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吼叫,正在多方面的傷害你的孩子

今天中午休息時,和同事閒聊,同事又在深深的懺悔昨天下午不應該對孩子吼叫、發脾氣,但當時就是控制不住。

她說事情的起因其實很簡單,週日下午正在家裡打掃屋子,5歲的孩子在邊上玩著拼圖玩具,突然老闆的來點鈴聲響起,接通電話就聽見老闆在另一邊佈置緊急工作,今天之內務必要趕出來一個方案,週一早上開會討論......

正在和老闆電話溝通中,孩子拿著一張拼圖過來,扯著她的衣服給她說,讓媽媽幫忙看一下,為什麼總是有個地方拼不對,她用手勢示意孩子在邊上稍等一下,可孩子還不明白,繼續大聲嚷嚷著先給他看一下,本來週末臨時接到緊急任務心情就不怎麼好,孩子又一直在打擾她和老闆的溝通,好不容易說完掛斷電話,頓時衝著在旁邊喊我幫他一下的孩子吼叫起來,批評孩子不懂禮貌,打擾自己和別人的電話溝通,看到自己剛收拾的地上擺的亂七八糟的玩具,簡直是火上澆油一樣,讓自己不能控制的繼續吼叫,批評孩子不尊重自己的勞動成果……

大吼發洩一陣後,看到孩子無辜的表情愣愣的看著自己,才醒悟過來是不是太情緒化,不該對著孩子發怒。

很多父母可能都因為各種原因衝孩子大吼大叫過,但事後冷靜下來又會來懺悔,不該對著孩子大吼大叫,也能意識到吼叫式的管理對孩子毫無益處。

經常吼叫對孩子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1. 經常吼叫會影響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心理學家默娜.舒爾認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這些孩子將很難學習到積極的社交方式,比如輪流參與和同理心。

當孩子在社交中會遇到各種問題的時候,不會靜下來去分析問題的原因及解決辦法,而是會向父母吼叫自己一樣,對待夥伴,用吼叫代替有效的溝通。

2.吼叫帶來的憤怒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邁凱在《當憤怒造成傷害》一書中解釋道:“表達憤怒有可能讓你更加生氣並且鞏固了一種生氣的態度。”宣洩怒氣對自己和自己關心的人都沒好處。對孩子吼叫時如果沒及時控制住情緒,可能會讓出現語言暴力,比如輔導作業時候,可能會因為生氣而大罵孩子笨、以後長大了我會一無是處之類的,或者直接演變成行為暴力,比如摔東西、打孩子,甚至對孩子造成身體上的傷害,這些都是吼叫帶來的後果。

三個方面幫助自己改掉對孩子大聲吼叫的習慣

每個人都會犯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究竟怎麼來改掉對孩子大聲吼叫的習慣呢?

1.認知促發我們大吼大叫的日常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會有一些刺激我們情緒失控的因素。羅娜.雷納《不吼不叫:如何平靜的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一書中,將這些因素歸納為三類。一是內部觸發器,即自己的一些主觀原因,如飢餓、疲勞、孤獨、煩躁等不良情緒;二是外部觸發器,包含孩子出現的各種狀況,如互相打鬧、不按我說的做、頂嘴、作業總是出錯等,還有與孩子無關的外部情況,如工作上的不順利、屋子亂七八糟等;三是不斷升級的想法和情緒,即面對糟糕的現狀,你可能會產生更多混亂狂躁或是更消極的想法。

這些外部和內部的因素可能是分別在促發我們的情緒,也可能是共同在促發我們的情緒,當吼叫發生之後,我們要分析究竟是何種原因引起我們的情緒不可控,越是熟悉這些因素,當下次同樣狀況出現的時候,你才會有意識的提醒自己,主動的減少吼叫。

2. 學習情緒管理,遇到狀況先冷處理,留有思考的時間。

當我們碰到孩子讓我們抓狂的時候,我們不能做到平靜和鎮定,學會先冷處理,對孩子溫柔而堅定的說:“我現在很生氣,等我平靜下來了再談,請你到房間裡面去,想想剛剛有什麼地方做錯了。”給自己留下思考和冷靜的時間。

3. 掌握停止吼叫的A-B-C-D-E法則。

當自己感覺到被孩子激怒時,可以嘗試這5個步驟停止吼叫,自問、呼吸、平靜自我、確定孩子的需要、同理心,不一定每次都嚴格按照這個順序,也不要期望一次就能運用的得心應手。

自問即感受自己現在的情緒,自己是否能夠接受自己的憤怒或是生氣的情緒,能不能改變一種態度或是想法。

呼吸即有意識的做3-5個深呼吸,平靜自己的心情。

平靜自我即用積極的想法代替自己多悶熱的負面想法。

確定孩子的需要即孩子是否用擁有合理的期待,是否需要鼓勵等。

同理心即讓孩子明白我們能理解她的處境和感受。

管教孩子,吼叫毫無用處,只會讓自己變得更糟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