依然可以從中體會得到古人生活的智慧,合理地運用能夠利用的自然資源獲取更多彩的生活,這不僅僅是滿足物質生活,更是精神生活的滿足。

特色鮮明的食物風乾技術​

古代的醃製工藝和冷凍保鮮工藝保存的時間來比,醃製工藝的儲存時間更久,但是冷凍保鮮技術的味覺體驗更好。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食物風乾技術,也是古人運用較多的食物存儲加工技術。只不過前兩種工藝存儲的食物都不適用於長期跋涉,而食物風乾技術比較適合長期的儲存。醃製工藝能夠將醃製品和醃製容器一同帶走,但是十分不方便。

古人的口腹之慾:食物醃製,冷藏和風乾工藝,是

古人風乾肉塊的場景

冷凍保鮮的食物就不用說了,古代的移動冰庫屈指可數,而且古代的製冷技術始終不夠成熟,冰塊一旦被抬到地面並且要長途跋涉,其保存時間肯定是有限的。因此,一種經過加工後,能夠達到比較長期的儲存並且不容易變質,比較好運輸的食物,成為了古人所追求的一種食物形式,這種加工工藝,也成為了古人的研究對象。

中國古代社會以中原王朝為核心,由於農業生產需要固定區域,因此百姓居住的地點也是長期固定的。而且在古代交通運輸比較落後的條件下,尋常百姓出行一般都是步行,真正能用到馬車和馬匹的人並不多,因此其實古代封建社會對適合於長途跋涉攜帶和食用的食物需求量並不大。需求量比較大的還是北方的遊牧民族,而環境的不同,風乾技藝也不同。

古人的口腹之慾:食物醃製,冷藏和風乾工藝,是

北方的牛肉乾

北方遊牧民族藉助風乾工藝製作的最成功的風乾食物就是西北地區的牛肉乾等肉乾,藉助西北方乾燥,以及大風頻繁的自然環境,能夠比較簡單便利的製造這種肉乾。除此之外,還有川貴地區的臘肉,其實也是擁有千百年歷史的老工藝了,川貴地區夏季比較溼潤,因此臘肉風乾一般都是在冬季。

如果在空氣溼度太大,光照不足的情況下,古人還會使用煙燻的方法來快速排除肉本身的水分,加快風乾,卻因此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口味,又因此促進了古代食物煙燻工藝的發展。


總結: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生產水平和現在相比確實比較低,但這些古老的工藝,沉澱了上千年古人的智慧,到現在都還被廣泛地使用,直接證明了這些古老工藝的價值——能夠持續上千年的工藝,擁有著旺盛的生命力。這些樸素的食物加工和儲存工藝,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文化,促進了食品加工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更體現了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追求味覺的享受,並不是貪圖享樂,中華民族的艱苦奮鬥的精神是公認的,正是因為中華民族在長期的艱苦奮鬥中不斷地努力,才能創造這麼多優秀的古老工藝,也將中華民族傳統飲食文化和積極樂觀,熱愛生活的精神展現在世人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