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喜劇半生悲,周星馳的卑微與偉大

半生喜劇半生悲,周星馳的卑微與偉大


《喜劇之王》的片頭那一幕,是周星馳飾演的尹天仇對著大海喊“努力!奮鬥!”我一直覺得這一幕是神來之筆,看似毫無邏輯可循,其實為整部影片奠定了基調。

當全世界都在嘲笑和否定尹天仇的時候,大海不會回應他的呼喚,既然不回應,就當作是它不否定。

只有內心極度孤寂的人才會這麼做,尹天仇是這樣的人,在別人看來他有著可笑而卑微的夢想,但在他身體裡,夢想是值得堅守的一份偉大。

半生喜劇半生悲,周星馳的卑微與偉大


後來周星馳回憶自己的過往:“當初要進入演藝界時,媽媽上下打量了我半天,結果一句話沒說就走了。我想好啊,媽媽沒反對就是默許了。”

細想一下,電影中的大海也許就是周星馳現實中的母親,不回應就是不否定,也難得他和尹天仇有這樣的勇氣。

小的時候第一次看《喜劇之王》是有些遺憾,那時覺得它笑料不夠,不如《大話西遊》、《唐伯虎點秋香》、《破壞之王》等好笑,後來慢慢長大了,才漸漸發現原來《唐伯虎點秋香》等電影也就那樣,好像很多人都能做到,比如《東成西就》等也很搞笑,但回頭來才發現《喜劇之王》才是真正的好,真正的難能可貴。

這就和讀文學作品一樣,小時候覺得《封神演義》真好看,人物眾多、想象天馬行空,稍微大一點了,因為自己也寫,就喜歡看那些比較炫技的作品,比如《穆斯林的葬禮》,隔空敘事,幾條線索交織穿插,讓人眼前一亮,再後來漸漸的才發現這些作品還是相對顯得粗淺,反而是線索單一、語言樸實的《平凡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好,因為它對現實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不論是電影還是文學作品,我始終覺得,作者或導演需要做的僅僅是把現實生活展現還原在讀者或觀眾面前,而現實生活太長太複雜,所以創作者需要去挑選一些現實生活中的片段,再將這些片段拼湊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而觀眾和讀者會在這些故事中看到被還原後的生活現實,從而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發現自己、審視自己,所以作品和現實生活一樣本身沒有意義,而是讀者和觀眾在賦予它更深刻的解讀。

好的作品從來不是創作者一個人的功勞,而是生活本身的魅力所在,剛才說過創作者的任務一是“挑選”,二是“拼湊”,“挑選”考的是創作者對生命的認識和態度,“拼湊”考的是創作者的敘述技藝,而周星馳無疑在這兩方面都是佼佼者。

一、生活背景

周星馳在挑選生活現實片段時是別具匠心的,在他的電影作品中,我們常常能看到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的場景,許多都發生在社會底層的平凡生活當中,這當然與周星馳的成長經歷是不可分割的。

1962年周星馳出生在香港九龍的一個窮人聚集區,類似於《功夫》中豬籠寨。他父母不和,在他七歲時就離婚了,母親一人帶著他三個姐弟生活,有時需要同時打三份工才能維持生計。

半生喜劇半生悲,周星馳的卑微與偉大


所以周星馳從小生活在社會底層,成長中父親的角色是缺失的,而同時又有一個性格強悍的母親,從這樣的成長環境中不難去揣測出周星馳的性格,周星馳後來回憶說:“我父母都是很有藝術細胞的人,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很有娛樂性,就連打架也都很有看頭,媽咪不是那種柔弱的婦女,所以他們的吵架甚至打架,往往都有出人意料的戰果。”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給周星馳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說:“我完全被那部電影吸引住了,覺得自己心臟都快要跳出來了,在某一時刻,我激動得淚流滿面,李小龍真的太神奇了,他佔據了整個熒幕。”“沒有李小龍,就沒有今天的周星馳……他對我的影響是在很小的時候就有的,正是她的片子讓我成為一個功夫迷,電影迷。”

在周星馳的電影中,對於李小龍的致敬有無數多次,從這一點來看,李小龍電影中,用身體和精神的強悍來對抗社會的不公平,或許正是周星馳在精神上需要的一種寄託,因為家庭背景導致他可能會產生的卑微感,只能通過這種形式來進行自我催眠和緩解。

家庭和李小龍是童年周星馳生活中的兩個極其重要的因素,照理說他應該成為李小龍那樣的風格,可後來的他塑造的角色表面看上去又和李小龍的風格大相徑庭,但要是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二者其實是殊途同歸。

因為周星馳不具備李小龍這樣的背景,所以在面對生活現實的時候,他不得不經歷坎坷的工作經歷。

1982年他拉著梁朝偉去報考無線電視藝員培訓班,梁朝偉考上了,他卻考了兩年。到1983年,梁朝偉已經擔任電視劇的主演,還被包裝成為“五虎將”,而周星馳卻在跑著龍套,不難想象得出周星馳那時的自卑與黑暗,他說:“每一天照鏡子,就更沒有自信了。尤其是在前路還看不清楚的時候,很早期的時候,風格上沒有什麼機會,也沒有什麼可以發揮的,不知道前面是什麼,不知道走下去可以有什麼結果,那個時候特別對自己沒有自信、沒有信心。”

但命運這件事誰也說不清楚,正是因為周星馳長期在“谷底”的經歷才造就了他對命運的理解比許多人更深刻,也有了自己去敘述和詮釋的角度。

二、悲劇大師

周星馳在其前期作品中,其作用其實只是執行導演意志的工具,但此時的他就已經逐漸展現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了,那時香港電影已經非常發達,演員眾多,要想在人才濟濟的群體裡嶄露頭角是非常難的事情,要麼遵循傳統路線步步為營,要麼劍走偏鋒獨樹一幟。

周星馳選擇了後者,他用被公稱為“無厘頭”的表演方式展現出他的喜劇天賦,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當然這是有著時代特殊背景才能成就的,那時香港經濟發達,但人們又在複雜的社會背景之下生活,使香港人的集體心理處於一種恐慌和不安的狀態,而嬉笑怒罵、消解傳統、諷刺精英的“喜劇”成為香港人心理上的一劑良藥。

所以我始終覺得有觀點說“周星馳創造了一個時代”是不準確的,應該說是“時代呼喚了周星馳”。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已經獲得了極高的喜劇藝術成就,如果僅僅只是如此,周星馳顯然還不夠登上神壇,他真正的成就不是在於喜劇本身,而是在於悲劇的內核。

陳佩斯說:“喜劇有一個共同的核心,那就是悲情內核。”周星馳在這方面的運用恰到好處,既不過於煽情顯得尷尬,又讓人看了之後淚流滿面,從這一點出發,我個人覺得《喜劇之王》是其電影中的高峰。

半生喜劇半生悲,周星馳的卑微與偉大


《喜劇之王》完完全全就是一出裝裱著“喜劇”外殼的悲劇。為什麼說它有一個喜劇外殼,僅一個例子就可以看得出來:在片尾處,尹天仇雖然失去了出演男主角的機會,但最後還是站在了舞臺上,得到萬人的鼓掌和關注,這一幕來得比較突然,可以看得出是有意而為之。

但我們可以想想,現實往往是不會有這樣圓滿的,絕大多數尹天仇還是會持續掙扎在跑龍套上,絕大多數柳飄飄最終會離開尹天仇。

周星馳在這部電影裡用了絕大篇幅講悲劇,最終的結尾卻以喜劇收場,也僅是為了給它一個喜劇外殼而已,因為多數人“在不清楚事實真相的情況下,一切對命運的反抗都是徒勞”。

咱們看尹天仇的生活環境,他每天都和一群無所事事的人生活在一起,而他卻是西裝革履,表面熱情其實內心孤寂。

他渴望獲得身份的認同,有一份穩定的劇組工作,所以他教人表演,為的只是別人認可他作為“演員”的身份,但命運就是這樣,沒人認可他,他只好去找那些收保護費的小混混去尋求身份認可,但這無疑是對牛彈琴,對方回應“雷雨就是講義氣”,與其得到這種極其荒誕的“認可”,還不如對著大海空喊。

半生喜劇半生悲,周星馳的卑微與偉大


所以他從劇組出來,冒著威脅去拿“盒飯”時的行為,已經遠遠超出了他想獲得一頓果腹的生理需求,而是上升到一種心理需求,得到“盒飯”被其視作是作為一個“演員”應得的權利,也是在別人對其身份不認可的情況下,給自己強行的定義。

再看電影中張柏芝飾演的柳飄飄一角,在出租上哭得那麼醜的張柏芝,其實沒人會覺得她醜,就像柳飄飄作為一個社會最低賤角色而沒有觀眾會覺得她作踐一樣。

半生喜劇半生悲,周星馳的卑微與偉大


因為柳飄飄也是在命運之下而身不由己的人,但她的內心從來沒有墮落,但依舊嚮往著獲得一份溫暖的愛情和生活,比如尹天仇說她是“出來賣”的時候,她向尹天仇大打出手,在被龍少爺打得倒地不起時,她也倔強的說“不行”,她其實不僅僅是對龍少爺說不行,而是對她自己的悲劇命運說不行。

我在猜想這樣的人物性格,可能就像是周星馳母親給他的強悍的印象,這就是周星馳在詮釋的卑微與偉大,在命運面前雖然卑微,但在自己面前卻要偉大。

三、荒誕的解構

表面上周星馳電影的表演和情節設置都很離奇荒誕,其實現實生活的真相更加荒誕。

人類社會的結構就是精英階層在領導大眾,精英階層一直以來都把自己的形象樹立為正面甚至英雄,這樣精英階層以外的人對他們則是順從和崇拜,比如每一個政治精英、體育精英、商業精英、娛樂明星等都有著大量的追隨者,殊不知精英階層佔據了社會絕大部分資源和財富,而很多“追星族”們拿著僅能果腹的資源還在供養他們。

這才是人類社會現實真相,比周星馳電影更荒誕,他在電影中也在詮釋這一現象。

仔細回想一下,在他的電影中,好像精英階層大多是反派人物,他們可以任意操縱別人的命運,衣冠楚楚的外表之下有著卑鄙骯髒的靈魂。

比如《少林足球》裡謝賢飾演的強雄,不但徇私舞弊還極致的欺壓社會底層的“黃金右腳”。

又比如《食神》中周星馳扮演的史蒂芬周,作為一個商業大亨,他將自己包裝成“食神”,狂妄至極、自高自大,唐牛假意來向他投靠,他竟讓唐牛在大庭廣眾之下去電梯門口拉屎,以羞辱別人來凸顯自己的高大,這一幕極其荒誕離奇,但現實生活比這更荒誕殘酷。

後來史蒂芬周和唐牛地位互換,史蒂芬周淪為社會底層才開始慢慢找回初心,而榮升為精英階層的唐牛卻比史蒂芬周更加的狂妄和邪惡。

再看另一經典作品《大話西遊》,以觀音菩薩為代表的神佛就是精英階層,他們雖非表面邪惡,實則貪婪自私,仍然是在操控別人的命運。

至尊寶只想做“山賊”這樣一個“很有前途的職業”,收穫一份簡單的愛情,平平凡凡的潦草一生,但即使這樣卑微渺小的願望也無法得到實現,他被冠之以“英雄”,去執行精英階層的願望、淪為別人的工具,最終精英階層完成了自己的事業,而卻犧牲了至尊寶這樣一個小人物的幸福,換回來無盡的孤獨和遺憾。

半生喜劇半生悲,周星馳的卑微與偉大


在他的電影中,我們能清晰的看到精英階層的卑劣不堪,但往往在現實中我們什麼也看不見,我們日復一日的工作,只是為了每月的柴米油鹽和房貸,而這些錢又源源不斷的通過銀行進入到精英階層的腰包裡面,精英階層再把這些錢的極小部分給我們償還貸款和維持生計,自己享受著我們大部分的勞動成果。

所以到底是周星馳的電影荒誕還是我們現實生活更加荒誕,誰能說得清楚呢?我們雖然改變不了這個荒誕的世界,但我們卻可以從他的電影中認識到這個現實,這才是他電影深刻的魅力所在。

四、卑微與偉大

把“偉大”照進卑微的生活,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周星馳其實就做了這樣一件事,他早被人吹爆了,但這又有何妨呢,我們喜歡他的電影,是因為他帶給了我們太多的歡笑和哭泣,我們在他的電影中看到自己的卑微、也尋找到了自己的偉大。

我曾經寫過一篇《香港電影往事》,以這篇文章作為的一個回答獲得了比較不錯的好評,有很多朋友留言說為什麼周星馳的名字只出現過一次,因為我覺得周星馳我必須要單獨寫,就像我之前所說的,時代呼喚了周星馳,而周星馳給我們一面鏡子。

1973年7月19日,李小龍突然離世的前一天晚上,不知當晚11歲的周星馳在幹什麼,作為一個寫故事的人,我嘗試著去想象當晚的場景:地方就在《喜劇之王》裡的海邊,他坐在岸邊的一條破船上,海風悠悠拂面,盯著眼前海面,沒有月光,一片漆黑,內心卻是一片皎潔。


半生喜劇半生悲,周星馳的卑微與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