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七:希臘化的地理學成就中蘊含的東西交流史

上篇在希臘化時代的天文學成就中提及希臘化地理學家埃拉託斯特尼,他是第一個利用太陽投射在兩座城市之間不同的影子角度,成功算出地球正確直徑和圓周的人。事實上,埃拉託斯特尼不僅在天文學上,他對地理學的貢獻也遠遠不止如此。

事實上“地理學”的英文Geography就是源於古希臘文中γεωγραφία(即對地球的描述),而埃拉託斯特尼正是最早使用這個詞語的人,所以埃拉託斯特尼被西方理所當然地稱為地理學之父 。

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七:希臘化的地理學成就中蘊含的東西交流史

亞歷山大大帝之前,中亞的大片土地被波斯帝國所統治,在這段時間,有部分希臘人能夠在波斯境內旅行,並將他們的所見所聞以文字記錄下來。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最早到達印度河流域,以及在印度洋上航行2年半返回波斯灣的希臘旅行家西拉克斯(希臘數學家、地理學家.生於卡里亞今屬土耳其)。

在公元前5世紀,西拉克斯是最早一位到達印度和中亞的希臘人,並寫有《Periplus》一書,記載亞洲大片土地的風土人情以及政局地理。

“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也曾經在近東旅行,並寫成《歷史》一書,書中描述當時希臘人已知的世界,包括歐洲、非洲及亞洲,然而當時希羅多德並不相信南北半球和赤道的存在,並且錯誤地誇大歐洲的長度和闊度,例如認為歐洲的長度為非洲及亞洲之和。

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七:希臘化的地理學成就中蘊含的東西交流史

希羅多德(約前480年─前425年)

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對波斯帝國的征服,意味著希臘人可以在世界大片土地上自由旅行,並將各地所見所聞帶回希臘。埃拉託斯特尼利用希臘人這段時期所獲得的地理新知,以及保存在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遊記,建構出一個已知世界的模型。

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七:希臘化的地理學成就中蘊含的東西交流史

根據希臘化地理學家埃拉託斯特尼所建構出來的,當時希臘人已知世界的地圖

埃拉託斯特尼編寫了一本分成三部的著作《地理學》,書中他將世界分成5種氣候帶:南北兩極、南北半球的溫帶以及位於赤道附近的熱帶,這種分類一直影響到今時今日地理中的氣候帶劃分。

埃拉託斯特尼在第一卷書中曾經提出地球是一個不變的球體,變化的只有地表一層,此外,他曾經還提出理論指地中海曾經是一個巨大的湖泊,並在西部直布羅陀海峽的某些時間被開通後,先和大海相連接。

第二卷書中他利用數學原理在地理之上,並估算出地球的周長。

第三卷書中,他列出當時希臘人已知的世界各國,也都首次利用縱橫的格線,即經度同緯度測量整個世界,因為有了他的發明,希臘的旅行者終於可以獲得偏遠地點的準確座標以及地點之間的距離。

埃拉託斯特尼利用他的資料製出人類史上首張以投影法制作的地圖,以地中海為中心,覆蓋從直布羅陀到裡海及斯里蘭卡、從不列顛尼亞到埃塞俄比亞。埃拉託斯特尼還準確測量了赤道與黃道之間的偏角至7分以內,以及計算出地軸傾斜角度為23.5度,推斷出四季的出現來自於地軸的傾角,以當時水平可謂相當準確。

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七:希臘化的地理學成就中蘊含的東西交流史


可惜的是埃拉託斯特尼的《地理學》原著已經失傳,我們只能夠從老普林尼、波利比烏斯以及斯特拉波的著作中一窺《地理學》原作中的部分內容。

上篇提到過的前2世紀希臘化天文學家喜帕恰斯曾經撰寫三卷書批判埃拉託斯特尼,現在的我們可以通過斯特拉波的著作知道他反對埃拉託斯特尼的理由和論點。

喜帕恰斯批評埃拉託斯特尼的著作存在自相矛盾,以及確定某地點準確座標的不準確性。

喜帕恰斯認為只有利用天文觀測以及三角測量可以正確計算出某地點的正確座標,他首先利用帶刻度的格網以及對星體的觀測解算出緯度,並利用在不同地點觀測同一次月蝕的方法計算出經度。利用這個方法,他估算出數十個地點,包括雅典、西西里、以及印度最南端的座標。

除此之外喜帕恰斯還進一步計算出地軸傾斜度為23度40分,跟公元前2世紀的正確值23度43分僅相差3分。同時,喜帕恰斯挑戰當時已獲普遍接受的理論,即大西洋、印度洋以及裡海系相連的海洋,並將已知世界的界限擴展至赤道以及北極圈。

希臘化時代早期的航海家皮西亞斯(公元前350年至285年)是第一個環繞不列顛尼亞航行的希臘航海家,他在公元前325年左右曾經航向偏遠的歐洲西北角,帶回對於日耳曼人的第一手描述,並初次記錄極晝極夜現象(即北極圈內有半年時間的白晝和半年時間的夜晚),他也是第一個親身觀測到午夜太陽以及海上浮冰的人。

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七:希臘化的地理學成就中蘊含的東西交流史

皮西亞斯的遠航

可以推斷出皮西亞斯曾經進入北極圈內,並有可能曾經造訪過挪威甚至冰島,這個代表了希臘化時代旅行者向西航行所到過最遠的地方。而且,他也是最早猜想月球引起潮汐,以及發現波羅的海以及當地盛產琥珀的人。

除此之外,古希臘人還發現了化石,並最早由公元前6至5世紀的哲學家色諾芬尼正確推斷其為遠古生物的遺骸。

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七:希臘化的地理學成就中蘊含的東西交流史

按照托勒密時代所列出座標製作的世界地圖,代表希臘羅馬地理學成就的頂峰

亞里士多德、歐福裡翁(古希臘詩人與語法學家)、後期羅馬時代的普魯塔克、埃里亞努斯等人的著作中都曾經流傳過關於化石的傳說,並對化石的種類、生物的滅絕、極遠古的時間長度、地層巖性學以及地震學作出相當準確的觀察和推斷。雖然地質學並沒有和其他學問一樣在希臘化時代開花結果,但希臘化時代學者對地質學的觀察,可以稱之為先行者。

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七:希臘化的地理學成就中蘊含的東西交流史

1490年意大利根據托勒密資料重構的不列顛尼亞島嶼

從上面討論我們可以得知,希臘人對世界的地理認知止於巴克特里亞及印度。既然是這樣,相信很多朋友會問一個問題,到底西方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知道我們中國的存在?

我們知道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2世紀羅馬時代的希臘—羅馬地理學家斯特拉波、老普林尼以及托勒密等人知道印度以東存在一個叫賽里斯的國家

賽里斯意為絲國、絲國人,是戰國至東漢時期古希臘和古羅馬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對與絲綢相關的國家和民族的稱呼,一般認為指當時中國或中國附近地區。來源於百科。

托勒密甚至將可能是古長安的賽里斯首都斯那波利斯定位至東經119.5度,並計算出斯那波利斯和埃及亞歷山大港有8個小時的時差。

當然,希臘、羅馬人對賽里斯的認知,包括其人種以及物產方面都存在大量神話和幻想色彩,對於賽里斯是否真的等同於現實世界中的中國,至今仍存在極大爭議。

根據我國《後漢書•西域傳》的記載,我國漢朝時已經知道西方存在一個和自身類似的大帝國“大秦”,並記錄了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很可能是五賢帝中的安東尼)遣使來華交流的事蹟。

雖然後世多數意見認為大秦使節並不是官方使節,而是民間商人冒充,但這件事顯示遠在馬可波羅之前的千餘年前,最晚在東漢時代,或許兩個古代大國就已經有能力長途跋涉互相交流、相互影響。

尤其是近幾年,歷史學界更加開始重視這個可能性。近年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的考古工作發現帶有濃烈希臘化風格樣式的陶俑,以及位於廣州的西漢南越王宮署(約公元前200年)發現希臘化樣式的石質立柱;西方也發現了不少同一時期帶有濃烈中華藝術風格的古董。

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七:希臘化的地理學成就中蘊含的東西交流史

南越王宮署發現的希臘化風格石柱,建於約公元前3 世紀末到2 世紀初。(圖:廣州日報)


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七:希臘化的地理學成就中蘊含的東西交流史

上下圖:波斯細密畫中的龍帶有濃烈的中華藝術風格。

亞歷山大與希臘化時代七:希臘化的地理學成就中蘊含的東西交流史

這些都指向一個可能性:可能早在公元前3世紀,東西兩大文明便已經通過距離中國最近的巴克特里亞,進行過多次交流。但如果這個理論屬實,那埃拉託斯特尼和喜帕恰斯對此為什麼隻字未提?

古代東西文明的交流到底是國家層面的交流,還是隻有民族間接交流?如果是後者的話,或者就可以解釋希臘文化能夠在中原有一席之地,而中國的存在未被希臘人所知的現象。當然,這點至今仍流於猜測,要有一個確實的答案,仍待考古學家和歷史研究者繼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