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理解的歷史人物“汪精衛”之叛國

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歷史人物,汪精衛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賣國賊”、“漢奸”這些名詞已經成了汪精衛的標籤,也已經蓋棺定論。小編無意為汪精衛辯解,只是在研究其生平之時,常常覺得汪精衛的很多行為,簡直不能理解……


不能理解的歷史人物“汪精衛”之叛國

一、 汪精衛生平

汪精衛的經歷,網上鋪天蓋地,不過多介紹了。簡單如下,百度記載:

汪兆銘(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字季新,筆名精衛,因此歷史上多以“汪精衛”稱呼。曾謀刺清攝政王載灃,袁世凱統治時期到法國留學。回國後於1919年在孫中山領導下,駐上海創辦《建設》雜誌。1921年孫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汪任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次年任總參議。於抗日戰爭期間投靠日本,淪為漢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 因“骨髓腫”病死。其夫人為陳璧君。 汪精衛人生主要脈絡:

1、 出身富商家庭,早年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是孫中山的鐵桿和親信。

2、 刺殺攝政王,幾乎喪命,監獄中作詩,成為當時青年之偶像:“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3、 辛亥革命後,曾經赴歐洲幾年,遠離革命。後續回國,繼續追隨孫中山革命,1925年,孫中山逝世,汪精衛是主要政治繼承人。

4、 在和蔣介石的一系列爭鬥中,幾度失敗,幾度復出。1938年12月,叛逃,成為漢奸。

二、 不能理解汪精衛的兩點

1、 作為孫中山的政治繼承人,居然沒斗的過蔣介石

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汪精衛是國民政府主席、軍委主席,是聲望最高的人,雖然國民黨裡派系眾多,但汪精衛是公認的旗幟,但凡汪精衛堅強一些、動一些手腕,壓制後起之秀的蔣介石,是輕鬆的。

然而,汪精衛作為一個文人的柔弱、性格里的膽怯,稍微遇到一些挫折,就倉皇失措,甚至屢次主動離職,逃避壓力。

1926年3月,蔣介石利用“中山艦事件”反共,蔣無視汪的國民政府主席和軍委主席的地位,先斬後奏,給汪難堪。汪意識到:“我是國府主席,又是軍委主席,介石這樣舉動,事前一點也不通知我。這不是造反了嗎?第二天,汪想叫朱培德、李濟深扣留蔣介石,但指揮不動。事後自覺威信受損。五月,以“遷地就醫”為名秘密離穗。後來自嘲“責己不責人,所以引咎辭職”。這是一次典型政治上不能妥協的表現。

1927年12月汪在廣州,共產黨利用時機發動“廣州起義”,汪遭到國民黨各派指責,於是宣佈引退,悄然出國。1932年7月汪以行政院長名義發表通電,壓張學良進兵熱河,張不聽命。汪與張矛盾加劇,10月請病假赴德就醫。

諸如此類,反覆多次,性格軟弱、一遇不利,動輒託病出洋或住院休息。汪精衛這種典型的文人負氣作風,後果就是雖然名望一直很高,但始終未形成自己堅定的利益追隨者、未形成自己堅實的政治或軍事團體。盛世或亂世,凡是要追隨你之人,必定謀求權力或財富,如果領頭人不夠堅強,動輒就負氣出走,動輒撂挑子不幹了,讓追隨者們情何以堪?人們拋家舍業的跟你這個大哥了,你走了,小弟們怎麼辦?

因此,汪精衛這種軟弱、不夠小弟死活的作風,也是其鬥不過蔣介石的主要因素,論派系或團體能力,連李宗仁、閻錫山等都不如。

總之,作為手握那麼多政治資源的革命元老,沒有鬥過蔣介石,也太讓人大跌眼鏡了。

2、 為什麼當漢奸呢?

1938年,雖然戰場上中國節節敗退,國民政府也遷都重慶,但畢竟還有百萬軍隊,還佔據了西部、西南半壁江山,距離亡國,還是有距離的,汪精衛也沒有性命之憂。

此時的汪精衛,雖然不是國民黨的一把手,但也是副總裁,也是國民政府行政院長,也是僅次於蔣介石的存在。

只要汪精衛不和蔣介石爭權奪利,不染指軍事系統,認真做好行政院或黨內業務,鑑於汪精衛的崇高聲望,蔣介石也會和汪精衛和平共處的。

汪精衛為什麼要冒天下之大不韙,非叛逃去當漢奸呢?

有人說,汪精衛是因為“曲線、和平救國”的信念驅使,有人說,汪精衛是被蔣介石逼迫的逃離重慶……,這些都是後人猜測,汪精衛當時的想法,已無人知曉了。

作為國民黨的副總裁、行政院長,生命無憂、財富可以保障,為什麼要當漢奸呢?真是不能讓人理解。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很多謎團都無法解開了,汪精衛,就算與蔣介石角力失敗,但也可以成為李宗仁、孫科、宋慶齡、李濟深一樣的人物,為什麼非要叛逃呢?無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