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東北幾乎人手一杆的菸袋

老東北幾乎人手一杆的菸袋

菸袋不是東北獨有的東西,但如果論起菸袋在中國的普及程度,恐怕沒有哪個地方比東北更高。30年前在東北農家的土炕上往往都有兩個笸籮,一個是針線笸籮,一個就是煙笸籮。舊時東北還有“關東三大怪”之說:“窗戶紙糊在外,姑娘叼個大煙袋,養活孩子吊起來。”連沒出閣的大姑娘都是菸民,可見當年菸袋在東北之盛行。

菸草不是中國的傳統植物,而是明代由美洲傳入中國的,至於它如何來到東北,史無明文,但從沙俄傳入的可能性要更大些。東北土地肥沃,非常適合菸草生長,菸草很快就在這裡紮下了根,並以葉片肥大、煙味醇濃而聞名。

歷史上東北始終處於地多人少的狀態,加之清代封禁200多年,以長白山為中心的東北腹地到了清末重新開發的時候,已經近乎原始狀態。闖關東的人們無論是開荒種地,還是淘金、放排、挖參、狩獵,都不免要和蚊蟲、毒蛇打交道。常年抽菸的人,身上沾染了濃郁的煙味兒,可以逐除蚊蟲。至於毒蛇,更對這種氣味聞而生畏。這種艱苦的環境無形中推動了人們吸菸的習慣。另外,對菸民來說,抽上一袋煙,渾身上下都舒坦得不行。

老東北幾乎人手一杆的菸袋

東北的冬天長,氣候寒冷,農民都有“貓冬”的習慣,到了冬天都躲在屋裡。那年頭城裡人遇上個說大鼓書、唱蓮花落的都能招來不少人圍著看,農村能有啥娛樂項目?漫長而寒冷的冬天裡,很多人就靠抽菸、喝酒、嘮嗑兒打發日子。不過酒也不是想喝就能喝得起的,還是抽菸來得大眾些。大夥兒湊在一鋪熱乎乎的小炕上,一邊抽菸一邊嘮嗑,既能消磨時光,又能增進友誼。所以從前到東北農家做客,主人會把煙笸籮推到你跟前讓你抽菸,那是一種待客的禮節。

如今東北舉行婚禮的時候,中間還有一項環節必不可少,那就是新娘要給長輩點菸,當然現在都是香菸了,這項習俗一直可以追溯到清代。那時候東北的新媳婦拜見婆家長輩時,要為長輩裝好一袋煙,點著火之後敬上,長輩則要給“裝煙錢”做見面禮。從前,在十分講究禮節的滿族家庭裡,兒媳婦晚上回房間休息之前,也要給公公婆婆裝好一袋煙點好才能走,第二天早晨給公公婆婆請安時,也要裝煙點菸。看過電視劇《闖關東》的朋友,對這個情節大概都不陌生。

從前紙張不易得,山裡老百姓能得到幾張白紙,多半也是用它糊窗戶,哪裡捨得用它捲菸抽?所以抽菸袋是主流。這菸袋通常由菸袋嘴、菸袋杆和菸袋鍋三部分組成,菸袋鍋幾乎都是銅質的,菸袋杆有銅、木兩種,但尋常人家用的都是木質菸袋杆,而菸袋嘴講究就多了,除了常見的銅菸嘴外,還有玉石、瑪瑙等材質,一杆好菸袋,往往也就成了使用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菸袋有大小兩種,主要區別在於菸袋杆的長短。通常說來,年輕男人抽小菸袋,因為他們常在外邊勞動,小菸袋攜帶方便。小菸袋上一般還會繫個煙荷包,裡頭裝著捻好的菸葉,便於隨時裝上一袋,外頭則掛著兩三根小釺小勺,那是清理菸袋油子的工具。煙荷包多數是布的,少數是皮的,兩面往往繡有花鳥魚蟲圖案,其精美程度,體現的是這家女人的針線手藝。至於上了年紀的老人和年輕女人,抽的往往是大煙袋,因為他們不怎麼外出嘛,所以坐在炕頭上把煙笸籮拿過來直接裝一袋就是啦。

有很多老太太用的都是兩尺長的大煙袋,這麼長的菸袋,點菸的時候自己是夠不著的,要麼由晚輩給點,要麼擱爐灶或火盆裡點。順便說一句,那年頭火柴也是奢侈品,普通人家哪捨得用火柴點菸呀,都有在爐灶或火盆裡積存火炭的習慣,需要點菸的時候撥開炭灰吹吹就能用。老太太們坐在炕上抽菸的時候,要是想拿點東西,根本不用挪窩,使菸袋鍋子就能勾過來,至於使菸袋鍋子刨小孩兒後腦勺,那是老人嚇唬孩子的話。

像油煙會在抽油煙機裡積存成油一樣,菸袋用得久了,菸袋杆和菸袋鍋裡也會積滿菸袋油子,這是一種純度較高的尼古丁。把一塊菸袋油子抹進毒蛇嘴裡,用不了5分鐘這條蛇就得一命嗚呼,所以人們進山之前,往往會在綁腿上抹點菸袋油子,可防蛇咬。另外,菸灰也是當時民間常用的止血藥,一旦受了外傷,可以捏點菸灰敷上,雖然不比雲南白藥,卻也有殺菌止血之效。


老東北幾乎人手一杆的菸袋

抽菸袋,煙味兒有些辛辣,所以後來紙張供應略為富餘的時候,有不少便改抽自己卷的旱菸,煙笸籮裡開始出現了裁好的捲菸紙。不少和筆者同齡的人,雖然不抽旱菸,卻都會卷旱菸,這都是小時候給長輩捲菸的結果。再到後來,抽菸袋的人陸續辭世,菸袋在短短的30年裡便退出了歷史舞臺,成了一種收藏品。如今,再也看不到抽菸袋的人了。

抽菸算不上是陋習,但終究不是啥高雅的事兒。但在幾百年的時間裡,抽菸袋是一種傳統習俗,有許多故事就發生在吞雲吐霧的過程中。煙雲散去,我們不禁感慨,時代進步得真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