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叫做“會過日子”?

什麼才叫做“會過日子”?
什麼才叫做“會過日子”?

辦公室的門被鎖住了,沒有鑰匙。

大家坐在2樓食堂,邊吃早餐邊等開鎖師傅。聊著聊著就聊到了深圳的房價。

某同事:姐,你最近有考慮買房嗎?我朋友有一棟別墅要賣出去。

那位姐:沒有考慮啊...買房我只考慮寶中還有南山的...我另一套房700多萬,還沒有考慮要賣,你朋友這麼急幹嘛?

某同事:我也不知道,可能房子多吧。

......

安靜如我,在一旁默默地啃著玉米。雖然更重要的原因是,700萬...1000萬的數字,我插不了嘴,我只知道我早餐花了6塊錢。

半個小時之後,開鎖師傅來了,花費兩分鐘,要價150。

另外一個同事一邊打開電腦一邊說,好想去學開鎖,兩分鐘就賺150塊。

她還算了一下,一天開10把鎖,1500塊,10天1萬5,除去路費七七八八的,一個月輕輕鬆鬆月入三萬。

一通算法說得我也想去學。

買房選有利地段,輕易算出別人收入並做出自己的計劃...

突然覺得,會過日子的人是既會花錢,又能攢錢,還能錢生錢。

對他們來說,花錢和攢錢,從來都不是二選一的問題,而是一體兩面、互相促進的事情。

花錢的同時,還能攢錢,並且能實現個人價值提升,創造出更多的錢,既是會過日子,也是一種富人思維。

這可以從一些小事情上得到印證。

因為疫情不讓人扎堆,所以大大小小的會議都改成了視頻會議,我所在的公司也不例外。

因此,也產生了一些奇怪的現象。

如果你看到領導舉著手機,這裡走走,那裡轉轉。他可能不是在找自拍角度,而是有可能在找免費網絡。

“一個小時的會議,用4G流量也太划不來了。”終於找到了WiFi的領導,笑著說。

眾所周知,“省錢”是“貧民窟”男孩女孩們的專屬名詞。但你不知道的是,有錢人省起錢來,更套路頻出。哪怕是省點流量,或者最常見的,點外賣一定要用紅包。

摳門這個詞是褒義還是貶義,好像取決於摳門的人。

比如如果有個人買可樂的時候會一次性買幾十打,只是為了有個不錯的折扣。你一定會覺得這個人很不理智。但是這個人有可能是巴菲特。

如果有個人平常開的車差不多已經開了十五年,不管什麼場合都會開這一輛車,你一定覺得這人可能很落後,但是據說宜家創始人的轎車,就已經開了15年了。

像我領導和同事這種,不能說是摳門,只能說他們會過日子。

不像俺們90後年輕人,因為平時大手大腳慣了,不少人都是月光族,以至於“疫情期間,你的存款可以堅持多久?”就可以把我問倒。

什麼才叫做“會過日子”?

但是不得不承認,平時會過日子的人,才能把日子過得更好。

什麼樣的人可以稱作“會過日子”?

十年不買一件新衣服,從來不燙染護理頭髮,從來不自己花錢在外面吃一次飯,家裡從沒買過花花草草,買的東西全是實在又划算的,不亂花一分錢……算不算很會過日子?

這充其量只能說是會省錢。

大概是因為幾千年來我們的物質太匱乏,人們必須省吃儉用,不浪費一粒糧食一分錢,才能滿足一家人的溫飽,所以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總認為,只有精打細算才算會過日子。

節儉=會過日子,這個等式在過去可能是成立的。

但是如今,大部分國人吃飽穿暖基本都不成問題,我們實在不該再把節省作為生活的準則,作為衡量一個人會不會過日子的唯一標準。

勤儉節約是美德,窮奢極欲是惡習,這無需討論,但這也絕不意味著花錢就可恥,省錢就光榮。

在經濟條件尚好、賺錢能力也不差的情況下,一味地為了省錢而節衣縮食,降低生活質量,把本來可以寬鬆從容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苦苦哈哈,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浪費。

什麼才叫做“會過日子”?

19年有一部神奇的日劇,悄悄開播。大部分情節僅僅是:兩位大叔一起買菜、做飯、吃飯。

但令人驚奇的是,就這麼一部簡單的劇,卻吸粉無數,上萬人在豆瓣打出了8.7的高分:《昨日的美食》

有網友評論道:一屋二人,三餐四季,簡單又精緻,現實又治癒,原來那些安靜感受到時光的日子,就是生活。

也許真正的會過日子,是把日子過富吧。

這個富,包含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物質上是充裕,精神上是豐盛。

——END——

兩個人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

那些用洗衣機洗內褲的,現在還好嗎?

深圳人分手需要理由嗎?

千萬不要隨便發微信消息

成年人為了不帶孩子,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什麼才叫做“會過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