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你送孩子留學的決定會改變麼?

因為美國疫情的爆發,以及由此引發的中美嘴皮仗,很多本來打定主意去美國的家庭,難免有點動搖了。

我想從幾個方面來談談我的一點看法,當然,這樣的文章我來寫其實有點不合適,因為我是幹美本留學這一行的,很容易讓人家誤解什麼,所以,我的觀點,就當個參考吧。更何況,任何選擇都必然是有利有弊,就看你最想要的是什麼。


疫情之下,你送孩子留學的決定會改變麼?


首先,你為什麼要送孩子去美國讀大學?我相信有不少家長其實並沒有很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有不少家庭也是盲目跟風,甚至有的父母認為,周圍的孩子都去美國讀書了,我不送孩子出去總覺得對不起孩子。

當然,有一些家長對這個問題考慮的比較成熟,他們有無數的理由促使他們送孩子去美國讀大學,包括先進的文化技術,跨學科學習,人文基礎培養,讀寫能力演講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等等。

這些理由我今天就不談了,它們都有道理。不過,在我看來,我們為什麼送孩子去美國讀書,一個很樸素的原因是:美國大學不好混。

美國大學不好混,這個我相信大家都認同。不管你是去常春藤,還是個50名80名的大學,你不掉一層皮,估計想順利畢業都比較困難,即使有個別大學學業相對輕鬆點,但那也只是相對而已。其實,別以為我上的是80名的大學,我耍點小聰明,混一混就能畢業了,不是這樣的。你看看官方的大學6年畢業率,50名到100名大學的畢業率其實比哈佛還要低。

既然大學不好混,你就不得不把這4年好好利用起來,鉚足了勁學,這對年輕人來講,還有比這更好的事了嗎?

大學4年對一個人的一生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講。高中階段,因為有上大學的壓力在,你不喜歡的科目你也得學,比如我老張當年為了學我很不擅長的數學投入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但你到了大學階段,你基本上是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學,這4年,是對這個興趣進一步挖掘的大好時光,並且,很有可能,這個興趣就是你今後的職業方向。

如果你能利用大學4年,在你的興趣領域裡頭懸梁錐刺股,我相信等你走向工作崗位的時候,你已經是這個領域的一個小專家了。


疫情之下,你送孩子留學的決定會改變麼?


我有個學生去年去美國一所大學讀計算機,臨別之際我對他說,計算機這麼高深的東西我搞不懂,但我覺得你這4年要把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學好之外,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找到其中的一個切入點,花點力氣好好研究,就是在計算機這麼龐大的系統裡,找到一個你真正感興趣真正今後想以此謀生的點,深入研究。

我的意思是,因為大學不好混,無形中逼著你這4年在一個領域下功夫研究。從18歲到22歲,這是多麼寶貴的學習的年紀啊,如果這4年,真的能被學校逼著你往前走,哪怕過程再苦再累,但走完後你就會發現,這4年帶給你的收穫和成長,其實就是你人生的第一桶金,是你的骨骼和血液,為你的生命提供一生的營養。

假如,世界上存在兩個大學,A大學知名度很大,比如說就是常春藤或是清北吧,但裡面容易混容易畢業(只是做個比喻哦),而B大學知名度很小,但學習壓力大,老師抓的很緊,你要讓我選擇,我一定會選擇B,而放棄A的虛名。因為,我需要的是這4年,實實在在學點東西。

牌子很重要,但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支撐的牌子,總有一天會不好使。當潮水退去,人家就會看到你在裸遊了。

比如,特總統,有他能耐的一面,但他的性格,做生意可以,但搞政治和做生意能是一回事嗎?中美貿易談判,出爾反爾,你要做個小生意,可以說你這是談判技巧,但上升到國家層面來看,你老是搞這種雕蟲小技,就缺少點大國風範了。這次疫情,我就不說那麼多了,說多了人家會拍磚,把他的很多性格缺陷都暴露出來了,你們自己看看吧,前前後後,講了多少次自相矛盾的話。

他一開始的僥倖心理,最少是導致美國疫情集中爆發的原因之一吧,我就不說是主要原因了。問題來了,又急於甩鍋,昨天又說不給世衛組織會費了,哎吆,我就不想說什麼了,這什麼時候了,你不好好抓抗疫,還在惦記自己的連任呢。前段時間扣了進加拿大的口罩,現在又因為急於復工跟加拿大說我們重開邊境吧,還不忘記加兩句我們兩個國家一直很友好的,小土豆直接說:對不起,我們暫時還不想開。

對他來講,這次疫情,就是一次潮水退去後的考驗,而在我看來,他考驗不及格。

我覺得我跑題了,總結下吧,就是18到22歲這個年紀,哪裡能讓你學到更多的東西,你就去哪裡。不要扯別的,我這一生都固執地認為,和任何東西比起來,沒有什麼比砸在你腦子裡的知識更實在,更讓你充滿信心面對未來。


疫情之下,你送孩子留學的決定會改變麼?


還有一點,你為什麼送孩子去美國,我覺得應該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讓孩子的生命體驗更加豐富。不是說你在中國上大學,生命體驗就不豐富了,但畢竟還是同樣的文化,如果有條件,讓孩子去體驗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讓他的生命觸角更加敏銳和完整,這有什麼不好的呢。

大學4年,他不僅僅是受美國的文化薰陶,更重要的是,在一個校園,他和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種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同齡人朝夕相處,在這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他原有的三觀每天都會受到不同的衝擊。這些衝擊,會迫使他從更廣的角度來看待一個事情,他慢慢學會理解、尊重、包容那些和他甚至嚴重對立的分歧,他會慢慢變得理智變得不再那麼偏激,他慢慢會學會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待一些事情,世界在他的眼中,不僅僅只是黑和白這兩種顏色。

更別說大學的一些課程,還會系統地培養這一塊的能力。你們看看哈佛大學桑德教授的正義課,裡面講到的一個電車難題,因為篇幅有限我就不講那麼多了,大家可以自己搜一下這個視頻,反正我看的是津津有味,更主要,我腦洞大開。我們思維定勢裡認為的一個簡單的問題,居然最後是沒有答案的。但有沒有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從更多的角度來思考一個看似普通的問題。

一個人的情商高有很多表現,但最少應該有一條:不偏激。一個觀點很偏激,一個人做人很偏激,都是我很難接受的。這個世界不是以黑白來區別,一個人也不能僅僅以好和壞來加以劃分,一個情商高的人,他一定會多角度看待和處理一個事情,在這一點上,我覺得美國的大學教給學生的要更多一些。


方方日記,據說現在已經是撕裂朋友圈的一個工具了。我還是覺得,要全面辯證地看待方方的日記。朋友群裡有人指名道姓請我站隊,我說我不站隊,我要一站隊,我覺得我智商就要歸零。當然,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但可以肯定的是,我看的一些問文章,很多偏激的看法和行為都已經違背了底線。

當然,很多人擔心中美關係的走向,比如,會不會疫情就控制不住了,會不會中美關係越來越糟糕了,甚至,孩子在美國讀書會不會不安全了。

還是要相信疫情最終會控制下來的,如果這個信心都沒有,我們今天在談論孩子是不是去美國讀大學毫無意義,房子都快燒完蛋了,你還在擔心房子裡的母雞今天有沒有下蛋,這合適嗎。那既然疫情控制下來了,中美關係會因此蒙上陰影嗎,甚至因此會影響到孩子在美國的安全嗎?

中美關係以後怎麼走,這是個非常大的話題,我不是專家,也無法預測,但最少有一點,中美之間來一次全面戰爭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二戰以後,美國打的都是一些小國家,即使這些小國家,也讓美國人吃了不小的虧,所以他們對發動戰爭這個事情,只會越來越慎重。更何況,對於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它更不會貿然發動戰爭,上個世紀,和老二蘇聯,也只是打冷戰,雖然局部地區很緊張,比如古巴導彈危機,但全面的熱戰一直沒有開打。

美國不可能不明白,現在和中國正面軍事衝突,全面衝突,它自己將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當年我們剛建國,一窮二白,和美國在朝鮮硬槓,不最後還是把美國人給槓慫了。現在快70年過去了,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比那個時候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你現在到我們家門口來打,你也未必就能打得贏。這個就不展開講了。

退一萬步講,即使開打,美國人也不可能拿留學生開刀,他們也有那麼多留學生在我們這。美國人這點道義還是有的。911事件後,確實有一些針對穆斯林的偏激言論,但在美國本土也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排斥穆斯林的運動,因為絕大部分美國人非常清楚,激進的伊斯蘭分子只是少數。事實上,這麼多年來,美國好像就沒有爆發過針對一個特定種族的激進運動。

因此,你的孩子在美國,大概率是安全的。你在網絡上確實看到一些針對華人的種族歧視行為,但這和3億多美國人來講,畢竟是極個別的現象,個別人的偏激也代表不了美國社會的主流態度。


一個人的青春年代,非常需要錘鍊,需要挫折,需要失敗,需要陌生的環境帶給他全方位的信息刺激,並在此基礎上茁壯成長。我相信,對一個孩子來講,沒有什麼比成長更加珍貴,而我更相信,一個孩子的成長,大部分都發生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