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疆域的變遷—再造大一統

高祖劉邦死後,惠帝劉盈即位為帝,呂雉為皇太后。由於之前戚夫人得高祖寵幸,使高祖有另立太子的心思,雖不得逞,卻被呂后所記恨。


華夏疆域的變遷—再造大一統

呂后掌權後開始瘋狂報復戚夫人與其子劉如意,戚夫人被做為人彘,趙王劉如意被殺。呂后的瘋狂報復深深的刺激了漢惠帝,身體狀況每日愈下,鬱鬱而終。惠帝去世之後呂后獨攬大權,並分封侄呂產、呂祿等為王為侯,造成劉氏諸王與呂氏集團的對立。在她死後,馬上就釀成了劉氏皇族集團與呂氏外戚集團的流血鬥爭。劉氏諸王,遂群起而殺諸呂。誅滅呂氏勢力後,大臣們認為呂雉所立少帝不是劉盈親生,於是先廢后殺少帝劉弘,並在皇族中選擇繼承人。為避免再次出現外戚集團擅權而導致的流血衝突,諸王與大臣們選擇擁立代王劉恆繼承帝位,是為漢文帝。如此在漢高祖去世八年之後,漢朝的政局趨於穩定,開始了後世稱讚的文景之治。


一、休養生息的文景之治


當時的漢帝國雖然擁有著世界上最為優秀的文化和先進的技術,但繼承的卻是一個經過秦末大亂,百廢待興的局面。以至於皇帝的馬車湊不齊四匹顏色相同的白馬,王侯將相或乘牛車。所以自漢高祖劉邦以來漢中央政府就致力於恢復生產,休養生息。文帝即位之後這一政策被貫徹於帝國的方方面面,促進了民生的恢復和經濟的發展。


華夏疆域的變遷—再造大一統

西安漢景帝陽陵

漢承秦制,在律法上亦是如此。雖然劉邦和呂后有所刪減,但仍過於殘酷。文帝即位之後,在律法上實行大規模改革,廢除肉刑、確定刑期,保證罪犯在受到懲處之後仍然可以快速的投入到生產之中。又廢除連坐之法,大大減少因案件牽連而被迫入獄的人數。此外,文帝深感天下疲敝,在位二十二年宮室無所增益,並開放皇家山澤供民生息,並禁止郡縣與亡國進貢珍奇。為鼓勵民眾生產,文帝兩次宣佈將租稅減至三十稅一,丁稅則由每人120錢減少至40錢,俸役從一年一役改為三年一役。景帝劉啟即位之後,繼續文帝以來的政策,漢帝國社會經濟在文景時期持續發展,迅速走向繁榮。


二、治世隱憂


華夏疆域的變遷—再造大一統

漢初帝國最大的心腹之患並不是北邊虎視眈眈的匈奴汗國,而是高祖劉邦分封的同姓諸侯王。


文景時期雖然帝國的經濟成就斐然,但其政治上的問題卻越來越嚴重。一是對匈奴一味的忍讓,導致其驕氣日盛,不斷騷擾帝國的邊境,擄掠人口,為此不得不每年耗費大量錢糧而去防備匈奴的騷擾,所謂和親不過是平添屈辱罷了。二是在黃老思想的指導下,整個帝國努力推行清靜無為的政治,地方上雖不擾民卻也無所作為,眼看諸侯國的勢力越來越大卻不加約束,帝國中央政府的威望日漸削弱。


華夏疆域的變遷—再造大一統

針對日益嚴重的政治危機,青年才俊賈誼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向文帝獻上治國良策。


針對王國問題文帝時期博士官賈誼曾數次上書文帝,後世史家將其文匯合名曰《治安策》。賈誼指出“若此諸王,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慮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黃屋,漢法令非行也。”可見當時劉姓諸王的封國已經儼然成為了中央政府針插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而且由於高祖劉邦的示範作用,不少人懷有不臣之心,夢想著天下有變成就帝業,已經成為帝國長治久安的最大威脅。於是賈誼向文帝建議: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並進而歸命天子,雖在細民,且知其安,故天下鹹知陛下之明。


按照賈誼的建議,現在的諸侯王國之所以有野心是因為王國太大,因此有造反的實力。如果將諸侯國不斷分封,就會變成一個個連縣都不如的小國,諸侯王的權力也就隨之衰弱,中央政府則可不戰而屈人之兵。


華夏疆域的變遷—再造大一統

強大的匈奴汗國佔據著河套平原與河西走廊,使得長安時刻處在匈奴騎兵的威脅之下,漢初由於百廢待興,高祖劉邦不得已採用和親的屈辱政策來換取一時的和平與安定。然而草原地區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匈奴不會安分守己,文景時期匈奴對於漢朝邊境的騷擾變本加厲,和親政策不僅沒有換來和平,反而使得北胡日益猖狂。


對於匈奴問題,賈誼就和親政策提出了尖銳批評。


天下之勢方倒懸。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蠻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漢歲金絮採繒以奉之。夷狄徵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足反居上,首顧居下,倒懸如此,莫之能解,猶為國有人乎?


對於賈誼提出的主張漢文帝十分欣賞,欲以公卿任之,但卻由於灌嬰等一干老臣的反對,不得已任命為長沙王太傅,後又為梁懷王太傅。後來梁懷王遊獵墜馬而死,賈誼自覺辜負文帝重託,鬱鬱而終。賈誼雖亡,而其言猶在。漢朝中央政府,特別是皇室已經充分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只是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三、七國之亂


華夏疆域的變遷—再造大一統


漢景帝繼位之後,繼承父親遺志,啟用晁錯開始削藩。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錯向景帝陳述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提議削藩。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奏章送上去,景帝召開御前會議命討論,除竇嬰外皆附議。於是朝廷下令削藩,削趙王常山郡、膠西王六縣、楚王東海、薛郡、吳王豫章、會稽郡,諸侯譁然。削藩令一下情勢洶洶,正好給蓄謀已久的野心家機會。


文帝時,吳世子入宮朝覲,由此得以陪伴太子劉啟(景帝)玩樂。有一次在玩博戲的時候,世子在棋桌上爭勝,態度不恭,劉啟憤而拿起棋盤重砸世子頭顱,世子當場殞命。由此,吳王劉濞與皇室結下了深深的仇怨。景帝詔令傳到吳國後,劉濞立即誅殺吳境內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六國諸侯王反叛。為奪取大位,劉濞孤注一擲,徵募了封國內14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眾30餘萬人,又派人與匈奴勾結,以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的名義,舉兵西向,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


華夏疆域的變遷—再造大一統

面對來勢洶洶的吳楚叛軍,景帝這位太平天子一時手足無措,時逢竇嬰入宮,請求景帝召見袁盎。袁盎獻策殺晁錯,消除叛亂,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竟決定犧牲晁錯以換取諸侯退兵。此後又有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景帝批准,而晁錯毫不知情,被景帝宣召腰斬,當時晁錯尚穿著朝服(後世皆言文景之治,然而就景帝面對七國之亂的慌張表現來看,卻是資質平平,以至於慌不擇路,誅殺忠臣令人心寒)。


華夏疆域的變遷—再造大一統

晁錯大夫真的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


殺了晁錯,當然不能阻止吳王,吳楚聯軍繼續東進,景帝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後悔莫及。為挽救危局,景帝急速任命竇嬰和周亞夫,並將阻擋吳楚叛軍的希望寄託在自己親弟弟梁王劉武的身上。幸運的是,梁王劉武頑強抵抗,吳楚聯軍久攻不下,為周亞夫軍佔據敵軍側翼贏得了機會。周亞夫先是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斷絕了叛軍糧道,又堅守不出,吳軍斷糧,士兵飢餓,陷入困頓。周亞夫當機立斷率軍追擊,大破吳、楚聯軍。吳王與其麾下壯士數千人乘夜逃走,渡過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蘇鎮江),至東越國。


華夏疆域的變遷—再造大一統

在漢廷威懾下,東越王刺死吳王,獻其頭於漢。吳王死後,楚王劉戊自殺,其他參與叛亂的諸王悉數被誅殺,這場險些顛覆帝國中央政府的大規模軍事叛亂,終於被平定。鑑於七國之亂的慘痛教訓,漢中央政府已經深刻的意識到重新恢復秦代大一統局面的重要性,只有徹底解決王國問題,政令統一,漢帝國才能集中力量征伐四夷,開創不世之功。然而,這一切景帝是無法看到了,漢帝國輝煌事業的大幕正在等待一位雄心勃勃的青年將它開啟。


四、大一統局面的恢復


經過文景兩代的勵精圖治,西漢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初至武帝即位的70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大倉裡的糧食由於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這一切都為漢武帝的大一統奠定了和物質條件。


武帝即位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鞏固大一統,譬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鹽鐵官營等。由於這一系列主要講述華夏疆域的變遷,就不再對上述問題進行說明了。現在我們來看看,漢武帝是如何解決困擾帝國多年的王國問題的。


華夏疆域的變遷—再造大一統

主父偃是幫助武帝解決王國問題的重要人物,人有大才,卻德不配位,最終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不過其為漢帝國奠定的大一統局面延續了下來,也算是青史留名。


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任用主父偃開始推行推恩令(實際上是賈誼政策的實踐)。主父偃曰:


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主父偃的推恩令比起晁錯的削藩令,可謂是高明的多。推恩令之前,諸侯王國按照宗法繼承的原則只能是嫡長子繼承王國,如此一來諸侯王國被完整的保存下來,實力不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削弱。如果諸侯王治理有方,封國實力還會日益增長,最終成為尾大不掉的割據勢力。推恩令推行之後,凡諸侯王子,無論嫡庶皆可以分封,如此則諸侯王室不可能團結一致對付中央,而是限於內部的爭鬥與內耗中,封國越來越小,食邑越來越少,最終所謂帝室貴胄就可能會落得像劉備年輕時一樣的結局。


華夏疆域的變遷—再造大一統

我當年怎麼就沒想到呢,看來人還是要多讀書。

隨著推恩令的進行,主父偃受到漢武帝寵信,炙手可熱,眾大臣賄賂他的金錢達數千金之多,他也都來者不拒,不加收斂。不僅如此,主父偃還藉著加強中央集權的名義,敲詐勒索諸侯王。如主父偃讓希望把自己的女兒送入齊王宮中為妃,但遭到拒絕。主父偃為洩私憤,上書武帝,言齊國富強,然齊王血緣與皇帝太過疏遠,並且自己聽說過齊王的醜事。後武帝派主父偃為齊相入齊,監察齊王。齊王聽後恐懼,畏罪自殺。齊王死後,由於當年主父偃長期待在趙國,知趙王一些不法之事,趙王決定先下手為強,使人告發其接受諸侯賄金,武帝怒,遂下令逮捕主父偃。這時漢武帝並不想殺主父偃,但朝中大臣都因主父偃喜歡揭發人隱私頗為害怕,紛紛落井下石,主父偃最終被族誅。太史公曰:“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主父偃死後,武帝開始親自上陣頒佈一系列法令,限制諸侯王的活動,諸侯王國自此衰弱下去,最終被郡縣兼併,天下復歸一統。那麼武帝採取了哪些措施呢?


華夏疆域的變遷—再造大一統

主父偃也是個靠不住的,自己把自己害死,還是朕親自操刀吧。


一是左官律與附益之法。所謂"左官",是諸侯王國之官。依左官律諸侯之官不能住在長安,不能提升,諸侯犯罪一併連坐。由此一來,天下英才無人願意為諸侯王效力,諸侯王之羽翼即除。


二是附益法。有漢以來諸侯們為了探聽朝廷消息,維護自身利益,往往賄賂朝中大臣,以影響皇帝,左右朝政。附益法規定朝廷大臣交結諸侯,幫助其獲得不正當利益,或者自己受賄為附益,重者至於棄市(斬首後曝屍)。由此朝臣對於諸侯的好心與孝敬只能是敬而遠之了。


除此之外,諸侯王不經中央同意不得擅自離開封地,違者降為侯爵。元鼎五年(前112年),武帝忽然下令檢查諸侯每年春節祭祖時,獻上的貢金。“不如斤兩,色惡,王削縣,侯免國",結果一連免了一百多個侯爵,此法遂成定製。經過武帝的一波操作,曾經煊赫一時的劉姓諸侯國,都成了昨日黃花再也無法與中央匹敵了。


華夏疆域的變遷—再造大一統

由此,從楚漢戰爭,再到劉邦誅殺異姓諸侯,景帝削藩平定七國之亂,武帝實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歷經70餘年,華夏終於再一次實現了完整意義上的大一統局面。在華夏安寧,經濟繁榮的基礎下,是該考慮如何處理秦亡之後留下來的邊疆問題了。至於漢帝國的疆域如何擴展,絲綢之路如何打通,漢為何成為了一個民族永恆的名字,請看下文《華夏疆域的變遷——武帝經略四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