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今天是農曆除夕啦!

大家過年好!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 《元日》

今天是除夕啦!除夕,是除舊佈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在國人心中具有特殊意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即便是漂泊再遠的遊子也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迎新春。

除夕作為年末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佈新、祭祀祖先風俗。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

魏晉南北朝時開始有了新年燃放爆竹的記載。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初一人們雞鳴而起,到門庭前燃放爆竹——將竹子投入火中,竹子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響,希望能夠驅除山鬼和瘟神。

六朝以正月初七為人日,人們在人日這天吃七種菜合煮的菜羹,並剪綵綢為人形,或貼於屏風,或戴在頭上,用以祈求人類之福。

唐代開元年間頒佈的《假寧令》規定元日放假七天,這是新年成為法定節假日的最早記載,由此也足見當時對這一節日的重視。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隋唐時期新增的另一習俗是上元(正月十五)放燈、觀燈,為節日增添了絢爛色彩和喜慶氛圍。元宵燈會的習俗為後世沿襲,傳承至今。

北宋時雕版印刷術成熟,加上世俗文藝活躍,促進了年畫形成。到南宋時,工匠們又用藥捻將許多炮竹編聯成串,稱為“鞭炮”。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辭舊迎新,吃團圓飯。

而對於咱們北方人而言,熱熱鬧鬧的年夜飯餐桌上,總是少不了一個身影——餃子。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而這個習俗,是起於元朝。到了明朝臘月二十四祭灶,之後各家各戶蒸點心、儲存肉食,正月初一吃餃子,餃子裡會包上錢幣,吃到包有錢幣的餃子的人被認為來年有好運。

此外,除夕守歲也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閤家歡聚,並守著“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年到來。

守歲,是對將要逝去的舊歲的留戀,也是對將要到來的新年的殷切希望。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對於華人而言,春節,無疑是最重要的節日,而歷經數千年,春節本身也如同一條文化脈絡,牽繫著我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與我們的精神歸屬和文化記憶共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