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館藏商代玉佩的置疑

古玉、尤其是高古玉,必然帶有強烈的時代風格,打上時代的烙印。如果與時代風格相去甚遠,則要審慎對待——哪怕是館藏(非考古發掘的館藏)。

觀摩館藏是最好的賞古途徑,但是必須要有主見,要帶著批判的眼光鑑賞非考古發掘記錄的館藏,對與時代風格相去甚遠的“古玉”要敢於否定——起碼是存疑、不作為古玉的標本件。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商代玉佩(圖1,以下簡稱“此佩”)就是這樣一件藏品了。

一件館藏商代玉佩的置疑

圖1-1


一件館藏商代玉佩的置疑

圖1-2


這件標註為商代的玉佩,只有在臣字眼和雙陰擠陽線兩個元素上約帶有商代風格,而這兩個元素顯得並不很明顯:

(1)此佩臣字眼不類到代商玉臣字眼的犀利(圖2);

一件館藏商代玉佩的置疑

圖2


(2)此佩雙陰擠陽線也不類到代商玉的剛勁:一是線形雕琢非常淺弱,似有還無,與到代商玉的雙陰擠陽線(折鐵線)相較似是而非(參見《古玉學步(49):雙勾陰線擠成陽粗線雄渾細流暢》和《古玉學步(53):商玉作工尋特點 試探神秘“折鐵線”》);二是雙陰擠陽線收尾與到代商玉雙陰擠陽線的收尾(直尖收尾、折尖收尾、折方收尾、折回收尾、直圓收尾和折圓收尾)相比顯得相去甚遠(圖3)。

一件館藏商代玉佩的置疑

圖3


而這件標註為商代的玉佩,明顯違背商代工藝風格的元素,卻顯得更多:

(1)跨越的鏤空形式:鏤空工藝則是時代風貌最為顯著的特徵之一,玉雕經過紅山文化時期的砣具鏤空、良渚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線具鏤空,到商代的邊飾鏤空,發展到西周的器內鏤空及其後戰國的造型鏤空、漢代及以後的藝術鏤空,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歷史的痕跡無法逾越。而此佩類似的造型鏤空明顯跨越了商代的時代特徵(參見《古玉學步(164):古玉邊飾釐分清細識出脊與扉稜》),並且造型似是而非顯得有點無厘頭(圖4)。

一件館藏商代玉佩的置疑

圖4

(2)錯誤的鏤空工藝:就戰國玉器的造型鏤空來說,其工藝流程為在切割出輪廓的玉料上,用釘線打稿出鏤空的形狀後,再用管具鑽磨出定位孔,再用拉絲切割完成鏤空(參見《古玉學步(42):線雕如何辨古工拉絲或留定位孔》和《古玉學步(58):片飾器定型——巧用邊餘料釘線打樣稿》)。此佩的鏤空與戰國的造型鏤空工藝也是相去甚遠了。

(3)彆扭的片雕邊飾:商代玉器一般以出脊和扉稜來進行邊飾,或者用半出脊半光邊線來進行邊飾,也有以純光邊線來進行邊飾。如此佩刻意磨圓的光邊線為商代工藝所罕見。

(4)元素缺失的造型:此玉佩造型顯示吻與前肢均為獸造形,但作為片飾器雕前肢卻無後肢顯得“虎頭蛇尾”,不倫不類。

另外,此佩亦未見埋土的熟透和相對應的沁蝕。

以上種種跡象皆說明此玉佩與商相去甚遠。

雖然是博物館藏,但並非全部出自考古發掘,實際上西方博物館藏多為上世紀在中國掠奪或者收集,對其真偽和斷代多一份謹慎是應該的。最起碼,這樣的藏品不能當作到代的標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