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得志探討

孔子在我們國人心目中是非常偉大的,在封建王朝還被稱為“萬世之師”,他死後得到很多人的尊重,到了漢武帝時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理念。這應是對孔子學術最高的褒獎!

就是司馬遷這樣的大學問家對孔子也是非常的尊崇,他用了很長的篇幅,濃墨重彩的為孔子寫了 “孔子世家”,司馬遷說,天下的君王在世時非常顯赫,但是死了,什麼也沒有了,而孔子卻不一樣。

的確是這樣 ,孔子去世後,司馬遷這樣描述後人對他的尊敬: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贛廬於家上,凡六年,然後去。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日孔裡。魯世世相傳以歲時春祠孔子家,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家。孔子家大ー頃。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於漢二百餘年不絕。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後從政。

首先是他的弟子為他守孝三年,子贛在孔子墳墓旁建房守孝六年, 弟子以及魯人在他墳墓旁建房守護他的有一百多戶,劉邦到山東也要用牛羊豬祭祀孔子,諸侯到山東基本上要先祭祀孔子再上任。

孔子去世後得到後人的敬仰,在世時又怎麼樣呢?

我想用鄭人的話來形容孔子的處境: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孔子與弟子失散,有人遇見了孔子,跟子貢說,孔子像一條喪家之犬,沒人收留。孔子也肯定自己這種狀態。

孔子不是不想出來做官,而是非常想,他心知沒有“官” 這個平臺就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展示不了自己的才華。

他甚至為了想做官卑躬屈膝拜見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在當時這是一件非常屈辱的事情,子路都很不高興。因為孔子在魯定公時期任魯國的大司寇,似乎魯國因之治理得很好,為此齊國給魯國定公送了八十位美女來迷亂魯定公,擾亂國政,魯定公和歷代英雄一樣喜歡美女,以至於怠於政事,孔子說: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 孔子把美女說成洪水猛獸,聽美女的話就會趕走重要的大臣,與美女走得太近就會國破家亡,因而離開了魯國。

但是他為了能在衛國做官,又巴結南子,所以子路非常不高興。

想做官,連叛匪的官也想做:公山不妞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子循道彌久,溫溫無所試,莫能己用,曰:“蓋周文、武起豐、鎬而王,今費屬小,儻庶幾乎”欲往。子路不說,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豈徒?如用我,其為東周乎!”然亦卒行。

不知什麼原因沒有成行,說明孔子非常想當官,他有很多次當官的機會,但是為什麼諸侯就不信任呢?

孔子周遊列國,目的就是尋找為政的平臺,但是他沒有商鞅、鄧小平的“關鍵一招”,看不清各諸侯國需要什麼,要解決什麼,怎麼解決的問題,所以到了很多國家不受待見,累累若喪家之狗。

我想一個政治家,一個治國理政的高手,一定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有作為,有辦法,有招數,特別是有“關鍵一招” 的人。

孔子只“仰望星空”。

當然孔子作為一個文化大師,一位傳承殷商周文化的聖人是無人可比的,但他不是一位政治家,治國理政的高手。所以在世時很不得志!

為什麼他去世後卻成了“萬世之師”呢?用司馬遷的話:“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我的理解是:因為他給我們中國人提供了一個理想化的社會秩序方案,特別是封建帝王、士大夫階層理想化的、穩定的社會,給我們中國兩千多年來奠定了文化底色。

孔子不得志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