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高新區踐行新理念打造新高地發展紀實

 

衡水高新區踐行新理念打造新高地發展紀實

科技谷鳥瞰圖科技谷鳥瞰圖

疫情未解除,復工復產戰猶酣。衡水科技谷二期建設工地熱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衡水科技谷崛起之勢噴薄而出……

就在去年年底,“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智能導鑽測試總裝中心”在衡水高新區科技谷正式揭牌,又一項來自中科院的前沿科技在衡水高新區落地轉化。

近年來,衡水高新區先後與中科院北京分院、中科院12家院所、中國醫學科學院、美國加州大學等建立戰略合作關係,依託“中科院+”,打造衡水科技谷,在這裡形成了智能導鑽、釩鈦新材料、大健康等三大戰略新興產業集群。這是衡水高新區堅持以“高”補晚、以“新”求快,以“高新”實現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由跟跑向並跑、由並跑向領跑的轉變,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換道趕超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的生動寫照。

新技術打破美國壟斷

“我們有信心通過產學研合作,攻克智能導鑽技術裝備體系這一世界難題,打破歐美在油氣資源探測、頁岩氣開發裝備領域的壟斷。”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朱日祥表示。

據瞭解,智能導鑽技術稱之為“地下巡航導彈”,以精密隨鑽地質導向系統為手段,通過新型旋轉導向鑽井工具,實現“定準目標”——油氣藏精準刻畫和“打準目標”——智能旋轉導向鑽進,形成深層油氣資源開發技術解決方案。美國擁有智能導鑽技術,並利用這項技術推動了頁岩氣革命,改變了世界能源的格局,但是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和壟斷,只租不賣。中國科學院研發建立的智能導鑽裝備技術體系打破了美國對中國技術壟斷與封鎖狀態,也標誌著我國在深部資源探測裝備技術領域有了重大突破性進展,為我國資源能源安全保障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看到前沿技術的巨大前景,衡水高新區與院士團隊一拍即合,決定引入該項目。2018年9月,衡水高新區與中科恆道公司合作投資18億元建設衡水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承擔中國科學院“深部資源探測核心裝備”和“深層油氣開發智能導鑽裝備”兩個國家級重大項目科技成果轉化任務。目前,中科恆道衡水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油氣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等高科技公司已註冊成立。

發佈300餘項最新科技成果

為承接科創項目,衡水高新區投資28億元,建設83萬平方米的衡水科技谷,構建“研發中心—中試基地—產業園”全鏈條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其中,一期5萬平方米的專業配套區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科技谷二期由高新區管委會的國有獨資公司衡水同創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由承建“雄安第一標”市民服務中心的中建三局一公司原班人馬進行建設,總投資13億元,佔地350畝,包括綜合配套區、新材料新能源科技園、生命健康科技園、中試車間等共計24萬平方米,於2018年5月採用設計、採購、施工等總承包的EPC模式進行建設。

現階段,以朱日祥院士為核心的中科恆道團隊、以齊濤局長為核心的中科院過程所團隊、以姜玉雁研究員為核心的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團隊、以孫毅教授為核心的美瑞科幹細胞科研團隊、以胡克平主任為核心的安第斯抗體科研團隊,先後進駐衡水科技谷。

衡水科技谷引來了國際知名專家。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中藥全球化聯盟主席鄭永齊加盟衡水科技谷,建立中藥新藥衡水研發基地,以中醫藥研發為引領,發展面向全球化的中國特色大健康產業。美國加州大學教授、中組部千人計劃引進人才孫毅,在衡水高新區建立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衡水中心,依託20位美籍華裔博士組成專家組,並由2013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托馬斯·聚德霍夫先生擔任顧問,在疾病預防和再生療法這一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新興醫藥領域開展研究,進行幹細胞技術研發、標準制訂、產品開發、醫學示範和產業推廣。

中科衡水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成功發佈300餘項最新科技成果,其中48項科技成果成功轉化,以中科恆道為代表的智能裝備製造產業,以中科釩鈦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以美瑞科幹細胞、安第斯抗體為代表的大健康產業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衡水高新區崛起。

“京津研發、衡水轉化”加速形成

衡水高新區對科技創新、科技人才進行全方位支持,2017年、2018年獎補資金達4.5億元,朱日祥、潘永信兩位院士享受的河北省委全職引進科研經費補貼2400萬元已經到位。衡水高新區還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設運營寶雲生態城、高新區醫院、學校幼兒園,建設集院士樓、博士樓、職工配套及會展中心等功能的中科院院士村,為駐衡科研團隊和精英人才打造高品質“第二故鄉”。

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地方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衡水高新區將繼續致力於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持續深化“中科院+”“雄安+”,加速形成“京津研發、衡水轉化”的創新格局,構建“研發中心—中試基地—產業園”全鏈條成果轉移轉化體系,打造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京津冀轉移轉化的重要基地和京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的重要支撐極。

“中科院+”再擴“朋友圈”

衡水高新區還引進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力學所、微生物所、化學所、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信息情報中心等,共建衡水科技谷。中科院化學所、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與衡水高新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形成科技、人才等資源匯聚中心。

“在‘中試基地—中試放大—產業化’這一鏈條中,科技創新的痛點與難點都在中試這一環節。”衡水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曹春雷表示,匯聚京津優勢科技資源,應從以前單個項目的合作,轉向科技轉化平臺的合作,點燃科技創新爆發力。衡水科技谷的目標是建設針對綠色化工、能源材料、生物化工、節能環保的快速轉化平臺和中試放大平臺,以促使這些新興產業的科研成果快速轉化。

衡水高新區以機制創新推進衡水科技谷建設,探索建立“一成果一項目、一項目一公司”市場化運作模式,建立有技術給平臺、有項目給資金、有資金給項目“三有三給”創新創業孵化機制。以中科院相關院所科技力量為依託,衡水科技谷積極探索“中科院+”的創新模式與“研發中心—中試基地—產業園”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的運營模式,構建全產業鏈要素共享平臺,打通科研成果到產業化的“最後一公里”。

科技創新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衡水高新區依託“衡水科技谷”,已建成國家級實驗室衡水基地4個,國家級孵化器和國家級眾創空間2個,院士工作站5個,省級以上工程實驗室1個;已完成30家化工企業綠色化、高質化、安全化改造,打造出凱亞化工、中鐵建等一批轉型示範企業,其中裕菖鑄鍛、冀衡藥業等7家企業實現重汙染天氣黃警不管控,一度低迷的特色傳統產業正在成為新的綠色經濟增長極。

衡水高新區圍繞“存量綠色化”,根據產業發展需求,以綠色化、智能化、自動化、安全化為目標,積極引進和轉化一批應用型前沿技術成果。中科衡水成果轉化中心發佈最新科技成果100項,已成功轉化24項,其中過硫酸銨工業結晶、綠色智能防腐塗裝體系、合成甘氨酸綠色新過程等16項產學研合作關鍵技術全部實現應用投產,不僅極大提升了企業生產的綠色化水平,而且可新增產值100億元以上。“紅土鎳礦製備鎳基新材料項目是依託中國科學院重點支持的項目,主要產品包括三元前驅體、高純鎳、金屬鈷、硫酸鎳、硫酸鈷、岩棉和氧化鐵粉等。中試成功運行後,還要向產業化推進。這個項目中試階段年產3000噸,產業化後年產50萬噸。”河北中科同創道格賽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管理及技術負責人曲景奎介紹道。

衡水高新區圍繞“增量高端化”,發揮科技招商優勢,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高端裝備製造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先後引進建設了中科釩鈦產業全系、中科超臨界CO2發電裝備、中科漢禧生物科技、中科恆道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華維植享大健康、一汽凌源、雄安(衡水)先進超級計算中心等一批高新技術重點項目。其中,總投資11億元、亞洲單體最大的中廣核生物質液化天然氣項目,採用國際領先的“預處理+CSTR厭氧發酵+提純淨化+生物天然氣壓縮+車用燃氣”處理工藝,生產優質的清潔能源和生物有機肥料,形成“工農業廢棄物+生物天然氣+有機肥料+綠色農業種植”的生物質新能源生態循環產業模式。

衡水工業設計創新中心成功落戶衡水高新區科技谷,以“設計促轉型”為宗旨,立足衡水,面向京津冀,著力打造具有衡水特色的,與市場經濟接軌、融合現代化視野與國際水準的創新設計研究平臺。該中心的定位是推動設計交流和行業互動、設計推廣和產業對接、意識普及和氛圍營造、設計載體與成果轉化;挖掘企業設計需求,借力中心設計資源,定製個性服務內容,通過“設計+資金”服務模式,實現企業設計服務快速落地,助推工業設計轉變為產品實踐應用;開創設計創新下的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新模式和新業態;實現“衡水速度”向“衡水質量”轉變,“衡水產品”向“衡水品牌”轉變。

新興產業項目落地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

2020年衡水高新區利用科技谷綜合配套區開展電子信息產業定向招商,吸引15至20家現代電子信息產業公司入駐科技谷,打造包含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元器件、智能終端、信息安全、物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戰略新興產業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同時完善配套招商,打造集陸港貿易、會議服務、中介代理、財稅服務、法律服務、管理諮詢、廣告公關、人力資源、知識產權、金融服務、技術交易、行業聯盟等為一體的專業配套服務中心和集餐飲、購物、醫療、教育、通信、文體娛樂等為一體的生活配套服務中心。

吸引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科技等高科技輕資產研發項目,依託科技谷內孵化出的中科釩鈦、中科道格賽爾等科技含量高的“中科系”新能源新材料公司,打造集高分子新材料、高端橡塑、高端化工、能源材料、智能材料、磁性材料、納米材料等為一體的新能源新材料科技園;依託以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衡水中心、中藥新藥衡水研發基地為主體的國際生命科學產業苑,依託中科院過程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中科漢禧生物科技公司,打造集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藥新藥、抗體、基因、生物信息、合成生物、生化工程等為一體的生命健康科技園。

預計到2025年,衡水科技谷將引進創新人才200名,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團隊5家以上,院士工作站達到10家,各類創新創業平臺達到200家以上,技術市場合同交易總額達到50億元以上,推動一批重大技術成果在衡水實現產業化,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劉鳳舉 尹鵬舉 文/圖)

來源:衡水日報

原文地址:http://hs.hebnews.cn/2020-04/20/content_7799568.ht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