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高級的減法,是活在當下

@減法生活:為生活做減法,為生命做加法

人生最高級的減法,是活在當下


有人曾問曾國藩:“您每天日理萬機,軍務政務繁忙,但是您學問方面做得也非常出色,是怎麼做到的?”


曾國藩回答:“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物來則應,物去則消,曾國藩顯然深得他的偶像王陽明先生的精神實質。


王陽明強調道是平常心,修行就是吃飯睡覺,吃飯時認真吃飯,睡覺時認真睡覺,該幹啥時幹啥,一心一意。忙東時想西,忙西時又想東,這是修行的大忌。長此以往,人的內心很難真正安定下來。


王陽明說:“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正是憑藉16字口訣,曾國藩從一平庸之輩終成晚清第一名臣。

人生最高級的減法,是活在當下



01、物來順應


物來順應,物去則消,


《菜根譚》曰: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不迴避:有事別怕事,事來了別恐懼,別懈怠,要積極面對,及時回應,就事論事,把事儘量辦好。


不分心:如曾國藩所說:“當讀書,則讀書,心無著於見客也;當見客,則見客,心無著於讀書也。一有著,則私也。”集中精神,全神貫注,一心一意,進入當下做事的狀態中。


不執著:人已經走了,事情已經過去,你就不要在心裡惦記、琢磨、糾結個沒完沒了了,及時放下才是聰明之舉。


你照鏡子,鏡子就照出你的樣子;你想走開,鏡子也不會留住你,鏡面上更不會留下任何痕跡。


意識要像鏡子一樣,定於中而達於外。


02、未來不迎


沒有到來的不要憂慮。


憂慮是最損耗身心能量的情緒,未來的還沒有到來,不要杞人憂天,過分焦慮。你所需要做的是種下美好的種子,並用心愛護它。


心理學研究表明,有時候,過分的擔心則是吸引。反覆強化,你所擔心的往往容易成為現實。對未來不應是無盡的憂慮,而應是當然的歡喜。


如果說你要著眼於未來,給自己一個努力的方向與夢想,正確的姿勢應該是這樣的:


定好目標,深化自己的目標,形成一套可執行的方案,然後你需要忘掉這個目標,一步步地按計劃去行動!一念中有萬念,只計耕耘,莫問前程。


行動,是解決內心焦慮的好方法。

人生最高級的減法,是活在當下



03、當時不雜


當下面對的不要慌忙。


莊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回到你自己,穩住神,便可遊刃有餘地應對正在發生的各種情況。


該捨棄捨棄。人生太短,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情。你需要找到生命中那些最有價值的東西,去全力以赴完成它。不會做減法的人生,註定會很累。


學會列清單。按重要的程度,排列現有的事務順序。要事第一,把重要且緊急的事先完成,再去做其它重要不緊急的事,最後去做不重要而必須做的事,不重要不必須的完全可以放棄。


專注到極致。專注於當下正在做的事,而不是做一件事時還想著另一件事,心神不寧。而做事,就要有一種極致精神,做就把它做好,精益求精。


當下不雜,還有有一顆感恩的心,珍惜當下已經擁有的。正如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流淚,那麼你還會錯過流星。”


不忘初心,身心合一,將自己的精神投入到生命的覺醒上,才是真正的當時不雜


04、既過不戀


已經過去的不要留戀。


荷蘭阿姆斯特丹有一座古寺院,院裡有一塊石碑,碑上刻著一句話“既已成為事實,只能如此。”


《了凡四訓》中也說“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過去了,就成了歷史,無法改變。


如果這個事情已經是事實,我們不能改變它,就不要糾結於它,惦結於它,也不要被它所佔有,成過它的奴隸!


過去的可反省。沒有反省的人生稱不上人生,從中覺悟到人生的智慧,用以指守現實的生活。但一定要記過,最重要的是當下的生活,而不是過去的經驗。


錯過的別去後悔。無論是人還是事,一旦錯過,單純地後悔是無益的,過多的追悔是對自己人生的否定。而反覆地自責,天是容易把自己固著在過去,阻滯自己的創造靈感。該忘記的就要堅決忘記,不要讓它跟隨自己一生。


執著的快放下。人生要學會斷舍離,空杯可能喝好茶,虛心才可容萬物。只有不斷放下自己的執念,卸載身心的負擔,才能輕鬆前行。


告訴自己:所有的失去,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菜根譚》有云:“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窗外雲捲雲舒。”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如果一個真能做到這一點,不管他處於什麼樣的處境,都可以展現出自己的內心深處的潛能!


人生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而在當下。當下的每一個瞬間,就是生命的唯一瞬間。活好了當下,就活好了一生。


最好的人生其實是,此時此地,當下即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