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可以用來分享或學習,不能拿來作秀。

公開課中某知名大V寫收費文章明言:“優質圖文是由50%選題和標題、20%的結構,30%的內容或素材構成。”

讀後感覺特別怪異,這話看著就不舒服,從什麼時候開始文章不再以內容為中心了?

作為俗人的我就納悶了,寫文章的目標是什麼?不就等同於傳道授業解惑嘛。如果所傳播的文章並沒有實質上的乾貨內容,為什麼強烈渴求眾人研讀並關注學習?

按大V所言,姑且妄言分析,純為個人見解,敬請別對號入座。

文章可以用來分享或學習,不能拿來作秀。

一、優質圖文是由50%選題和標題構成。

選題好壞確實關係到文章的可讀性與傳播範圍,這方面並沒有特別多的想法。因為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出發點也不一樣,理解和分析問題的方向角度自然不能苛求一致,可以發表自己獨特的觀點,闡述與眾不同的見解,弘揚鮮明的個性,這些都沒有錯。

但是,不能完全禁錮於文章的題材,因為千百年來各種文章題材都已經寫濫了,完全不存在沒有人寫過的方面,也不存在沒有人發表過的文字感想。寫文章時,根據作者的職場或生活積澱,理清個人的能力所在,只須亮明自己的想法觀點即可。

故而選擇題材的說法,僅僅為所寫文章的受眾考慮,而並不是出於寫文章的本意。

文章可以用來分享或學習,不能拿來作秀。

文章一個響亮的標題真可以引人入勝,其實質就在於吸引眾讀者的眼球,勾引起他人的誦讀興趣,誘惑眾人們的關注並順手點擊打開。好的標題確實有最佳的效果,但當下流行的標題黨也已經說明弊端問題。

標題是畫龍點睛之舉,可以鮮明地亮出文章的主要觀點,充分發揮出提綱挈領和意猶未盡的文字水準。

文章的標題再閃亮,標題再誘人,還得靠文章的內涵內容來吸引讀者,對於文章的喜歡與否根本就不完全取決於標題。

文章可以用來分享或學習,不能拿來作秀。

二、優質圖文是由20%的結構構成。

寫文章為了抒發情懷,心中有真正的感悟,胸中有滿懷的激情,腦中有現成的故事,手上寫字的動力和衝勁,最後一氣呵成的文章尤其受人歡迎。因為其中蘊含著作者澎湃的激昂情感,摻雜著作者的滿腔熱忱情懷,宣示著作者的熱烈分享企盼,激盪著作者與讀者的知音共鳴。

寫文章時,必要的寫作規則當然要認真遵守,明確的寫作結構要嚴格遵從,遣詞造句的寫作規範要嚴謹執行,但不能要求上萬篇文章都是想當然的“三段論”結構吧?寫作的規則是由人們歸納總結制定出來的約定俗成,沒有嚴格的要求必須如此這般格式化地寫作。

偶爾地展現個性,特別地標新立異,別出心裁的形式,或許更能吸引人。

千篇一律的文章,總會讓讀者厭煩。

文章可以用來分享或學習,不能拿來作秀。

三、優質圖文是由30%的內容或素材構成。

這裡不想多說也要多寫,最最奇怪的言論就表現在這裡,實在是非常奇怪的說法。什麼樣的大V,什麼樣的水準,就敢下如此的妄言:優質文章的內容和素材竟然只有30%。

腦袋是不是真進水了,而且還病得不輕。

寫文章到底為了什麼,文章靠什麼吸引讀者,文章用什麼來分享故事,文章拿什麼來說明道理,文章借什麼來展示個人的思想和見解。除了文章的具體內容,除了彰顯文章立意的內涵文字,還能還會還有什麼東西?

依靠那些絢麗多彩的標題,依據那些文不對題的彩色圖片,憑藉那些讓人厭煩的文章結構,其實質才是將寫作曲解到了本末倒置地步。

文章應該以內容為王,完全沒有內容的文章則永遠沒有分享流傳的機會。

沒有實質內涵的文章,終將變成一頁廢紙。

文章可以用來分享或學習,不能拿來作秀。

綜上所述,本人對此大V之廢話,深惡痛絕,請別再宣揚那種惡劣的寫作觀念,以致影響眾多喜歡寫作愛好者的發文理念;也別用那無聊無內涵的文章,來迷惑混淆並降低讀者們的欣賞水準。

再次重申:這些出自於“由50%選題和標題、20%的結構,30%的內容或素材構”成的優質圖文,希望諸位敬而遠之吧。

如此這些純做秀迎合的醜陋文章,讀來又有何學習分享的意義?!

雖然作者有寫文章的自由,但我們更有選擇不讀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