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跡 | “留學之父”容閎與中國百年留學史

珠跡 | “留學之父”容閎與中國百年留學史

編者按

今天,湯濤校長的【珠跡】專欄更新了!讓我們一起跟隨他的視角,重新發現珠海。

上一期,我們走進唐國安紀念館(推薦閱讀:珠跡 | 首任清華校長故里 今日大學小鎮典範);這一期,讓我們走進珠海南屏村,回顧中國近代“留學之父”容閎如何從這裡走向耶魯大學,以及由此展開的中國百年留學史。

在晚清至民國時期,珠海有一段光彩奪目的歷史。這個小漁鄉走出了許多精英,其中在國內外皆有影響的人物當屬出生於珠海南屏村的容閎,他被譽為中國近代留學之父,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卓越先驅。


珠跡 | “留學之父”容閎與中國百年留學史

容閎最為世人所知的是其留學經歷,他是中國第一個畢業於西方名牌大學的留學生。2006年4月21日,胡錦濤主席在耶魯大學演講時指出:“156年前,一位名叫容閎的中國青年走進了耶魯大學校園,4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文學士學位,成為畢業於美國大學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此後,一批又一批中國青年來到耶魯大學求學。”對於培養了中國第一個赴美留學生,耶魯大學也一直引以為榮。1876年,容閎獲頒耶魯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是首位獲得西方榮譽博士的華人。他和美國前總統福特、布什、克林頓等校友的畫像並列於耶魯名人堂,一起受師生瞻仰。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Richard C. Levin)向胡主席贈送的兩件紀念品全部和容閎有關,一件是早年容閎捐贈的清代《小學纂注》珍本,另一件是容閎的肖像油畫。


珠跡 | “留學之父”容閎與中國百年留學史

耶魯校長萊文向胡主席贈送容閎畫像

1828年冬天,當容閎誕生於珠海南屏村時,正值清朝道光年間。得地緣優勢的廣東,已成為東西方交匯的橋頭堡,以容閎老家珠海南屏為中心,三十五公里外的香山翠亨誕生了孫中山,七十公里外的新會誕生了梁啟超,一百公里外的南海西樵山誕生了康有為,一百七十公里外的花縣(現花都市)誕生了洪秀全。容閎小時候就被送到澳門去讀書,15歲時他就讀的澳門學校遷到香港。1847年,校長布朗牧師因病歸國,將容閎等三名珠海學生帶到了美國。


珠跡 | “留學之父”容閎與中國百年留學史

容閎故居位於珠海南屏鎮西大街三巷一號

1854年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容閎很快就返回中國,之後以極大的熱情參與政治改革,助力洋務運動,推動中國的留學計劃……清末所有重要的政治改良運動他幾乎皆參與其中。


珠跡 | “留學之父”容閎與中國百年留學史

容閎廣場的銅像

作為容閎的故鄉,珠海以多種形式紀念這位鄉賢。南屏村容閎廣場中央豎起了一個連基座約兩米高的銅像,容閎端坐在椅子上,兩眼目視遠方,神情透著篤定和堅毅。而不遠處的容閎紀念館則是專門為了向這位偉人致敬而建立的。

珠跡 | “留學之父”容閎與中國百年留學史

容閎紀念館

1871年,為了儲備更多的留美幼童,容閎捐資在南屏老家建立了甄賢學校。容閎紀念館就設於甄賢學校舊址,它擁有五間展廳,面積近1000平方米。走進紀念館,就可以看到大廳正中牆壁上掛著一幅容閎像,左右兩邊走廊上是容閎生平年譜,一起展現的還有近300張圖片和40餘件珍貴文物,展示容閎不平凡的一生,包括:教育改變其一生命運;歸國初試實業救國受阻;寄望太平天國重建“新政”失敗;投奔曾國藩創建江南製造局成功;主持選派幼童赴美留學成就輝煌;出任留美學生監督時任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副公使;參與“戊戌變法”;支持和參與孫中山推翻君主專制的民主革命。紀念館裡還有兩間展廳,以留美幼童成就和留學先賢的報國故事為主題,展現了容閎教育救國理想的深遠影響。


珠跡 | “留學之父”容閎與中國百年留學史

容閎紀念館大廳

容閎自傳《西學東漸記》於1909年在美國紐約首次出版,珠海存有首版書,內有容閎寫給兒子的親筆題詞:“送給我親愛的孩子們,無論你身在何方,這本書如我陪伴在你們身邊,直到永遠!”1875年,容閎與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市的瑪麗·凱勞格 (Mary L. Kellogg) 結婚,夫婦倆共育有二子,這兩個兒子後來都回到中國定居,並娶中國女子為妻。


珠跡 | “留學之父”容閎與中國百年留學史

珠跡 | “留學之父”容閎與中國百年留學史

容閎畢業照和妻子婚紗照

正是在這本書中,容閎回憶了自己在學成回國的歸程中,對接下來的人生道路的思考:“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後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富強之境。”此時,讓他日後名垂青史的“幼童留美計劃”,已在心裡紮了根。


珠跡 | “留學之父”容閎與中國百年留學史


珠跡 | “留學之父”容閎與中國百年留學史

容閎自傳

經過容閎16年的不懈推動,1870年曾國藩與李鴻章聯名上奏,“幼童留美計劃”最終被清廷批准。隨後,容閎等人開始了緊張的招生工作,並將四批120名幼童全部送達美國。雖然後來留美計劃遭到保守派的破壞而中途夭折,但這120名留學生歸國成人後大都在不同的領域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諸多貢獻:近三十人從事行政與外交工作,其中一人出任國務總理,十六人擔任領事、代辦等高級外交職務;十餘人在鐵路系統任總工程師或高管,其中包括眾所周知的詹天佑;近二十人入職海軍,十餘人陸續成為海軍將領。


珠跡 | “留學之父”容閎與中國百年留學史

1872年首批留美幼童

珠跡 | “留學之父”容閎與中國百年留學史

珠海市贈送給耶魯大學的容閎銅像

容閎以一己之力掀起晚清留學浪潮,拉開了中國留學史的序幕,被譽為“中國留學之父”。他因此也被他的家鄉、母校和華僑界所紀念。2004年,容閎大學畢業150週年之際,珠海市向耶魯大學贈送了一尊容閎銅像,現在被安放在該校斯特林紀念圖書館的國際閱覽室裡。上海交通大學最早的辦公大樓就叫“容閎堂”,於1933年建成。位於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唐人街的容閎小學,以及位於珠海的容閎學校,都是用來紀念這位教育先驅的。


珠跡 | “留學之父”容閎與中國百年留學史

珠海容閎書院

中國人出國留學,從1847年容閎赴美算起,至今已有170多年曆史。以19世紀後半葉留美幼童和海軍留歐學生為代表的數百名學子開啟了中國近代官派出國留學之路。20世紀上半葉,先有赴日學習浪潮(1900-1911年間),之後擴大到赴歐學習與勤工儉學(1910-1948年間),被稱之為第二、三代留學生。


珠跡 | “留學之父”容閎與中國百年留學史

1978年12月26日,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在人民大會堂為首批52名公派赴美留學人員送行

1949年至1960年代,赴前蘇聯及東歐有關國家留學成為主流,有人稱之為第四代留學生。從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40年來,留學人數累計達500多萬人,他們被稱為第五代留學生。

容閎等前輩留學的目的,是希望學習西方的政治、科學和技術,以改變中國的落後狀況。時至今日,出國留學已成為常態。當出國留學不再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事情時,現今的飄洋過海,我們如何看待呢?

胡適留學期間寫下了《非留學篇》,對留學的思考雖囿於自己所處的時代,卻也不乏啟示:“以國內教育為主,而以國外留學為振興國內教育之預備,然後吾國文明乃可急起直追,有與世界各國並駕齊驅之一日,吾所謂‘留學當以不留學為目的’者是也。”留學為振興國內教育之預備,做好本國教育,通過留學這一手段達到最終的“不留學”。

平衡“留學”和“不留學”,最終主要還是要建立強大的本土教育和科研體系。在這點上,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鑑。日本重量級的科學家熱衷於教學和人才培養,大學科研評價少受急功近利模式影響,對國外前沿信息翻譯引入及時,發表在本國期刊的論文同樣受到重視,讓其教學和學術研究進入了良性循環。進入21世紀後,日本在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居世界第二位,而這20多位諾獎得主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在本土取得博士學位。


珠跡 | “留學之父”容閎與中國百年留學史

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

170多年前,容閎離開中國南方小城,來到了耶魯大學所在的美國東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紐黑文市地處紐約和波士頓兩大東部沿海城市之間,既可以利用兩大城市的資源,同時又鬧中取靜,直到今日人口僅有十二萬多,是個典型的大學小鎮。

一個半世紀後,在容閎的故鄉,誕生了北師港浸大。與處在一線城市中的學校相比,北師港浸大多了一份靜謐和安寧,少了一些世俗和喧囂,是個理想的唸書做學問的“象牙塔”。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我們應該傳承先輩們的理想,為培養人才不斷摸索,為國家的強大不斷努力。


作者簡介

珠跡 | “留學之父”容閎與中國百年留學史

湯濤,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