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誤會了!一輸就發脾氣的孩子不是“輸不起”!

聽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每次一玩遊戲輸了,就會覺得自己不對,心情沮喪,有時還會為此鬧脾氣,甚至還會哭得沒完沒了。都不知道該怎樣讓輸不起的他去正確認識失敗,但又怕他沒了好勝心,這個度好難拿捏!


別誤會了!一輸就發脾氣的孩子不是“輸不起”!


01 其實,你真的懂什麼是“輸不起”嗎?


仔細想想,我們大人也是贏了才開心,輸了自然也會有一點失落不是麼?!

因為在乎,所以在意,人之常情。所以,輸了後大哭也沒什麼大不了,因為小孩子還不會情緒管理,更加不懂掩飾,自然會用更加直接激烈的方式表現出來。


別誤會了!一輸就發脾氣的孩子不是“輸不起”!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孩子一輸就哭鬧或者發脾氣,就為孩子貼“輸不起”的標籤。

你知道嗎?其實貼標籤對於我們家長的危害力是更大的。

因為它會讓我們提前腦補很多沒發生的情景,提前讓我們擔心未來:孩子輸不起-是不是就是玻璃心-這以後要怎麼辦?

一旦進入這樣的思維模式,我們容易把自己的焦慮和恐慌放大,反而忘記了如何正常地觀察和應對孩子。


別誤會了!一輸就發脾氣的孩子不是“輸不起”!


02 學會真正共情


不如,換個思路想一想,怎麼應對孩子的情緒,如何讓他從中有所得呢?

先冷靜地陪伴孩子度過情緒的暴風雨。

現在很多父母都懂“共情”這個概念了,我們也知道需要去安撫孩子的情緒,但是我們經常開口說出的話,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共情。

比如:

輸了就輸了,這是遊戲,沒關係的;

好啦好啦,那我們不玩了,不發火哦;

寶寶不開心了,但這次輸了,我們可以繼續努力,下次能贏。

這些看似在“安慰”和“鼓勵”,但實質上都不是真正的共情。

要知道,“共情”並不是方法論的機械化情緒命名,不是轉移注意力的其他提議,更不是想要解決問題的鼓勵,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人類情緒流露。


別誤會了!一輸就發脾氣的孩子不是“輸不起”!


輸的感受本來就是令人不快的,想想我們曾有過的經歷,那是一種彷彿自己走進黑暗被困住的感覺。

我們願意走進孩子的黑暗,陪他在黑暗裡坐一會,即使不說話,用我們的態度、肢體、表情告訴他,”我懂你,我曾經也這樣“,這才是真正的共情。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怎麼做了,那麼下次看到孩子這樣的情況時,想一下自己曾經工作晉升失利了、職稱沒有評上,努力了半年的項目沒被選中……那些你在意卻沒得到的經歷。


別誤會了!一輸就發脾氣的孩子不是“輸不起”!


這時,也許我們會很自然地抱抱孩子,和他們說,我知道這很難受,想哭就哭一會吧,我會陪著你。

最簡單的情緒,卻往往最難表達。這意味著我們願意去面對自己當時的脆弱,同時願意去接納孩子和我們曾經一樣的脆弱。但恰恰是這份接納和看到,才最有力量。


03 從宏觀角度讓孩子明白,日常生活,有輸有贏


輸贏觀的建立一定不是在孩子輸了哭了時的教育,這隻會適得其反。真正的輸贏觀引導,就該發生在日常互動中。

自己和孩子一起建立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別過度誇獎孩子的結果,多側重於關注孩子努力的全過程。


別誤會了!一輸就發脾氣的孩子不是“輸不起”!


有時孩子在輸贏觀這件事上,也用放大鏡反應出了每個父母的價值觀

比如,有的人不自覺地總把“贏”的價值擴大了,有的人下意識地去打壓“贏”後的喜悅,有的人不自覺地把“輸不起”羞恥化,有的人下意識地逃避“輸”後的難過。

於是就導致我們總用自己的“害怕”和“期望”去精細微雕孩子的每一次反應,而從未真正從宏觀角度讓孩子明白。

贏了就該開心,但開心後要明白,那只是這一次的贏而已,不是永遠;輸了就會難過,但難過後也能明白,那也只是這一次的輸而已,不是永遠。

贏重要,輸也重要,但比這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面對每一次的輸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