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方方日記到樑思成夫婦救奈良古城 談現代知識分子的良知

因為《方方日記》,方方最近稱為“赤手可熱”的人物。相比之前她的日記被人稱為“良知”,現在因為出版消息而反轉,被人冠以“賣 國 賊”的標籤,顯得更為“火熱”。

在方方日記火熱之前,我沒有為此發生的想法,直到現在的反轉,我也沒想過要為方方發聲。首先,我不夠格,其次,我不是方方,我也沒法替他發聲。直到12號,談論了一句這份日記有其社會價值,在一天時間,該文字閱讀量高達10萬➕的同時,也收到了很多質疑。此刻,我開始意識到,當初哪怕不是為了給方方發聲,只是為了從歷史長河來探討,方方這份日記的意義,似乎也有太多不理解。


從方方日記到梁思成夫婦救奈良古城 談現代知識分子的良知

我的“發聲”


所以,我寫下這篇文章,算是回應,也算是解釋,也是一種在這個事件後的思考。

首先,方方≠方方日記

認識一個人,需要多長時間?或許一輩子都不夠。

對於一個素未蒙面的作者方方,我不對她連“瞭解”都算不上。所以,我現在不是也不可能為方方發聲,將來也不會為方方發聲。

那我想談的是什麼?

是“方方日記”本身。


從方方日記到梁思成夫婦救奈良古城 談現代知識分子的良知

方方日記(部分截取)


日記是什麼?是一個人內心的表達,是她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是她對這個世界認知的反饋。方方日記,是方方對新冠病毒的體察和感受。這不是一篇學術報告,也不是一篇論文,甚至或許連新聞都不算。

作為一個普通公民,在這場疫情開始到爆發時的無助,到疫情過程中見證的種種,代表了她這個人對事件的認知。當然,或許也代表了一部分人,在那個階段的認知。(而歷史證明,她的認知不夠理智,或許因為她不懂醫學,也或許,她不懂科學。這個另當別論,在此不做贅述)

在她的日記中,記錄了恐慌和畏懼;這是有歷史記錄以來,都能證明人類在未知事件中的反應。如果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這也是為什麼在歷史長河中,為什麼華夏文明未曾中斷的原因之一——因為記錄的存在。

方方記錄日記之時,不是抱著要到國外出版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抹黑”國 家,她的初衷,肯定只是記錄,為自己,為身邊的某一些人。

但,方方只是方方,她不能代表武漢,也不能代表中國。

其次,我們來談談民族和人類

如果你面前有個孩子有溺水風險,你有能力救他,這時,你發現是仇人家的孩子,救還是不救?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的選擇,是救!因為那是生命,是未來。


從方方日記到梁思成夫婦救奈良古城 談現代知識分子的良知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


這裡有個典故: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林徽因夫婦受美軍邀請,在即將執行的奈良轟炸圖上為其標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蹟位置,以免被炸。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只知道,當時的林徽因跟隨中國營造社南渡,因為路途艱險和日軍的不斷進犯,顛沛流離和條件艱苦,使得她的肺病復發,從而影響了她一生的健康;1937年11月與1939年1月,林徽因一家兩次險些於日軍的轟炸中喪命;與此同時,她的三弟林恆,於1941年在對日戰爭中陣亡。儘管如此,她還是毅然地完成了標記工作。

為什麼要這麼做?用梁思成的話可以概括:藝術沒有國別之分,藝術是屬於全人類。

除了狹隘的民族,我們還有整個人類文明。就像我們不能希望,自己的敵國人民受災受難一樣——因為人民,也是全人類。

最後,我想談談《南渡北歸》那段歷史

這部書,分為三部,分別為《南渡》《北歸》《離別》。講述了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因為內憂外患,湧現的一批大師,以及為了個人理想和民族責任,他們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千里迢迢從天津、北京南渡到武漢、長沙,最後又兵分三路從長沙經蒙自到達昆明,在那裡教書育人;為新中國的迅速崛起,為中華文明的綿延,哪怕居無定所,食不果腹,但他們毅然堅守了自己的陣地。儘管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他們有不同的抉擇,但大多數人,都是為了忠於自己的理想,忠於自己的內心。


從方方日記到梁思成夫婦救奈良古城 談現代知識分子的良知

《南渡北歸》的社會良知思考


胡適、傅斯年、李濟、梁思成、林徽因、陳寅恪、曾昭掄、董作賓……這些大師在抗戰勝利後選擇不同,落幕方式也截然不同。儘管很多人的選擇,在當時那個時代,不被人們所理解,比如曾昭掄家族,至今都沒有在文化領域巨大貢獻者。但歷史會告訴我們答案,我們不會忘記,他們曾經為了良知,為了責任,為了時代,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就像《南渡北歸》能得以出版一樣,歷史在前進,歷史在進步。

如果我們哪一天,能像魯迅先生一樣,儘管不認同沈從文的價值觀,但依然肯定他的文學價值一樣,我們這個時代,就會有更多不同的發聲者,告訴我們不同維度的歷史,我們才有機會,更接近歷史的真相。

另外,良知≠公知。

以上,用來回答所有人。


從方方日記到梁思成夫婦救奈良古城 談現代知識分子的良知

逆行天使

最後,致敬那些逆行天使,因為她/他們,我們才能取得這場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