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開心農場”開進小區綠地 如此操作要剎車

【小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小區良好環境的維護,既靠全體居民的自覺,也需要相關單位的及時出手。】

春暖花開,市區個別小區綠地被人為毀壞並種上蔬菜的現象多了起來。在荷塘區金色荷塘小區,居民種菜導致部分山體滑坡,還有人用上農家肥;景弘學校隔壁的原質監局家屬樓下的空地變成菜園子。“開心農場”開進小區綠地,可謂一人歡喜眾人憂。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田園意境;種菜樓房下,摘果小區中,則是大煞風景。也許是源於農耕情懷,對自己種的蔬菜格外中意;也許是隻想打發一下時間,順便實現節省菜錢、鍛鍊身體目的;也許是出於跟風心理,別人種了自己不種擔心吃虧。不管種菜者的出發點是什麼,最終的結果都是一個,自己吃上了可口的蔬菜,他人卻承受了菜地汙染、蚊蟲叮咬、環境受損等弊端,引發眾怒成為一種必然。

小區菜地越變越多,根子在於投入小、風險低、收益可觀。小區種菜無挑水澆灌之累,鋤頭挖下去就成菜地,省去買地、租地的麻煩;綠地是公共資源,只要沒有具體侵犯個體利益,也許沒人來管這些閒事,即使要管也是法不責眾。正是出於此類僥倖心理、現實原因,導致個別小區毀綠種菜成風。

不管從情感上,還是法理上,小區綠地都不能變菜地。根據《物權法》《民法通則》《物業管理條例》等有關規定,小區綠地、樓頂、公共道路、樓宇外牆屬於全體業主共有,不是哪一家居民的自留地。私自改變小區綠化區域用途、圈地種菜,就是侵佔了全體業主的利益,也是一種損公肥私。何況,從經濟效益來說,將小區綠地變成菜地,也是對公共資源的一種浪費。

小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小區良好環境的維護,既靠全體居民的自覺,也需要相關單位的及時出手。端著廣大業主的飯碗,物業公司要持續優化服務,對毀綠種菜等現象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制止;該出手時就出手,執法部門要及時督促種菜者恢復原狀,並對屢教不改的給予相應處罰,不能讓其肆無忌憚。整治小區“開心農場”非一日之功,既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也折射出市民的文明素質,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是必由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