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下屬意見落得滅國下場,三國中最悲催的帝王只有他

不聽下屬意見落得滅國下場,三國中最悲催的帝王只有他

文|小毅說歷史

東漢末年時期,隨著東漢王朝的沒落,各路英雄豪傑紛紛打挽救漢室的旗號拉攏對路子的人。其實,不過是想拉攏人頭各佔山頭圓帝王夢而已。畢竟當時的漢朝(東漢)已經行將就木,再加上董卓推波助瀾,直接廢掉漢少帝劉辯,董卓擁護傀儡漢獻帝劉協。有董卓這樣的人在,漢朝的覆滅也是板上釘釘的事。儘管東漢王朝繁華過一段時間,但也是曇花一現。


不聽下屬意見落得滅國下場,三國中最悲催的帝王只有他


尤其是當時各方人馬中,要說實力最強的英豪也僅有袁紹了。不過,袁紹這個人儘管實力高於他人,但自己的過多缺點和過分自信導致了滅國,還沒有打下大片江山就掛了。說袁紹實力很強的人是否對他有什麼誤解?

其實,袁紹的實力很強的,當然是在他鋒芒畢露前提下。袁紹開始時是直接打敗了公孫瓚,當時的袁紹如同開掛了般。不僅先於他人佔領了清幽寂靜,就連曹操和劉備等人都得忌憚袁紹。大有“打遍天下無敵手”架勢。

同時,曹操趁此機會把漢獻帝挾持到曹操的領地許昌,以漢獻帝的名義,命令各地諸侯。也就是歷史上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得不說,曹操在政治方面手段蠻高明的,起碼比劉備等人高几個段位。這個手段執行以來也促進曹操立於不敗之地,逼著劉備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出山,主要是為了能對付用“挾天子以令諸侯”手段的曹操。


不聽下屬意見落得滅國下場,三國中最悲催的帝王只有他


“挾天子以令諸侯”有什麼好處?直接幫助了曹操打敗袁術,再殺掉呂布。走到這階段你會發現曹操和袁紹已經到針鋒相對地步。畢竟都把人家手下呂布都殺了還佔領人家地盤,不針鋒相對才怪。不過,曹操當時的實力不足以對抗袁紹,軍事力量、綜合方面都沒有袁紹實力突出。

再者說因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策略,劉備聽從諸葛亮建議與東吳孫權聯手對抗曹操。前有袁紹,後有孫劉聯盟,曹操這時的境地何為腹背受敵。真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實際上,袁紹與曹操當時戰略位置離得太近。彼此也認為對方下一步一定是會吃了自己地盤,相互出現危機感也不足為怪。儘管曹操擔心與袁紹不日會交手,但是人家曹操人家軍師團主意多啊。曹操的一個軍師說“先發制人”,沒等曹操動手,反而讓袁紹佔領了先機。直接動用10萬精銳大軍攻打許昌,這場戰役是官渡之戰的開胃菜。


不聽下屬意見落得滅國下場,三國中最悲催的帝王只有他


不難想象,袁紹這麼多的兵馬讓曹操無力迎戰。人太多吃不消,曹操手下人數有限啊。再加上袁紹和劉備都組成戰略聯盟,前後夾擊還不是把曹操吃的死死的。為了生存,曹操聽從軍師建議,及時改變戰略方針,直接對劉備下手。

對劉備下手還是不看劉備較弱不成氣候,一看就是好打類型。劉備失敗還讓關羽被抓了,劉備只好跑到袁紹那裡求得喘息機會。在當時曹操轉頭攻打劉備時候,袁紹的軍師團裡有人說何不趁曹操與劉備攻打時候下手呢,直接偷襲曹操領地必會殺得片甲不留。

按正常情況來說,袁紹會接納這個軍師建議,後面也沒有曹操什麼事了。偏偏袁紹沒有聽屬下意見,反而導致自己王國覆滅。此人雖說聰明,但有最大的缺點:戰略決策不夠果斷!


不聽下屬意見落得滅國下場,三國中最悲催的帝王只有他


最奇葩的是袁紹拒絕此方法的理由是袁紹的孩子不幸染病,無法有心絃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這都不算理由吧,主要是用來搪塞他們。要問如何瞬間傷透人心,和袁紹學啊。一招就失去了軍心。而且從這事側面看得出袁紹根本沒有稱霸天下的野心,跟著他打天下屬於痴人說夢。也因此,袁紹麾下不少屬下都慢慢遠離了他。

這也成為袁紹失敗的導火線。

其實,如果袁紹能徹底放得開手腳打江山,同時認真聽從屬下的建議。假設袁紹沒有用荒唐的理由搪塞,而是執行了下屬們的建議,結果會不會有些不同。曹操和劉備當時會不會成為袁紹的手下敗將,以後都沒三國什麼事了吧!


不聽下屬意見落得滅國下場,三國中最悲催的帝王只有他


事實證明,袁紹沒有聽從屬下的意見導致官渡之戰一敗塗地,難看的不能再難看了。反之,曹操善於運用人才,聽從意見。不然能立足於三國之中麼。只能說袁紹命中註定與江山無緣,要不然早就沒有曹操什麼事了,更別提劉備和孫權等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