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代城市的一張文化名片,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文化、歷史、審美和經濟價值,是人類共同的財富。然而,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老技藝的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一些非遺項目的傳承遇到了困難。如何加強對非遺項目的保護,讓非遺項目“活起來”,傳下去?近年來,我市通過實施非遺“名師帶徒”工程,使非遺傳承人的隊伍得以發展壯大,非遺傳承後繼有人。
4月13日上午,青陽縣文化館,2020年青陽農民畫“春節習俗”主題創作培訓班上,國家級非遺項目青陽農民畫傳承人張平安老人正在對自己的3名徒弟進行指導。張老指導很用心,徒弟們學習得也非常認真。通過徒弟們的作品,張老發現他們進步很大,這讓他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張老和他的徒弟,就是‘名師帶徒’工程中的一組。在青陽農民畫的創作隊伍中,張老是當之無愧的‘名師’,在他的指導下,幾個徒弟進步很快,作品越來越成熟。”青陽縣文化館館長汪應培告訴記者,非遺“名師帶徒”工程,主要是通過熟練掌握項目技能並在一定區域內具有較大影響力、長期從事項目傳習活動的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傳承人(即“名師”)與熱愛非遺項目、符合所學項目的基本條件、能堅持學習、保持學習的連續性者(即“徒弟”)結成教學對子,簽訂池州市非遺“名師帶徒”協議書,經過1—3年的實施,完成教學任務,並經考核合格的,給予以獎代補。
記者瞭解到,我市非遺“名師帶徒”工程啟動於2016年,迄今已連續開展了三期,從全市各地優秀的非遺項目、傳承人中共遴選出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31個,選拔名師36位徒弟102位。其中,有池州儺戲、青陽腔、貴池民歌、平安草龍燈等項目,徐建琥、姚家偉、方桂芳等名師,姚維武、王峰等徒弟。目前,這些項目和師徒都通過了驗收和考核,使我市非遺形成老、中、青、少四級金字塔式傳承模式,極大優化了我市非遺傳承隊伍結構,為提升非遺保護傳承能力完成了堅實的人才儲備。
“非遺是以人為核心、以生活為載體的活態傳承實踐,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必須依託傳承人才能活起來。‘名師帶徒’工程為培養非遺傳承人提供了一種新模式,也為非遺的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說。
據介紹,在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做好我市非遺傳承推廣工作,更好地服務於“文化名市”戰略方面,“名師帶徒”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部分師徒在完成一個週期的學習考核後,中斷了項目的傳承;徒弟對所學的非遺項目相關知識技能不能得到很好的鞏固,導致常態化學習延續性的缺乏,不能更深入地展示非遺特色;部分師徒在外地打工,教學計劃不能得到很好的實施;還有部分師徒學業水平不高,帶徒的成效不均衡。
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建議,下一步,應組織專家評審組嚴格按照文件要求、考核標準,對教學成果進行現場抽查,確保非遺“名師帶徒”工程的每個項目都有實效、有成果;還應組織縣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開展常態化教學檢查,指導師傅按照教學計劃開展系統科學教學,輔導師徒做好相關學習筆記,推動非遺項目傳承發展。除此之外,還要進一步加大對我市非遺人才隊伍培養的資金投入,通過開展常態化傳習活動和資金獎補機制,在一個傳習週期完成後給予師徒適當補助,激勵和支持群眾共同參與非遺項目傳承發展工作,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技藝精湛、素質優良、適應我市發展需要的非遺傳承人才隊伍。
來源:池州日報
記者:包斌 圖片 池州市文化和旅遊局
編輯:陸琴 責編:劉玉琴
審稿:周勁風 監製:潘治平
疫情後,池州旅遊業如何“浴火重生”|全市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暨“五大發展行動計劃”重點項目現場觀摩會召開|池州市人民政府與安徽海螺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