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程序員是否會一度成為“內卷”的職業?

其實,高級工作不夠多,程序員的成長在資本家眼裡就不是一項優勢,而是成本負擔。就會直接導致內卷。

未來,程序員是否會一度成為“內卷”的職業?

正常的人情況是,有容易寫的程序,也有難寫的程序。程序員慢慢積累到能力的巔峰之後退休了,下面的人就得補上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現在的情況是,全部都在調參數塗app畫網頁抄手遊,高中生都能做。你幹了十年二十年積累的經驗還不如年輕人多加點班,你不僅薪水要求高,體力還下降了,還有什麼用?

甚至不用未來,就現在,從加班文化(例如996,“狼性”)看,程序員早已是一個高度內卷化的職業。

未來,程序員是否會一度成為“內卷”的職業?

例如,在某個研發團隊中,最早的時候,所有的程序員都不加班。在8小時工作時間裡,大家有序競爭,誰想脫穎而出,誰就提高工作效率,在創意上下功夫。

也就是說,在加班還沒有成為“文化”的時候,程序員之間的競爭只能是智力,而不是體力。同時,老闆在分配工資的時候,參考的標準也是效率和創意,因為大家都不加班。

假設這個團隊有10個程序員,老闆每月願意支付的工資為10萬元。因為原來大家都不加班,老闆在分配這10萬塊的時候,參考的標準也只能是效率和創意。

但是,突然有一天,某個程序員為了在競爭中贏得先機,開始主動加班。那麼,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這個首先加班的程序員就會暫時呈現出更好的業績(或者說姿態)。之後,老闆再分配同樣的10萬塊工資的時候,自然會向這個首先加班的程序員傾斜。

但是,這裡有關鍵的一點,對老闆來說,他的總支出並沒有增加,還是原來的10萬塊錢,只是在內部調整了分配比例,向首先加班的程序員傾斜而已。

未來,程序員是否會一度成為“內卷”的職業?

在這種情況下,其他的程序員如果想保持收入,或者只是保住工作,則只能跟進加班。但是不久,當團隊中所有的程序員都開始跟進加班後,加班本身就不再具有競爭力,而成了標配。

此時,那些不願加班的人,想要回歸效率和創意的程序員反而成了另類。這樣的人,無論水平高低,因為“態度”有問題,在一個以加班為“文化”的團隊中是沒法生存的。

最後,我們再回過來看老闆。無論大家是否加班,老闆在支付的工資的時候,總的金額還是10萬塊錢,還是在這個10個人之間。而現在,因為所有的程序員都開始加班了,勞動時間已經體現不出差異,老闆在分配這10萬塊的時候,最終還得參考效率和創意。

所以大家看,轉了一圈,到最後,從每個程序員分配到的錢看,誰也沒有增加,又回到了加班沒有形成“文化”之前。但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對程序員來說,到手的錢沒有增加,但卻付出了成倍於原來的勞動。

而整個過程中,真正的贏家只有老闆,因為他付出同樣的錢,卻買來了更多的勞動。輸家是勞動者,因為大家的收入沒有變化,但卻付出了更多的勞動。

因此,從整個程序員團隊的收益看,程序員們之間基於加班的競爭,就是一個零和遊戲,是一個典型的內圈化競爭。

而且,這還不是最可悲的。

未來,程序員是否會一度成為“內卷”的職業?

加班“文化”的背後,不僅是讓惡化了程序員的勞動環境。從長期看,還直接縮短了程序員的職業壽命,使中年危機成為程序員無法逃避的宿命。

道理非常簡單,在高強度的勞動下(例如996),技能和創意最終都變得沒有意義。因為,隨著年齡增加(不用太大,34歲),高強度的勞動會直接摧毀人的健康,即使你願意“向死而生”,人家也不會給你機會。

所以你看,從第一個加班的程序員開始,到加班成為文化,程序員們親手摧毀了自己的勞動環境,了結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這個過程放大到整個行業依然成立。

最早的時候,行業中所有的企業都不加班,大家展開良性的,基於科技和創意的有序競爭。同時,行業中所有勞動者都能兼顧家庭和工作,整個行業充滿了溫和幸福的氛圍。

但是,有一天某個企業突然開始提倡所謂的“加班文化”,首先開始加班。那麼,在一段時間裡,在行業競爭中,這個企業就會贏得暫時的競爭的優勢。

但很快,行業中的其他企業為了在競爭中生存下來,也開始學習“加班文化”,也開始加班。這樣,整個行業的競爭又回到了之前。任何一家企業,要想在行業競爭中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還得靠科技和創意。

也就說,轉了一大圈,企業的競爭格局並沒有變,卻整蠱出了一個所謂的“加班文化”、“996福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