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了(字字箴言!)

“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們為大家整理了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錢理群先生有關讀書的部分演講內容,其中“讀書與教育的關係”以及“為什麼要讀經典”的話題,引人深思。

“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了”

什麼是教育?

就是愛讀書的校長和愛讀書的老師,帶領著學生一起讀書。就這麼簡單。但真要做到,還不容易。

——錢理群

這些年我們把教育越說越複雜,越糊塗。現在應該返璞歸真,回到常識上來。

教育是幹什麼的?老百姓有一個最樸實的說法:孩子上學,就是“去讀書”。讀書,這就是關鍵。引導學生讀書,是教育的根本職責。

我們現在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老師不讀書,學生也不讀書;

或者說,老師只讀教學參考書,學生只讀和應試有關的書,學校裡完全沒有自由閱讀的空間和時間。

現在,我們要恢復教育常識,就是要重新營造自由讀書的條件,環境和氣氛。

北大教授: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了(字字箴言!)

在我看來,要辦好教育,需要三個條件:

  • 首先要有好校長。而好校長的一個重要品質,就是喜歡讀書。
  • 其次要有好教師。好校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培養、培養一批好教師。什麼是好教師?應該有三愛:愛教育,愛學生,愛讀書。
  • 還要有一個好的圖書室。裡面不能只有與應試有關的書,應該有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適合孩子讀的好書。

現在是網絡的時代,圖書室裡還應該有電腦設備。即使現在難以做到,以後也要創造條件,完善網絡設備。

要知道,網絡將是年輕一代主要的生活方式與學習方式,在這方面落後了,將處處落後。

什麼是教育?就是愛讀書的校長和愛讀書的老師,帶領著學生一起讀書。

就這麼簡單。但真要做到,還不容易。

北大教授: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了(字字箴言!)

中小學教育是幹什麼的?

也是三條:一是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二是教給學生好的讀書方法;三是養成讀書的習慣。做到這三條,學生就會一輩子讀書,受益無窮。

除了引導學生讀紙質的書,還要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

更需引導學生讀“生活”這本活書、大書。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腳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與父老鄉親。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每一個地方的老百姓都找到了一種適合於在自己鄉土上生存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並形成了相應的地方文化與地方知識。

我們的教育,特別是鄉村教育,應該編寫鄉土教材,開設鄉土課程,引導學生學習地方文化和地方知識,從而和養育自己的這方土地建立精神聯繫。以後學生長大了,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自己的根。

北大教授: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了(字字箴言!)

通過讀書,養成了讀書興趣、方法和習慣;又通過鄉土知識的學習,在自己的家園紮根,這樣就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個終生學習的底子,一個終生精神發展的底子。

有了這兩個底子,以後無論遇到什麼,都能從容應對。培育這兩個底子,我們基礎教育就盡職盡責了。

最後,還有一個建議:我們要推動教育改革,也可以考慮從組織讀書會開始。先在教師中組織讀書會,校長也以普通讀書人的身份參加。

定期共讀一本書,邊讀邊討論,不僅讀教育的書,還要讀文學、社會、歷史方面的書。一本一本地讀,就會形成某種共識,然後大家商量著共做一些關於教育改革和鄉村建設的事情,把讀書與實踐結合起來。

在這一過程中,就會逐漸形成學校的教學骨幹隊伍,這樣逐漸積累,就會在學校裡自然形成讀書的氛圍。我把它叫做“靜悄悄的教育存在改革”。不聲不響地,實實在在地,一點一滴地做,而且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人。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經典?”

要用人類、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下一代,使他們成為一個健康、健全發展的人。

——錢理群

如果今天我們口喊經典閱讀,年輕一代或者大眾,卻都不讀原著,只讀別人的解釋,這就會誤事,會造成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嚴重的後果,說不定比不讀更壞。

為什麼要如此熱衷於“經典閱讀”?

“經典”是時代、民族文化的結晶。人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的。

北大教授: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了(字字箴言!)

這幾年我提出過一個概念:“作為民族精神源泉的經典”,當這個民族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可以到這樣的經典那裡吸取精神的養料,然後面對自己所要面對的問題。

每個國家都有幾部經典,可以說家喻戶曉,滲透到一個民族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

就文學經典而言,英國的莎士比亞,俄國的普希金、托爾斯泰,德國的歌德,等等,都是進入國民基礎教育,紮根在青少年心上,成為他們民族年輕一代的精神的“底子”的。

具體到我們中國,我曾提出這樣的設想,要在中學(或者大學)開設四門基本經典的選修課:《論語》 《莊子》選讀,唐詩選讀,《紅樓夢》選讀,魯迅作品選讀。

當然,究竟哪些是我們民族“精神源泉的經典”,該在中學(大學)開設什麼基本經典選讀課,這都是可以討論的;但這樣的經典閱讀,實在是民族精神建設的一件大事,是應該認真對待的。

北大教授: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了(字字箴言!)

而且,在當下在青少年中提倡經典閱讀,還有某種迫切性。青少年時期,讀不讀書,讀什麼書,都不是小問題。現在我們這兩方面都出了問題。

首先是不讀書:一方面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除了課本和應考複習資料以外,沒有時間、精力,也無興趣讀其他任何“與考試無關”的書,老師、家長也不允許讀;另一方面,如果有一點課餘時間也耗在影視和網絡閱讀上。

我並不反對影視和網絡閱讀,並且認為影視和網絡確實提供了閱讀的新的可能性,擴大了人們的視野,而且其明顯的愉悅性對青少年具有巨大的誘惑力,這都是應該充分肯定的。

但其侷限也是明顯的:有可能削減,以至取消了深度閱讀和個性化閱讀,因此如果以影視、網絡閱讀代替經典文本閱讀,就會有很大的問題。

北大教授: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了(字字箴言!)

這裡還有一個讀什麼書的問題。

像魯迅所說,胡亂追逐時髦,“隨手拈來,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閱讀——這頗有些類似今天的“快餐式閱讀”,吃下的“不是滋養品,是新袋子裡的酸酒,紅紙包裡的爛肉”:

當下中國讀書市場上這樣的“新袋子”、“紅紙”包裝,實在是太多了,沒有經驗的青少年特別容易上當,但吃下去的卻是“爛肉”、“酸酒”,仰賴這樣的“快餐”長大,是可能成為畸形人的。

魯迅因此大聲疾呼:“我們要有批評家”,給青少年的閱讀以正確的引導。

“經典閱讀”正是這樣的導向:要用人類、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下一代,使他們成為一個健康、健全發展的人。

近年來,我在和中學生和大學生的交談中,還經常討論到一個或許是更為根本的問題,就是“價值理想重建,信仰重建”的問題。

很多青少年都為自己信仰的缺失,生活失去目標,人生動力不足而感到困惑。我總是引用魯迅的話作回答:不要去找什麼“導師”,要自己“聯合起來”,尋找自己的路。

北大教授: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了(字字箴言!)

但我也總是給他們提出兩條建議一是信仰、價值理想,都不是憑空建立起來的,而是要有豐厚的文化基礎。

這就要趁年輕,在校學習時間充分,精神集中,大量讀書,特別是古今中外的經典,以吸取最廣泛的精神資源,吸收得愈多愈廣,精神底氣愈足,就愈能在獨立的選擇、消化、融會、創造中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另一方面,信仰、理想又不是在書齋裡苦思冥想所能構建起來的,這就必須有社會實踐。

因此,我建議他們,在校期間,在以主要精力讀書的同時,適當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到中國社會底層,以瞭解真實的中國,和腳下的這塊土地,土地上的人民,土地上的文化,建立某種血肉聯繫,這就為自己確立基本的人生理想、目標,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北大教授: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了(字字箴言!)

我的這兩點建議,對討論經典閱讀,也是有意義的。

它強調:閱讀經典,不僅是為了增長知識,更是要從中吸取精神資源;經典的選擇與閱讀,必須有開闊的視野,不僅要讀古代經典,還要讀現代經典,不僅要讀中國經典,而且要讀外國經典,不僅要讀西方經典,還要讀東方國家的經典,不僅要讀文學經典,還要讀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經典,等等,絕不能將任何一個經典絕對化,神聖化,吊死在一棵樹上。

而在閱讀經典的同時,還要閱讀生活這部“大書”,關心、參與現實生活的創造,在生活實踐中加深對經典的理解。

集中到一點,就是不要為讀經典而讀經典,目的是要促進自己的精神成長,我們是為了“立人”而閱讀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