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聰明人,反而賺不到錢?

很多人會覺得投資是聰明人的遊戲。那聰明人一定能掙錢嗎?不一定。


01

聰明人不一定能賺到錢

大名鼎鼎的牛頓曾經是一個狂熱的股民。1711年,英國南海公司成立,併發行了最早的一批股票,剛開始時股票漲幅驚人,牛頓毫不猶豫出手。

當牛頓說出“我能預測天體運行,但是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這句話的時候,他已經因為手中的南海公司股票損失了兩萬英鎊,相當於賠上他十年的工資!

為什麼很多聰明人,反而賺不到錢?

其實,牛頓也一度是眾人皆醉我獨醒。他在1720年4月的時候,就覺得股價很高,賣出了。

結果,賣完之後股價一直在漲,掙扎許久,他還是沒能忍住,重新入場了,這次高位入場之後,很快股價就開始暴跌。


02

專業選手不一定能賺到錢

看完牛頓的例子,你可能會覺得牛頓雖然很聰明,但是他沒有受過交易上的訓練。是不是專業選手就能賺到錢呢?這也不一定。

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孿生股票案例,皇家荷蘭&殼牌集團的皇家荷蘭和殼牌分別持有現金流的60%和40%,根據基本溢價定律,皇家荷蘭與殼牌的市值比應該是6:4。但事實上不是這樣。因為當時美國有互聯網泡沫,大家對美國股票都比較興奮,皇家荷蘭被高估了10%。

這時,

專業投資人最直觀的做法是:買入被低估的殼牌,賣空被高估的皇家荷蘭。當時著名的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就是這麼做的,這家公司的團隊成員包括兩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默頓和斯科爾斯、原美聯儲副主席莫里斯、華爾街債務套利之父梅里韋瑟。

結果,皇家荷蘭繼續被高估了20%,長期資本管理公司虧了1.4億美金。

為什麼這些頂級經濟學家和最聰明的牛頓都虧錢了?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建樹金融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資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餘劍峰認為,在泡沫中,一般人都非常瘋狂。樂觀的人先進入市場,當最悲觀、理智的人都進入市場的時候,基本上已經是泡沫到達頂峰的時候。所以,當最理智的牛頓、著名經濟學家都進去之後,泡沫破滅的概率已經非常大了。

為什麼很多聰明人,反而賺不到錢?

餘劍峰(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建樹金融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資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03

為什麼行為金融學最管用?

2011年11月,哈佛大學爆出一則新聞:大約70名哈佛大學學生集體退選了格里高利.曼昆教授的經濟學基礎這門課。曼昆是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他寫的《經濟學原理》和《宏觀經濟學》,是全世界大多數高校的經濟學專用教材。

然而如此厲害的曼昆教授被學生質疑:你告訴我們世界是理性的,市場是有效的,那麼為什麼還會發生金融危機呢?難道這個世界就沒有其他運行規律了嗎?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傳統經濟學、金融學認為人是理性的,所有的決策都可以用數學模型計算出來。但是鐵的事實卻告訴我們:人是非理性的,市場不是完全有效的,投資行為會受到認知、情緒、知識、不完整信息等因素干擾。特別是群體性非理性行為,經常導致定價錯誤。

例如,在牛市中,大家瘋狂進入,都想大賺一筆,人為推高了股價。

如今,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很多高校都已經開設了行為金融學課程。紫荊-KELLEY商學院金融碩士項目將行為金融學設為必修課程,運用心理學研究成果,幫助學生在實戰中更好地看清非理性行為、決策規律,掌握投資者的交易模式、資產價格行為、公司融資以及華爾街的投資實踐,全面預測市場走向,制訂更科學的交易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