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脫貧攻堅一線來】帶老鄉脫貧奔康 涼山普格女大學生辭去教師工作回鄉創業

  前言: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這是一場硬仗。

  今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我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幫助這麼多人脫貧,這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

  四川是全國重點扶貧省份之一,有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4大連片貧困地區,貧困面寬、量大、程度深。

  目前,四川涼山州還有普格、布拖、昭覺、金陽、美姑、越西、喜德7個深度貧困縣未“摘帽”,300個貧困村未退出,17.5萬餘人未脫貧。這7個縣也是四川省最後的“摘帽”縣。

  2020年4月20日至24日,四川新聞網記者跟隨四川省人社廳奔赴普格、越西、喜德3個深度貧困縣,瞭解貧困家庭勞動力新增轉移就業、公益崗位新增就業、無勞動力家庭兜底保障、創業帶動就業、四川省專家服務團智力服務等情況,傾聽脫貧攻堅一線奮鬥者的故事。

【我從脫貧攻堅一線來】帶老鄉脫貧奔康 涼山普格女大學生辭去教師工作回鄉創業

何顯芬羅亮夫妻說這是他們結婚12年來第一次合照

  四川新聞網涼山4月23日訊(記者 李丹 攝影報道)“當時剛回來,創業很艱辛,一開始就賠光了原有的積蓄。在各方幫助下,這幾年慢慢好轉起來。我也堅信,我們一定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致富,並帶動老鄉們一起脫貧奔康。”4月21日上午,在涼山州普格縣普基鎮文倡村的食用菌產業園內,創業者何顯芬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

  懷著“過一個不後悔、有意義的人生”的念想,今年39歲的何顯芬在7年前辭掉了內江資中數學老師的工作,拉上“IT男”老公回到大山深處的文倡村開始創業。在創業過程中,這個“不後悔、有意義的人生”的目標日漸清晰明確,那就是“要帶當地的老鄉們、貧困戶們一起脫貧致富。”

  想要改變家鄉

  糾結深思後還是走出原有舒適區 回鄉創業

  “我以前是學電子商務的,生小孩後就到老公家鄉資中教書。”何顯芬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2005年自己從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成都工作,“做通信領域,後來做到了工程主管,但我比較愛折騰,後來考了會計證和教師證。”何顯芬笑笑說,有了小孩後,為了照顧孩子方便,自己就到了資中教書,“教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了兩三年。”

  為什麼又要放棄已經熟悉的教師行業,回到家鄉開始創業呢?何顯芬直言,“平時逢年過節,我們都會回到文倡村來,但看到家鄉的落後現狀,我真的想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帶回家鄉,改變家鄉。”

  想法簡單美好,但實行起來......何顯芬也經過一年多的糾結,“我到底要不要回去?我回去能做什麼?那段時間這兩個問題就一直在我腦海中來來回回。”

  何顯芬說,後來自己終於想通了,“我還是要回去。當老師,時間相對輕鬆自由,但我想回去改變家鄉,我想做一些讓自己以後回想起來不後悔又有意義的事情。”

  回來第一年賠光原有積蓄

  坐在大風裡哭“這下真的完了”

  就這樣,2015年,何顯芬拉上還在成都上班的老公回到家鄉,開始了創業之路。“剛開始不曉得做什麼,我們參加了人社系統組織的技能培訓。”何顯芬介紹,經過培訓和自己的實地考察,最終決定做食用菌,“我們也考慮過中藥材和其他行業,但通過專業人員幫我們分析,食用菌週期短、回收快,我們就決定開始做。”

  “當時我們先做家庭農場,拿自己家的地試。”何顯芬說,最開始只有兩個棚,做平菇、羊肚菌,“當時連工人都請不起,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和我老公自己做,搭大棚、培育菌包、採摘和拿出去賣,都只有我們兩個人。”

  何顯芬有些激動,“4個月後,我和老公第一次將一框半的平菇拿到縣上去買,來了兩個客人,竟然一次性就全買走了,159元,我一輩子都記得這個數。”何顯芬說,自己後來分析,應該是自家平菇賣相很好,但自己不懂,喊價太低,“市場批發價都是6元一斤,我喊才喊5元。”

  第一次成功賣掉產品,讓何顯芬夫妻信心大增,沒想到,緊接著到來的則是磨難。

  “2016年春節前後,我們先是遇到大雪,把大棚全部砸爛了,然後我和老公慢慢修補,修補得差不多了,年初又來了大風,薄膜被吹得滿天飛。”

  所有的積蓄付之東流,當時的情形歷歷在目,何顯芬回憶:“我看著滿天飛的薄膜,毫無辦法,只能坐在一張薄膜上大哭,心想‘完了,完了,這下真的完了’。”

  扶持政策跟上 申請創業擔保貸款

  家庭農場“變身”產業園

  雪中送炭之情,何顯芬說她將銘記一生。

  “之前就業部門一直跟我們聯繫很多,包括可以享受哪些政策,如何提升自己的創業能力。”何顯芬當時就是在普格縣就業局的幫助下,創辦起了普格縣東方菌業家庭農場,“後來他們知曉了我們的困難,縣就業局幫我們申請了10萬的創業擔保貸款,真的是救濟款啊。”


【我從脫貧攻堅一線來】帶老鄉脫貧奔康 涼山普格女大學生辭去教師工作回鄉創業

產業園現有的部分產品展示

  有了資金,何顯芬重振旗鼓,重新開始購置專門的薄膜,培育更高品質的菌類,“2016年,我們就收入了30萬。”後來,普格縣就業局持續緊跟創業培訓成果,及時將東方菌業家庭農場創業項目納入創業導師跟蹤服務,開展線上線下巡診,隨時為其提供技術支持、產業定位、市場開發、經營策略問診服務,家庭農場慢慢越做越大。


【我從脫貧攻堅一線來】帶老鄉脫貧奔康 涼山普格女大學生辭去教師工作回鄉創業

羅亮(左一)正在和人社系統扶貧幹部交流菌類培育情況

【我從脫貧攻堅一線來】帶老鄉脫貧奔康 涼山普格女大學生辭去教師工作回鄉創業

何顯芬介紹培育的菌類

  “這個產業園有70畝,有26個大棚,有7萬多個菌包。”站在嶄新的園子裡,何顯芬滿臉笑容,她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產業園去年9月建成,由會理縣委縣政府援建,當地將會理扶貧援建周邊5個貧困村的資金和涉農資金整合,總共300萬元,以股權量化的方式,由各個村持股,按照“公司+產業園+貧困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每年對5個貧困村進行持股分紅。


【我從脫貧攻堅一線來】帶老鄉脫貧奔康 涼山普格女大學生辭去教師工作回鄉創業

羅亮正把死菇從菌包上摘掉

  “不管我們盈虧,每年都會跟5個村分紅。去年,第一次給5個村就分紅了25萬元。”5個貧困村有393戶、貧困人口1677人,逐步都實現增收。何顯芬介紹,不僅給村分紅,產業園還將貧困人員納入用工範圍,優先使用貧困戶貧困人員。

  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

  帶領大家一起“造血”增收脫貧

  菜子鄉前進村的貧困戶吉地莫子歪就在何顯芬的產業園上班,她告訴記者,自己家裡有3個小孩,“在這裡上班既可以方便顧家,還能掙錢。”在產業園,試用期工資1500元,轉正後2000元。何顯芬眼中的吉地莫子歪勤快能幹,試用期只用了1個月,“而且試用期我們給她的工資是1700元。”


【我從脫貧攻堅一線來】帶老鄉脫貧奔康 涼山普格女大學生辭去教師工作回鄉創業

豐收的平菇

  普基鎮文倡村4組的貧困戶期沙日歪也在產業園上班,平時就負責採摘菌類、和料、打掃衛生等,工資也是2000元每月。在當地,村民大多通過給其他村民或企業幫工賺取收入,何顯芬說,“有好幾個員工都說,有做活喊他們去,他們都不去,說臨時做活做不了幾天,還不如固定一個工作,一直做下去。”


【我從脫貧攻堅一線來】帶老鄉脫貧奔康 涼山普格女大學生辭去教師工作回鄉創業

大家把採摘的平菇從大棚中搬出來

  “一般9月到12月,是用工高峰期,每天需要80人左右。”何顯芬說,工資是每天按勞計件,少的70-80元,多的150元左右,“大部分都是手上的活兒,年紀大一些的老鄉也可以做。”

  州級示範家庭農場、巾幗脫貧致富示範基地、婦女居家靈活就業示範基地、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何顯芬的努力越來越受到認可,對此她很有成就感並充滿感恩之心,“各個部門對我們的幫助很大,縣就業局局長今年已經來產業園3次了,來了解我們還有哪些困難,需要哪些幫助。有了大家的幫助,才讓我們的創業之路沒有斷掉,現在慢慢發展壯大,我對未來也充滿信心,我們一定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勤勞增收致富、脫貧奔康。”

  記者手記:

  採訪由始至終,何顯芬身上透露出一股敢拼敢闖的魄力:走出舒適區,迎來折騰而有意義的人生。

  現在何顯芬負責產業園的全面工作,老公羅亮發揮專長,作為產業園技術主管,負責培育新品種,兼顧產品設計、包裝等。羅亮說,或許就是妻子身上敢拼敢闖的勁兒吸引了自己。

  夫妻倆培育的食用菌“待遇”很好,“喝”的都是從山上引下來的泉水。有時候,何顯芬一個人去找水,翻山越嶺,一找就是一天。農場忙的時候,何顯芬只睡兩三個小時,但第二天依然精神滿滿。羅亮說,妻子的這股勁兒令自己佩服,因此自己義無反顧從平原來到大山,更準備深深紮根這裡。

  夫妻倆說,未來的路還很長,下一步就要考慮如何保質保量擴大生產,如何轉變經營模式,如何暢通電商之路,也想把種植深入家家戶戶,讓村民一起種食用菌,產業園來負責技術和銷售,幫助大家一起走上致富路。

  採訪尾聲,四川新聞網記者提出給夫妻倆拍一張合照,兩人欣然接受並表達了感激之情,他們說這是從2008年結婚後,兩個人的第一張合照。照片裡,羅亮溫柔的摟著妻子,兩個人笑得跟採訪當天的陽光一樣燦爛。你們笑起來真好看,有你們的努力,家鄉的脫貧奔康前景也一定會更燦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