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網課倦怠”,也需心理干預-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停課不停學”的居家學習時期,當“看電視上課、拍照交作業”的新鮮感過去,一些孩子逐漸顯露“網課倦怠”現象,自我管理越來越不行,時間觀念也不如以往,不僅學習效率下降,負面情緒也有所增加。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教育心理學博士吳國宏認為,青少年出現心理上的“倦怠感”,主要有兩大因素。

首先,學生特別是小學階段,自控能力有限。這種有限不僅表現在自主學習能力,也表現在自我管理能力上。由於目前網課條件所限,通過傳統課堂上教師及時糾偏等外來干預彌補青少年自控力不足的方式無法繼續。若要家長時時監督,也可能引起逆反情緒,令局面更加不可收拾。

其次,除了教師關注外,傳統教學環境中的“同伴接觸”也很重要。同伴接觸包括的不僅有學生在課堂上與同學相互競爭舉手發言、小組討論,還有下課後討論動畫片、開心遊戲等,甚至課堂上說悄悄話也包含其中。在青少年這個階段,與同輩的密集交流,對於情感人格的完善發展以及緊張情緒的疏導都有積極作用。而線上教學,也令學生與學生之間無障礙互動變得珍貴起來。當這樣一塊良性互動暫時缺失,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緊張、挫敗等情緒難以充分紓解,可能變得更加敏感、易怒,學習興趣也受到影響。

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平和應對心理波動。吳國宏博士認為,對孩子來說,出現心理上一些波動,給予及時解決,往往是助力其更好成長的契機。因此,家長不妨以平和心態應對孩子的一些心理波動。

若發現孩子有“倦怠”苗頭,父母可做的第一件事是談心,及時瞭解孩子的需求、想法,嘗試一起制定新的學習計劃和作息時間表。同時,家長應更多傾聽孩子的想法,也是一起跨過困難的關鍵。

“其實在課堂教學時,一開學“活靈生緊”特別認真,過幾個禮拜慢慢‘疲’掉,期中考試來了再抽抽緊,這樣的波動不是挺正常的嗎?”晉元高級中學心理老師張文淵坦言,可能線上教學帶來的一時不適應,放大了這些心理上的影響。對此,除了家庭環境中的努力以外,老師也可在教學過程中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如教師對遇到困難的學生,加強關注,通過電話、留言等方式給予更多鼓勵,讓孩子覺得“我是特別的那一個”。還可以鼓勵學生通過通訊技術,形成在老師、家長積極引導下的小組式學習,幫助學生擺脫學習上的“孤獨感”,提升學習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