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羅湖區對口幫扶陸豐市26個貧困村達到脫貧標準:“一村一品”鋪起脫貧路

甜糯可口的板栗南瓜、香飄十里的烏石芝麻、甘甜多汁的紅心番石榴……這些都是來自廣東省陸豐市各貧困村的特色農產品。陸豐,地處粵東沿海碣石灣畔,是汕尾市代管縣級市。近年來,深圳市羅湖區“雙精準”對口幫扶陸豐市26個貧困村,通過盤活農村閒置耕地、推動家門口就業,樹立“一村一品”、參股“一鎮一業”,有效推動了當地產業發展,實現產業“造血”功能,為貧困戶鋪設起一條嶄新的脫貧致富之路。

圖為深圳市派駐陸豐扶貧工作組組長、羅湖區對口幫扶陸豐指揮部總指揮卓思聰(右二)在介紹駐村扶貧情況。本報記者楊陽騰攝

據深圳市派駐陸豐扶貧工作組組長、羅湖區對口幫扶陸豐指揮部總指揮卓思聰介紹,自羅湖區對口幫扶以來,通過“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公司”的模式推動特色產業發展。目前已在26個貧困村落地或實施主導產業26個,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25個,落實了26個貧困村每年集體收入8萬元。截至2019年底,累計脫貧3910戶17751人,貧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約14288元,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26個村達到脫貧標準。

村容村貌換新顏

“工作隊來了後,幫我們又是修路又是建房,環境衛生變好了,黨群服務中心建起來了,特色產業搞起來了,村民收入逐年提高了,大家的精神面貌也都煥然一新。”這是記者在走訪貧困村時,村民們不約而同的感慨。平整乾淨的馬路、碩果累累的農田,村裡嬉笑打鬧的孩子們與田間忙碌的村民們編織成一幅充滿生機的美麗新農村畫卷。

圖為湖東鎮竹林村的黨群服務中心。本報記者楊陽騰攝

湖東鎮竹林村是一個已擁有近300年曆史的村莊。然而從竹林村到隔壁村的道路仍是泥濘小道。羅湖區機關事務局派駐汕尾陸豐市湖東鎮竹林村駐村第一書記兼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莊烽經多方打聽方知原來兩村之間存在歷史遺留恩怨致使道路十多年無法修建。2019年,在“以黨建引領”的思想指導下,莊烽帶領村兩委幹部齊心協力,以法治宣傳推進度,前後7次召開專題會議研討,逐一到31戶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每天蹲守修路現場,為前來現場的村民答疑解難,終於在2019年10月31日促成了道路建設完工。“混凝土一澆,兩個村的歷史恩怨一筆勾銷。”莊烽感嘆說。

圖為湖東鎮竹林村的板栗南瓜基地。本報記者楊陽騰攝

羅湖區教育局派駐汕尾陸豐市碣石鎮新酉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陳麗斌剛到村裡時就注意到,村口的路上堆著大量垃圾,汙水橫流蒼蠅亂飛。垃圾池明明就在兩三米外,為什麼要丟在路上呢?“這堆垃圾已經‘約定俗成’是附近居民的投放點了,時間也很長了,改不過來的。”當時有村民這麼回答道。初來乍到的陳麗斌就和這堆老“資歷”的垃圾較上了勁:先把這堆垃圾清理後把這塊地圍了起來,再僱來村裡的老人每天值守附近……“大概一個星期後,垃圾堆就慢慢消失了。”陳麗斌說,“可能這件事並不起眼,但做成這件事我特別欣慰。扶貧要扶志,衛生環境這麼差,精神面貌怎麼好得了。”如今的新酉村道路整潔,道路兩旁的店鋪也越開越多。

圖為碣石鎮新酉村貧困戶危房改造(前景為原貧困戶居住地)。本報記者楊陽騰攝

隨著脫貧攻堅進入決勝期,危房改造是兜底保障的一個基本要求。新酉村裡“85後”青年溫妙雄,從小沒有父母照顧,寄住在別人家,長期貧困。“我從小一個人生活,叔叔也有十年不會走路全靠嬸嬸照顧,他們都顧及不到我。之前住的房子是父輩們遺留下來的,非常破舊。雖然我一直努力工作但是還是沒有足夠的資金改建。”溫妙雄告訴記者,扶貧工作隊得知這一情況後,主動幫助他申請了4萬元的危房改造資金。如今,他已經搬進了新居滿懷對未來的希望:“這兩年最大的變化就是我終於有地方住了,有了一個家。我一定更加努力打工賺錢,爭取早日娶妻生子!”

圖為湖東鎮竹林村的板栗南瓜基地。本報記者楊陽騰攝

“這幾年通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的完善,大大提升了人居環境滿意度。”卓思聰介紹說,針對陸豐26個村危房改造缺乏補助資金,羅湖區充分調動各方力量為貧困戶籌集危房改造補助資金1080萬元,確保落實安全住房保障工作。在對口幫扶的推動下,醫療保險以及教育保障也全面得以落實,併成立醫療救助基金以及教育保障基金,在政策內外設置了一個合理空間確保扶貧成果,防止返貧。

村口就業有保障

“推動就業是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卓思聰表示,自對口幫扶以來,已經通過公益性崗位解決一批就業,通過組織招聘會實現一批轉移就業,並通過技能培訓、以獎代補等方式促進當地就業。

圖為甲西鎮北池村引進的混凝土公司。本報記者楊陽騰攝

曾經在深圳上班多年的甲西鎮北池村村民蔡漢標,如今的頭銜是陸豐恆業混凝土有限公司總經理。“公司是由羅湖區東門街道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合力招商引資,引進來的陸豐市恆業建材實業有限公司混凝土攪拌站項目。攪拌廠目前有兩條產線,日產量超過2000立方米。自從攪拌廠建成以來,大大地提升了村裡的經濟水平,大家的生活也隨之越來越好。我也是看到了現在村裡事業發展前景才回來的。現在廠裡不僅能解決村民們一部分就業問題,還能通過招募學徒的方式提升大家的職業技能。”蔡漢標說。

羅湖區東門街道派駐汕尾陸豐市甲西鎮北池村駐村第一書記兼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張頌告訴記者,恆業混凝土攪拌站是陸豐市首個村級“扶貧車間”,也是北池村圍繞“一鎮一業”和“一村一品”所開展的一個扶貧項目。該項目共統籌“631”資金600萬元,按所投資金8%年收益率每年獲得48萬元分紅,所得分紅全部分給有勞力貧困戶,每戶貧困戶約獲得3000元分紅。同時,該“扶貧車間”還提供了10個就業崗位,10名有勞力貧困群眾直接參與就業,每月獲得工資3500元。貧困戶蔡金貴以前全靠種田養雞生活,收入只夠填飽肚子,現在他不僅可以在家門口的攪拌站打工,還能有不錯的收入了:“每個月工資3500多元,覺得生活壓力沒那麼大了。”

圖為湖東鎮竹林村的“扶貧車間”。本報記者楊陽騰攝

在湖東鎮竹林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內,“噠噠噠……”的縫紉機聲不絕於耳,這個服裝加工坊便是該村“扶貧車間”。記者從車間內看到,兩長排縫紉機前村民們正在忙碌的縫製內衣,做好的成品則有序的堆放在車間一角靜待發貨。“家裡老人孩子都需要照顧,我沒法出去打工,自己也沒有收入。這個車間上班很靈活,工資是計件算的,我有時間就可以過來。這樣兩頭都不耽誤,一天還能賺幾十塊錢。平時大家在這有說有笑,可以說說心裡話,生活也開心了不少。”貧困戶莫秀芬告訴記者。

圖為湖東鎮竹林村的“扶貧車間”。本報記者楊陽騰攝

“村文化服務中心是有以前村廢棄的小學改建而成的。在我們走訪時發現,村裡部分貧困戶存在因子女較多,母親無法外出就業的狀況。家庭縫紉是解決問題最合適的方法。”據莊烽介紹,於是工作隊前往周邊一些服裝加工廠進行實地考察協商合作,最終引進了10臺縫紉機,建起了該車間,並召集貧困留守婦女推進再就業。考慮到剛開始時效率低工錢少,工作隊還開展崗前培訓,並專門設立了10萬元的“就業鼓勵基金”,在計件工資外按月給每人計發獎勵金。“扶貧車間”設立以來,可為每戶每月實現增收近2000元。

農產種植穩增收

今年3月,汕尾廣播電視臺“店小二”直播活動中,莊烽搖身變成了一名“網絡帶貨主播”,大力推銷村裡特產的板栗南瓜。記者來到竹林村南瓜種植基地看到,在村廣場前近百畝的農田裡,綠油油的南瓜田長勢喜人。南瓜基地的管理負責人、村致富帶頭人陳寶南告訴記者:“以前這片地荒草長得比人都要高。扶貧工作隊來了後引入了農業科技公司,開始規模種植板栗南瓜。去年雖然由於開荒首年技術不成熟等原因產量不高,但總共賣了20多萬元,不虧本。今年有了經驗後,新一批種植就非常好。”目前,這片南瓜基地已經帶動村裡貧困戶務農戶11戶。

圖為湖東鎮竹林村的板栗南瓜基地。本報記者楊陽騰攝

而在南塘鎮溪南村有一片響噹噹的農產種植基地“雙番基地”。據羅湖區財政局派駐汕尾陸豐市南塘鎮溪南村駐村第一書記兼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李治介紹,“雙番”為主要農作物番薯和番石榴的簡稱,取意為農作物產量雙番、貧困戶收入雙番、幫扶績效雙番。溪南村通過“農戶+合作社+農業企業”合作模式,鼓勵帶動28戶貧困戶發展農業生產。現種植番薯80多畝、番石榴40多畝。

圖為溪南村貧困戶羅華興正在為番石榴套發泡網。本報記者楊陽騰攝

溪南村貧困戶羅華興正在為番石榴套發泡網。他邊忙邊告訴記者:“以前我靠在外打工餬口,不會做這些。工作隊來了後給我們進行了技術培訓,現在終於能回到家鄉發展。我老婆現在也跟我一起做這個,家裡收入也增多了。”李治補充道,為了打響溪南“雙番”的品牌效應,工作隊還為農產品定製了包裝箱,由於貧困戶普通話水平一般,為了促進農產品外銷,只好在包裝箱印上了第一書記的個人手機號,當起了“推銷員”,現在每天都要接到好幾個電話詢問購買溪南“雙番”。下一步,“雙番基地”種植還將擴大10畝規模,以期能夠實現持續的增產增收,發揮更大的幫扶帶動作用。

圖為溪南村貧困戶羅華興的妻子正在展示扶貧產品番石榴包裝箱。本報記者楊陽騰攝

已有近百年曆史的南塘鎮烏石村的“烏石芝麻”則一直是聞其名難聞其香。據羅湖區委統戰部派駐汕尾陸豐市南塘鎮烏石村駐村第一書記兼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黃澤群介紹,烏石芝麻有光亮、圓黑、皮薄、肉白、飽滿等特點。因當地擂茶風俗,有芝麻種植傳統。但過去種植十分零散,且種植戶日益減少。基於此,通過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創新發展模式,成立農業合作社,這兩年已集中種植芝麻分別超過100畝,實現了產業規模化,並已將91戶有勞動能力貧困戶納入其中,最大限度擴大收益對象。工作隊還幫助“烏石芝麻”通過科技助農、產品嚴格篩選分離、請名家設計精美包裝、註冊商標、申辦免稅發票、申請國家條形碼、農藥檢測、媒體宣傳等措施,提高“烏石芝麻”的知名度和附加值。

圖為南塘鎮烏石村貧困戶正在打理芝麻苗。本報記者楊陽騰攝

貧困戶黃水妹種芝麻有十多年了:“以前不懂技術,都是看天吃飯。現在村裡不僅教技術還有兜底保障,已經種了十多畝芝麻了,也不用擔心種不好、賣不出。以前家裡一分錢都存不了,現在全家每月收入能有七八千,一年能存四五萬了。”數據顯示,2019年,烏石村實現了種植畝數和種植戶數的雙突破,即基地種植畝數突破100畝,參與種植貧困戶數突破70戶。“今年還將促進72戶貧困種植戶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黃澤群說。

如今,羅湖區的產業幫扶範圍正逐步擴大到陸豐全境,在陸豐東海、星都開發區的基礎上增加了碣石海工基地產業園,正通過合作引入中廣核海上風電項目配套企業落戶碣石海工基地產業園。該項目總投資約56億元,預計2020年投產,預計產值近100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