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遊三孔,由杏壇求學到現代網課

五一遊三孔,由杏壇求學到現代網課


五一遊三孔,由杏壇求學到現代網課


(1)

“五一”節到了,美麗的紅五月,到處鮮花盛開。我們國家的疫情也已基本控制住了,好多景點也都以開放。宅家好久了,兒子想出去玩玩,放鬆一下心靈,舒展一下筋骨,正好我也放假,決定帶孩子去曲阜孔廟看看,也讓孩子去感受一下儒家文化。

驅車來到曲阜,穿過厚厚的城牆,來到了古色古香的孔廟。孔廟始建於魯哀公十七年(前478年),歷代修建,特別是明清兩代擴建的規模更大,是仿照故宮建造的,祭奠孔子所用的古建築。孔廟,孔府,孔林,現被稱作三孔,和紫禁城,避暑山莊,岱廟並稱中國四大古建築群。

進的孔廟,跨門穿院,我和兒子徜徉在碑林和座座殿宇之間,兒子被輝煌雄偉的宮殿震撼了,好奇的問這問那,我給他一一講解,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了杏壇。

杏壇坐落在金碧輝煌的大成殿前面,亭子精緻秀麗,和莊嚴的大成殿形成亦莊亦諧的對比,讓人更覺得賞心悅目。“杏壇”的典故最早出自於莊子的一則寓言,《莊子·漁父篇》中記載:“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

兒子問我杏壇是幹什麼用的,我告訴他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兒子看著亭子問我,古代的學生都到這裡上課嗎,我說是的,那時候,好多求學的孩子,都是步行千百里路到這裡聽課求學。兒子說那多辛苦啊,說我們現在上網課,在家就能聽課了;我說時代進步了,身邊的一切都在變化,先進的事物總是會替代落後的事物的,但是唯獨咱們的傳統文化不能替代,因為那是咱們中華民族的根。比如儒家思想,提倡中庸之道。中庸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他提倡不偏不倚,中庸平和,不論做什麼事不偏激,不消極,採取最和乎大道的中間態度,順其自然,和諧發展,這樣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

我又對兒子說,就像這次疫情,為什麼咱們國家比外國控制的好,就是因為咱們國家的老百姓識大體,懂規矩,自覺居家隔離,佩戴口罩,所以就有效的控制了疫情傳播,你在看看美國,反對居家隔離,不戴口罩,要他們所謂的自由,結果使得疫情快速蔓延,這就是偏激的結果,自由也要有度,試想一下,如果連生命都沒有了,那麼要自由有何用呢……

兒子靜靜地聽我說著,若有所悟的不停的點頭。不知不覺中我們在杏壇上了一堂儒家文化課。兒子被我的講解激發起了興趣,不由自主的朗誦起了在課本上學的論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禮之用和為貴。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也跟著朗誦起來,一老一小的朗誦聲迴盪在杏壇上空,,,,,

五一遊三孔,由杏壇求學到現代網課


(2)

文化需要傳承,傳統文化更需要我們好好繼承和發揚。孔子和儒家思想,已深深地積澱於中華民族的深層心理之中,雖歷經漫長的歲月洗禮,卻歷久彌新,時至今日,也仍然具有著鮮活的現實指導意義。

兒子說這堂課真好,回去要在網課上和同學們分享。我也迫不及待的打開手機,把我們父子倆的這堂孔廟杏壇求學現場課記錄給大家,讓儒家文化思想從杏壇通過網絡和大家分享。

看到這裡,大家覺得我們這堂杏壇課堂上的怎麼樣呢?

最後普及一個知識點:我想考考大家,儒家有五位聖人,那麼是那五聖呢,你知道嗎?歡迎評論區留言。

五一遊三孔,由杏壇求學到現代網課


我是@文藝建築人,如果喜歡我就請關注我,我會與你一起分享我經歷過的,看到的,聽到的一些情感心理故事。

朱本平,業餘文學愛好者,是一個喜歡音樂、文字的瘦弱書生,卻與建築結緣。作為建築、市政一級建造師,主業在建造高樓大廈的同時,也作為業餘寫手碼些文字。雖然作品沒有獲過什麼獎項,但也在全國幾十家報刊雜誌上發表作品百餘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