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生產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北宋時期生產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古代農耕文明離不開耕地

中華文明從誕生以來,一直到近現代都保持著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這樣的生產方式也決定了對於中國百姓而言,農耕永遠是最重要的需求,而隨之而生的手工業也基本上都是為農耕進行服務的。

不過到了北宋時期,中國的經濟局勢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由於農耕技術的提升讓北宋時期出現了不少脫產的農戶,這些人已經出賣了自己的土地,並且沒有地主願意僱他們做長工,他們也就因此成為了剩餘勞動力。在北宋時期,這些人被新興的手工作坊僱傭,成為了專業的手工業從業者,而他們的加入讓北宋的手工業發展取得了極大的進步。

北宋時期生產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正在耕作的農民

在這些手工業從業者中,大部分專門從事經濟商品生產,他們製造了大量瓷器等經濟價值極高的商品,讓北宋出現了成熟的商業體系,為北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助力。而與此同時北宋手工業的發展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農業的生產力,並且幫助百姓解決了不少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讓北宋百姓的生活條件上了一個臺階。

今天我們就把目光集中在第二類人身上,來探究北宋手工業技術的提升對於北宋普通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北宋時期生產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生產於北宋年間的精美瓷器

北宋時期礦業開採與冶煉技術的提升對於農業生產的幫助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本的國家,手工業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幫助農業生產,提高其生產效率。在中國歷史上,人們普遍認為農業生產裡出現了兩次重大的提升,就是戰國末年鐵器的出現以及之後犁的發明和牛耕的運用。

根據這種觀點我們不難看出古代農業生產力的提升主要體現在生產工具的進步上,而北宋時期手工業的發展就為這樣的進步提供了一個契機。首先是農具質量的提升,我們知道在北宋時期,中國的冶鐵和鍛造行業已經發展地十分成熟了,但是北宋的手工業從業者們依然想方設法地幫助北宋的冶鐵行業取得了更大的進步,而這種進步則是來自於採礦技術的提升。

北宋時期生產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犁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農具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煤炭是一種十分珍惜的資源,雖然根據史料記載,中國人民從兩晉時期就已經認識到了煤炭的價值,並且有專門的人從事煤炭開採工作。但是當時由於採礦技術的限制,人們只能通過拾取或者淺層挖掘的方式來獲得煤炭,這樣的開採量是十分有限的,因此那時的煤炭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使用,而更多的人只能使用熱值較低的木炭。

而在北宋之前的鐵匠們也只能用木炭來進行冶煉,這樣雖然也能達到鐵的熔點,滿足其基本需求,但是卻不能對鐵礦石進行進一步的加工,工匠們無法向其中加入其他類型的金屬礦石,這讓其冶煉出來的鐵並不是十分堅固,而且極易腐蝕。

北宋時期生產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戰國時期的鐵質農具

在北宋時期,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在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煤礦開採的技術。雖然當時的勘探技術還並不成熟,但是人們已經可以開掘出幾十米深的礦洞了,這讓當時的人們能夠有效開採發現的露天煤礦資源。

在196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地區發現了一個北宋時期開掘的煤礦遺址。這個遺址中的礦洞有接近五十米深,而礦道的總長更是達到了五百餘米。並且其礦井的直徑也達到了兩米五,能夠滿足日常的開採需要了。在其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許多當時生產時遺留的工具和生活用品,根據這些工具的數量來進行推測,考古工作者判斷這個礦洞大概可以容納數百人一起工作,這在當時已經是不小的規模了。

北宋時期生產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煤炭在北宋已經成為了重要的燃料

而且根據現存礦洞的形制和開採痕跡分析,考古人員推斷這個礦洞的開採方式採用了"跳格式"的開採方法,這讓他們可以用先內後外的方法將煤炭有效地開採出來。但是由於在北宋時期人們缺乏足夠的排水方法,導致煤礦開採後期遇到了十分嚴重的地下水滲出問題,這讓這個煤礦不得不被廢棄,但是這樣的開採規模和開採量對於一千年前的古人來說已經是十分不容易的了。

而煤炭開採技術的進步讓煤炭的產量大幅提升,其價格也因此出現了跌落,成為了普通百姓和手工業從業者們能夠負擔的起的商品了。因此在北宋時期的鐵匠們可以用煤炭來代替木炭進行冶煉,這在提高了冶煉效率的同時也可以讓北宋的工匠們對於鐵器的生產進行進一步的改良。

而在北宋時期這種改良的最重要方式是向鐵礦石中加入少量的其他金屬來使其成為合金,並改善其部分性能。北宋時期在合金領域的重要發現就是向鐵礦石中加入少量的銅可以增加鐵器的防腐蝕性能。

北宋時期生產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中國古代鐵匠

而我們知道銅在中國古代是一種相當珍惜的資源,其主要作用是被製成流通的銅錢,作為國家的主要貨幣使用。而之所以北宋時期銅會被添加到製作的鐵器農具之中,主要是因為北宋時期的工人們發明了全新的冶銅方法,那就是膽水浸銅和膽土淋銅這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其實就是尋找含有銅離子的膽水,然後將鐵片置入其中,等待置換反應的發生,這樣在鐵片的上面就會出現一層銅了。

雖然在現在看來這只不過是一個十分基本的化學反應,但是在北宋年間,人們想要研究出這樣的方法靠的完全是經驗的累積,從中我們更能看出中國古人的傑出智慧。這種鍊銅的方法在《宋史·食貨志》中有如下記載:

"浸銅之法,以生鐵煅成薄鐵片,排置膽水槽中,浸漬數日,鐵片為膽水所薄,上生赤煤。去刮赤煤,入爐三煉成銅。大率用鐵二斤四兩得銅一斤。"

北宋時期生產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銅礦石

而這兩種方法的發明也讓中國的銅產量上到了一個新臺階,這才讓其能夠被加入到冶鐵的過程之中,幫助鐵匠們生產出質量更加上乘的鐵器。而這些改良後的鐵器則幫助北宋的農民們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率,解放了更多依附於土地之上的勞動力,而這部分勞動力中的大多數也投入到了手工業生產之中,這讓北宋的手工業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

北宋時期造紙業的進步及其在文化傳播和日常生活方面的作用

提起中國古人的智慧,相信除了那些豐碩的思想成果之外,大家想起的另一個代表就是我們的四大發明了。在這四大發明中,除了具體發明時間不詳的指南針之外,就屬東漢時期發明的造紙術最早了,其對於中國歷史的進程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北宋時期生產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發明造紙術的蔡倫

而在北宋時期,在之前造紙術的基礎上,北宋的手工業從業者們有對於之前的造紙術進行了進一步的改良,讓中國的紙製品質量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在北宋時期造紙術的改良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對於原料的篩選。在最早的時候,人們一般使用亞麻來造紙。而在北宋的時候,人們開始嘗試使用竹子,桑皮,藤,麥莖,稻杆等來製作紙張,並且各地的工匠們紛紛就地取材,製造出了富有地區特色的紙張。其中出產於宣州的宣紙以及歙州績溪的龍鬚紙最為有名,而宣紙更是直到如今都是中國紙的代表作。

北宋時期生產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宣州出產的宣紙

而北宋時期對於造紙技術的第二個改良則是對於其烘乾技法的改造上,在北宋之前,人們都是將紙漿抄出,然後塗在牆壁上晾乾,這樣的做法不但費時費力,而且紙張的大小也會受到牆壁大小的限制,難以生產出紙幅較大的紙張。而在北宋時期,人們發明了將紙漿放到熏籠中焙乾的製作方法,這樣不但可以節約晾乾的時間,更能讓紙張突破牆壁的限制,做成更大的紙幅,這對於中國美術以及書法等領域的突破提供了不小的幫助。這種生產方式在《文房四譜》中有如下記載:

"蓋歙民數日理其楮,然後於長船中以浸之;數十夫舉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節之,於是以大熏籠周而焙之,不上牆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勻薄如一。"

而第三點則是對於造紙時間的限定,在北宋之前,人們對於造紙的時間並沒有清楚的認識,往往是等到亞麻收穫之後,就開始製作紙漿。而在北宋的時候由於造紙行業更具規模,人們也積累了更多的生產經驗,他們發現在天氣寒冷的時候製造出來的紙漿具有更好的韌性,因此他們就將生產紙張的時間進行了固定,這樣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產量,但是卻讓生產出來的紙的品質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北宋時期生產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古法造紙工人在撈取紙漿

而北宋造紙術的進步對於北宋社會的影響也體現在方方面面,我們知道北宋政府重文輕武,其鼓勵更多的人投入到學習儒家文化之中,而這就讓書籍成為了當時的熱門商品。之前的紙張印刷出來的書籍字跡模糊而且不易長期保存,對學習造成了諸多不便。而北宋生產的紙張讓他們能夠製作出品質更加優良的書籍,這對於北宋時期的文化傳播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北宋時期生產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出版於北宋時期的古書

而除此之外,由於北宋時期生產的紙張質量極好,十分堅韌不易破損,因此其又被開發出了其他的功用,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紙衣和紙被的出現。在北宋時期,雖然國家的經濟發展十分不錯,但是底層的農民的生活依舊十分貧苦,他們經常連口糧都籌集不到,更遑論禦寒的衣物了。而在這個時候有人發現可以用紙代替布來製作衣物,所以衣和紙被也就在此時應運而生。

其出現一方面說明了北宋時期紙張質量的優秀,另一方面也確實在實際上解決了部分百姓的禦寒問題,對於百姓生活質量的提升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北宋時期對於水力的充分利用

我們知道手工業的進步還需要一個條件,那就是動力的提升。就像蒸汽機和內燃機帶來了工業革命一樣,任何在動力方面的提升都可以讓社會的生產力提升到一個新高度。而在北宋時期,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充分利用了水力,製造出了多種多樣的機械來轉化水力,為手工業和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幫助。

北宋時期生產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用水車驅動的水碓

在北宋之前,人們就已經發明為了水車,水磨等裝置來使用水力了,而在北宋年間這樣的裝置得到了進一步的改良。在當時最常見的水力利用裝置是水碓,這是一種年代久遠的裝置,其實就是將水車和輪軸連接起來,通過水車帶動輪軸轉動,之後再用輪軸撥動碓杆來完成舂米等工作。

不過在北宋的時候,人們對於水碓進行了一次改良,他們並沒有採用水車,而是設置了一個簡單的槓桿。他們在碓尾處放置了一個盛水的容器,將其放在水流之中,一旦水滿了其就會下沉而另一端的杵杆就會抬起,之後那個容器會自動發生傾覆而在此變輕抬起,前面的杵杆下落就自動完成了一次舂擊的過程。這樣的水碓相比於用水車驅動的裝置佔地面積更小,對於水力的要求更低,設置也比較簡便,更加便於在全國各地進行普及,對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北宋時期生產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不需水車驅動的改良水碓

而於此同時,北宋人民對於水磨也進行了進一步的改良,他們發明了"五轉連磨",也就是將五個磨盤進行聯動,用同一個水車來進行驅動,這大大提高了石磨的生產效率。北宋詩人鄒浩在他的《次韻端夫聞江北水磨》中對於這種五轉連磨有這樣的描述:

"矧茲江漢瀉荊楚,含桃初熟飛流鶯。波濤暗逐歲月長,激激灘際春雷谹。

白沙湖邊更湍急,五磨因緣資養生。城中鞭驢喘欲死,亦或人勞僵自橫。"

而且除了在農業發展方面的貢獻之外,這種動力裝置也被普遍運用在部分手工業生產之中,像在前面提到的造紙業中就要用到水碓和連磨來幫助他們製作紙漿,這讓他們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北宋時期生產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中國古代的轉連磨

結語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手工業和商業極為發達的時代,其發達的商業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北宋的農耕生產和稅收體制,因此一直有人對於北宋時期的手工業發展抱有負面的評價,認為這是一種捨本逐末的表現。

但是實際上北宋時期手工業的發展,尤其是生產技術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的生產,也讓百姓的生活條件有了不小的提升。首先是採礦以及冶煉技術的提升讓北宋時期的鐵質農具的質量得到了提高,這讓農業生產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而除此之外,造紙業的發展不但幫助北宋政府進行了文化傳播之外,其優良的品質還催生了紙衣,紙被等物品的出現,幫助部分百姓解決了禦寒的問題,對於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有著不小的幫助。

而且北宋時期人們還改良了水力轉化裝置並將其運用到了日常的生產生活之中,這對於農業以及手工業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手工業的發展對於北宋還是有許多正面意義的,我們不能因為部分手工作坊擁有者的剝削行徑就否定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和勞動人民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次韻端夫聞江北水磨》

2《文房四譜》

3《宋史·食貨志》

文章內容來自今日頭條:鴻儒說史 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