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築中的氣象學

安徽皖南有很多歷史悠久、文化沉澱深厚的徽派古村落和古建遺存。一幢幢徽派建築與自然山水和諧融為一體,如詩如畫,美不勝收。無論走到哪個村落,哪條幽深古巷,哪幢古老民居,無不讓你感受到歲月滄桑和徽文化的博大精深,彷彿走進歲月時空隧道。

徽派建築中的氣象學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區(今安徽省黃山市及周邊地區)。現今,皖南深山中分佈著很多古村落,如著名的旅遊點——宏村、西遞等,吸引著海內外無數遊客紛至沓來。

徽派建築在內外設計上,除考慮藝術、徽文化、徽商精神理念等元素外,也考慮生態環境及小氣候。

村落佈局考慮生態小氣候

徽州民居講究自然情趣和山水靈氣,房屋佈局重視與周圍環境的協調,自古有“無山無水不成居”之說。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綠水之間,依山就勢,坐南朝北,這樣可構成冬暖夏涼的小氣候。只有當具備了“山環水抱”地理條件的時候,才能使其山避其風,使其風不散而聚之,使水界其氣而止使其藏之。

徽派建築中的氣象學

村落的“水口園林”與氣象有關

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傳統地理位置和當地氣候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形成獨具一格的徽派建築風格。徽商相信“水為財源”,故徽州人尤其重視村落的水系建設。另一原因,與徽州當地氣候特點有關。

徽州古村落集中在皖南山區一帶深山裡,也是安徽降水量最集中地方,年平均降水量達1600毫米。特別是梅雨季節(5~7月)大暴雨頻繁,往往一天降水量就在百毫米以上,易造成山洪暴發,故徽村落排水渠環繞村四周。另外,村口村外有小河或水圳(類似池塘)。例如黟縣宏村,背靠古木參天的雷崗山,前臨風光旖旎的南湖,傍依碧水縈迴的浥溪河,整個村落設計成牛形,景色極為秀麗,有“中國畫裡的鄉村”之稱。

徽派建築中的氣象學

徽派建築的基調是由牆、瓦、馬頭牆、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簷、曲徑迴廊、亭臺樓榭等和諧組合。特別是徽宅中的廳堂上方有天井。雨水通過天井四周的水梘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肥水不外流”,體現了徽商聚財、斂財的思想。天井另一個用途是考慮強降雨排放問題,暴雨傾注時,可以通過天井下排水系統及時分流。

天井還具有采光、通風功能。徽州古民居在建築設計時必須考慮室外的照度及其日變化。在居住區的平面佈置中,房屋的間距都必須根據全年不同季節的太陽光入射角來設計,儼然就是一個天然的空調。

徽派建築中的氣象學

徽州先民用“氣象鼓”預測天氣

古徽州人生活在大山裡,他們對於天氣的預測和自然災害的防範,摸索了一套自己的辦法。一是早晚看雲天變化或動植物反常變化來預測天氣。二是通過“氣象石”顏色變化預報天氣。

例如,黟縣西牙鄉陳閣村的一位農民家裡,珍藏著一座高約70釐米的假山。功能奇特,它能比較準確地顯示出當地天氣變化情況。當假山呈白色時,表示陽光普照,晴空萬里;自白轉灰時,天氣即由晴轉陰;一旦石頭顏色變為深灰,且假山頂峰呈現墨色,則說明小雨即將來臨;當墨色浸滿整座假山,且渾身溼漉漉滴水時,則意味著大雨滂沱,山洪即將暴發。

“氣象鼓”其實就是坐落在門口邊“門當”青石,外形像鼓面。村民觀察石頭顏色的變化預測天氣。晴天時,石頭整塊表現透亮發白,但遇到下雨天就會變得烏黑。

據有關專家介紹,“氣象鼓”能預示天氣變化,可能是天氣變化前,氣壓和空氣溼度的相對改變,引起石面顏色改變的結果。青石礦物成分中氯化鎂較多,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汽,因此,經常隨著天氣陰晴而變色。晴天石面呈現白色,與周圍古老蒼黑的花崗石形成強烈的反差;下雨之後,溼氣加重,白色的石面迅速轉為蒼灰色,進而逐漸變成灰黑色。

來源 | 氣象知識

作者 | 李宣平

轉載自中國氣象科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