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住宅什麼樣(日本篇)

之前的文章我們已經泛泛瞭解到古羅馬與古希臘平民的住宅式樣,尤其是羅馬帝國時期頗具現代居所風格島嶼式公寓給讀者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當然美中不足的是之前幾篇文章有點戛然而止,很多問題還沒有說透,在虛心接受“公眾號”許多設計及文史愛好者的意見後,鄙人自罰於誠品書店三天,故而做出以下決定:

  • 從此篇文章開始我將改變配圖風格,大部分插圖及說明圖均由自己製作,網絡圖片引用將更加走心,圖文對應,嚴扣主題。
  • 文章排版將作出改變,但具體何種改變目前尚未決定,也許最近大家會看到鄙人如精神分裂般地用各種排版形式設計文章,所以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或是私信反饋閱讀感受。
  • 文章將更多引用一些專業學者的較為權威的著述,同時會在合適的時機將一些不錯的關於設計或是文史領域的書籍介紹給大家。

好!立完遠大的志向後,我們開始正文。。。。。。

對於各位讀者及我本人來說,能夠了解日本古代建築最直接的渠道就是黑澤明的電影和宮崎駿的動畫了。《亂》中層巒疊嶂般的天守、《龍貓》中鄉間零散交錯的木屋,我們浸潤在那高度藝術化的雄偉亦或是愜意之中,而往往忽略了真實的,生活在城市一角的那些大多數,他們才是一個時代的親歷者與創造者,也許生活在擁擠城市的人既沒有雄偉迤邐的宮殿,也感受不到那盎然的自在與歡愉,但卻小心認真地生活在他們自己創造的一片小天地中。今天鄙人就帶大家探尋一下這片“小天地”——從安土桃山時代延續到昭和的長屋。

近江、近畿、關東、東海道及尾張地區自古就是日本島人口集中的地區,時至今日,這些地區分別進化成了全球有名的城市帶——大阪城市帶、名古屋城市帶及東京城市帶。能形成城市帶的地方自古就有許多優厚的自然條件以及人,很多人,多到什麼程度呢?江戶(18至19世紀中葉)時期的城市市民住所面積為人均兩塊半到4塊榻榻米,什麼概念呢,一塊榻榻米相當於1.62平米,也就是說,當時居住於城市的市民人均使用不到8平米的起居面積,那麼一個典型的5口之家往往要擠在一個不足60平方的空間內,十幾戶這樣的空間排列疊加,就形成了我們今天要講的長屋。(當然,在遠離這些擁擠城市的地區也發展出各自不同的居所建築形式,但這些內容我們以後討論)

古人的住宅什麼樣(日本篇)

街巷的兩旁皆由鱗次櫛比的商鋪組成,而位於商鋪後方的街區就是長屋的天下了

古人的住宅什麼樣(日本篇)

日本城市居民的住宿條件直到明治維新過後才得到有效改善,首先體現在住宅面積和院落面積的擴大

在德川幕府治下的江戶城內,長屋一般都為一到二層,由開間2.7m、進深2間(約3.6米)的房間橫向排列而成,臨街房間有的會產生有工藝作坊商業形式。一旦有商鋪,住宅將會被分割為前室和後室,或是樓下做經營使用樓上做起居使用的形式。巷弄中的長屋都配有一般服務性設施,如巷弄端頭路口的水井、公廁、晾衣架及垃圾場,道路中央的排水渠以及公共澡堂。一般以公共設施集中的路口作為一個街區的中心,這裡會駐紮商販攤位,商住兩用的房屋也較為集中。

古人的住宅什麼樣(日本篇)

到了昭和時期隨著自來水系統的普及,家庭住宅內部一般會在建築背面增蓋一間僅能容納一人的淋浴間,房間頂部依然保持單面坡屋頂的形式,以便排水。

古人的住宅什麼樣(日本篇)


古人的住宅什麼樣(日本篇)


長屋的入口通常是日本城市家庭的門臉,標誌著家庭成員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其實通過這種住宅門臉區分財產與社會地位的方式是貫通於人類住宅歷史的),所以氣派的“家門”往往要略高於防盜格柵或是玄關,其制式也因主人的身份地位和興趣喜好而定,一般而言入口頂部都會以類似於中國古建“硬山頂”的樣式鍥入建築,瓦片一般與屋頂保持一致樣式,個別人家也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的材料,但無外乎磚瓦與木片瓦間的抉擇。(但對於一個盛產竹材的國家來說,竹瓦卻鮮有人問津,這涉及到日本民族的審美觀念與彌生時代先民的建築方式,這些內容我以後再講,先挖個坑)入口的地面通常以青石板或是抬高於地面的木地板鋪就(如下圖,紅色填充標記出來的即是木地板搭建的入口),這種連接戶內外的“共享空間”(即長屋的門廳)也經常作為家庭作業或是親友間推杯論盞的理想區域。

古人的住宅什麼樣(日本篇)

連接室內外的“門廳”是家庭活動的重要場所,類似讀書看報、剝蔥搗蒜的活動都可以在這裡進行

江戶時期的都市人家往往不會配備什麼大型固定傢俱,家裡固定空間就是供奉祖先物品的凹龕和大量由移門所遮擋的儲物格。與同時代中國居民生活習慣不同,當時的日本人會把暫時不用的傢俱收納到儲物間中,直到需要時再搬出來,所以室內空間除了院落門廳以及廚房浴室是穩定的空間外,其他空間只要隨著傢俱佈置的改變,其空間功能與屬性也會隨之改變。時至今日,日本的設計師依然非常重視多功能空間和儲藏空間的巧妙設計,這也許就源於祖輩生活中留下的基因記憶。

古人的住宅什麼樣(日本篇)

隨便乾點什麼......

古人的住宅什麼樣(日本篇)

用來睡覺

古人的住宅什麼樣(日本篇)

用來吃飯

古人的住宅什麼樣(日本篇)

用來看書

一個空間可以演繹出諸多不同的形態,這種靈活變幻的空間利用方式直到家庭用電的普及才得到改變,因為電器的使用需要固定的點位,所以大正乃至昭和時期的日本人家經常會沿著牆面將各種電器擺放成半包圍的樣子,配合著牆面的白色塗料和移門的蜂蜜色木框,在視覺上顯得凌亂且奇怪。

與中國傳統建築一樣,日本民居在大正(1912——1926年)之前的漫長時光都採用了木構搭建,如果你置身於江戶時期的都市人家中,你抬頭所能看到的應該就是當時全世界最好的抗震、減震結構。

長屋的木結構從側面觀察非常類似於中國古建中的穿鬥式結構,但又與其存在 一些差別。在我國的穿鬥式木構是不存在大梁的,而長屋則有一根大梁貫穿於整個建築內部並搭載在一穿枋的位置上,這樣做的優點是強化了建築整體的抗震性能,缺點則是限制了室內層高。屋頂則有類似“望磚”的結構,該結構背安裝與瓦片之下,有進一步防風防雨的作用。

古人的住宅什麼樣(日本篇)

圖片中間的即是長屋的主樑,而固定主樑的類似於一穿枋的木構則搭載與凸出牆體的半柱之上

不同於古希臘的“井”字樓板結構,日本長屋所搭建的樓板都是取材自高大松木或杉木,這些木材緻密、輕盈,能有效防止白蟻蛀蝕。上一期所講的希臘“井”字梁是因為巴爾幹半島缺乏高大木材所致(別跟我說橄欖木,在當時橄欖木的價格是超越大理石的存在,沒什麼人用得起),而日本就不同了,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使得日本民居都用得起“大料”,樓板底部由數根橫列的大梁構成,大梁之上搭載密集的木質龍骨作為地板的承重結構,整個樓板可以說是十分“豪氣”了,陣列感十足的樓板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本土裝飾風格,就如倫敦的loft對蒸汽朋克風格的可以保留一樣,這些赤裸的木構成為了東京商業體中靚麗的風景線。

古人的住宅什麼樣(日本篇)

東京的咖啡店一角,咖啡店頂部保留了大正年代的木構架作為店內的視覺中心

時過境遷,隨著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長屋”這種統治日本各大城市300年的住宅建築也逐漸銷聲匿跡,人們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大更舒適的公寓成了購房者的首選。而在城市僻靜的角落,不經意間還是能看到零散幾幢長屋垂垂老矣的身姿,他們逐漸淹沒在鋼筋混凝土與玻璃幕牆的海洋中,伴隨著醜陋的“90年代”建築(90年代建築是鄙人對1980年到2000年間整個東亞建築呈現的整體風格的戲稱)一起漸漸崩壞。那些生活在長屋之人的後代已然快要忘記的時代印記,卻在一位日本人的作品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古人的住宅什麼樣(日本篇)

住吉的長屋,是安藤忠雄對那個時代精神所矗立的紀念碑

住吉的長屋是兩個時代的日本跨越百年的交融與對話。安藤猶如魔術師一般讓一個死去的年代再次復活,這不僅是驚世駭俗的設計作品,也是一個時代的傾訴。鋼筋混凝土的“長屋”將會與他們的祖先一樣佇立在川流不息的喧囂與繁華中見證歷史變遷。

古人的住宅什麼樣(日本篇)

作者所畫歷經歲月變遷、加建、改造之後的日本長屋,這些散落於東京大阪的長屋遺蹟依然講述著過往的生活情景

作為全新的設計雜燴類欄目,作者將開啟多期關於日本建築與景觀設計的專題,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們點擊關注加收藏,讓我能有信心繼續寫下去。如果您覺得文章寫得不錯,希望不要吝惜點個大大的贊,我的成長離不開各位讀者的關注與支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