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實”真還不是個別的存在,為啥“名不副實”會那麼多呢?

筆者已經在廣西工作多年,經常聽這裡的朋友說一句話“昭平(地名)不平,蒙山(地名)不山”,意思是說“昭平”這詞裡面雖然有個“平”字,可那裡實際上是群山延綿起伏;而“蒙山”那詞雖然有個山字,但你真正去那旮沓一看,其實平原和盆地倒是很多。看起來“昭平”、“蒙山”這兩詞都有些“名不副實”的味道。不過如果咱們放眼全國或者放眼世界的話,你不難發現其實比“昭平、蒙山”更加名不副實的東西多的是。事實上“昭平不平,蒙山不山”這句俗話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應該是看事情有時候不能僅僅看它的名號,更需要探究它的本質,只看名號而不細細進行深入探究的話,是會讓我們產生認知錯誤的。

“名不副實”真還不是個別的存在,為啥“名不副實”會那麼多呢?

(廣西昭平風光)

不管是在咱們中國還是在世界上其它國家或地區,“名不副實”現象還真是一種並非罕見的存在,例如著名“瓷都”景德鎮早就不是一個小鎮了,但其名號中仍然保留著“鎮”字;國外的裡海、鹹海、死海等其實都是湖,可偏偏名號裡就有“海”字。至於說有“圖”不是圖(阿拉木圖、波爾圖)、有“馬”不是馬(巴拿馬、利馬、大仲馬)、有“瓦”不是瓦(科特迪瓦、摩爾多瓦等)的事情在國外多的是。這天底下有這麼多“名不副實”的東西存在而且大家都習以為常,表面上確實有些令人不可思議。但這個世界往往存在即合理,這麼多“名不副實”的東西存在大家都還能接受,這裡面其實也是有原因的。歸納起來說筆者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認知水平侷限導致的錯誤命名

在遠古時代,由於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不高以及人們活動範圍有限,導致人們對許多事物的觀察、分析和認知的水平極低,表現在給一件事物命名時容易出現隨意性和不嚴謹性,甚至有時候產生本質性錯誤。例如一看見一片煙波浩渺的水面非常大,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稱其為“##海”,例如裡海和鹹海被稱為“海”估計這樣來的,連貝加爾湖也曾經被人稱為“海”。當然經過科學家的考證,貝加爾湖在若干萬年前還真是遠古大海的一部分。雖然嚴格地說裡海和鹹海都只能算湖,但裡海沿岸的阿塞拜疆和土庫曼斯坦、鹹海沿岸的烏茲別克斯坦都建立有正規的海軍,看來上述國家的人們是鐵了心要把裡海和鹹海當成真正的大海了。

“名不副實”真還不是個別的存在,為啥“名不副實”會那麼多呢?

(阿塞拜疆裡海艦隊的一艘艦艇)

二、以偏概全,以“形”代“質”

遠古時代的人們與今天的人們一樣有好奇心,而且那時候有些人就喜歡研究萬事萬物,並且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一些科學家。不過總體來說那時候的人們的研究水平比現在的人們落後很多,尤其是研究方法上存在不科學以及技術手段的不先進,都不可避免地使研究者出現只瞭解一些表面現象而對其本質研究不透的情況,表現在有時候給某樣東西起名時出現以偏概全、以“形”代“質”現象,例如鯨被稱為“鯨魚”、大鯢被掛上了“娃娃魚”之名、海馬被說成是“馬”等情況就是典型。

“名不副實”真還不是個別的存在,為啥“名不副實”會那麼多呢?

(被稱為“娃娃魚”的大鯢其實是兩棲動物)

三、對歷史的傳承造成了“名不副實”

有些“名不符實”是因為對歷史的傳承造成的。例如早已經是城市了的景德鎮之所以現在仍然掛著一個“鎮”字,是因為這個名號是當年皇上御賜的,具有歷史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如果放棄這個名號,對提高地方影響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尤其是對發展旅遊業非常不利,甚至也不利於地方上吸引外資來發展自己。考慮到“景德鎮”這個名號確實能夠為地方發展提供眾多的便利條件,所以當地人們還是把這個名號繼續保留,這應該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名不副實”真還不是個別的存在,為啥“名不副實”會那麼多呢?

(瓷都景德鎮出產的陶瓷)

我國的鄰國巴基斯坦有一條印度河,它是巴基斯坦最主要的河流。而巴基斯坦與印度十分敵對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那為什麼還要用敵國的名號稱呼本國河流而不改名為“巴基斯坦河”呢?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巴基斯坦雖然與印度長期敵對,但印度河流域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印度的傳統文化區域和歷史區域,這一點巴基斯坦人還都是認可的,事實上在1947年之前印巴兩家其實就是一個國家,因此巴基斯坦繼續把本國最大河流稱為“印度河”,就是對它的歷史及其所孕育的古代文明的認可和傳承。巴基斯坦人並沒有因為與印度為敵就否認自己與印度原來是一家的歷史,這與某國嫌自己首都原來的名字“看起來像中國的一座城市”而執意將其改名的做法迥然不同。

“名不副實”真還不是個別的存在,為啥“名不副實”會那麼多呢?

尼日利亞有一座城市叫貝寧城,它與相鄰的貝寧共和國還真有淵源,它們在歷史上都屬於曾經強大的貝寧王國,尼日利亞獨立後並沒有強行將貝寧城更名而是將其繼續保留,這其中也有傳承歷史的考慮。

四、遵從多數人習慣、將錯就錯

王水不是水,稀土不是土、電木不是真正的木頭;被稱為“純鹼”的碳酸鈉其實是一種鹽,跟科學意義上的鹼完全沒有半毛錢關係——上述這些東西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都已經是常識了,可是上述這些事實上被起錯了的名字現在仍然被人們當成正確的名字來使用。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就是儘管名字起錯了,但是被起錯的名字已經被人們廣泛使用、早已經家喻戶曉了,即使後來大夥發現了有錯誤,可誰也沒有去較真說要改名,而且對於已經家喻戶曉並且習慣使用了的名字,你現在說改就改,可能反而會產生許多麻煩和不便。既然如此,那乾脆就遵從多數人的習慣、將錯就錯吧,反正現在大夥都已經知道那些東西的本質了。另外大夥兒比較熟悉的食品“熱狗”其實也是一個起錯了的名字,它與真正的狗沒有半毛錢關係。

“名不副實”真還不是個別的存在,為啥“名不副實”會那麼多呢?

(稀土礦石)

五、翻譯“惹禍”

咱們國家在歷史上除了某一段特殊時期外,大部分時候是鼓勵發展中外交往的,既然要與外國人進行交流,把外國的人名、地名或者什麼專業名詞術語翻譯成中文就是一種必做的功課。要把一個外國名詞翻譯成中文,既要考慮那個詞的讀音跟哪個中國字詞比較接近、中國人比較容易接受的問題,也要充分考慮“信、達、雅”的要求,同時翻譯者本身的習慣對翻譯結果也有影響。不過廣雅君非常佩服咱們中國人的翻譯本領,讓翻譯家們一搗鼓,本來沒牙的國家長出了“牙”(西班牙和葡萄牙),有些國家(城市)莫名其妙地成了別人家的“大哥”(墨西哥、摩洛哥、摩納哥、多哥、聖地亞哥等),還有成了“果”的(剛果)、成了“瓜”的(尼加拉瓜)、成了“瓦”的(科特迪瓦、摩爾多瓦、科爾多瓦),也有成了“布”的(薩格勒布)、成了“圖”的(阿拉木圖、波爾圖、西雅圖)、成了“卡”的(斯里蘭卡、卡薩布蘭卡)、成了“馬”的(巴拿馬、羅馬、利馬、奧巴馬、大仲馬等)。不知道老外們知道中國人將他們的國名、地名和人名翻譯成如此千奇百怪的樣子會有什麼感想,但這些名字咱們國人讀起來順口而且好記,書寫起來也不難,我覺得這就夠了。現在誰還會去在意這些名字是不是有“名不副實”的味道呢?

“名不副實”真還不是個別的存在,為啥“名不副實”會那麼多呢?

(葡萄牙城市波爾圖)

各位親愛的朋友,你們還知道哪些有趣的“名不副實”的事例呢?


“名不副實”真還不是個別的存在,為啥“名不副實”會那麼多呢?

(熱狗其實並不是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