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宋仁宗偏愛“不學爾曹向隅泣”,人生失意不過如此

編者按: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

歡迎關注“書友文心”,共同交流!

《清平樂》中宋仁宗偏愛“不學爾曹向隅泣”,人生失意不過如此

追劇《清平樂》,看劇評,許多人對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國憂民思想的范仲淹出場的橋段頗多微詞,從外在造型到演員本身,諸多質疑。有爭議也屬正常,不管是歷史人物還是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一旦以作品的形式呈現出來,都會有主創者個人主觀的喜好貫穿其中,作為觀者,也會因個人人生遭際、人生體驗之不同,而會產生不同的觀感。

歷史上的范仲淹,治學嚴謹、為官清廉,舉賢任能,寬厚仁愛,且樂善好施,也常教育子女要修身正心,積德行善,因此也成就了範氏一族清廉質樸的良好家風。

《清平樂》中宋仁宗偏愛“不學爾曹向隅泣”,人生失意不過如此

《清平樂》中范仲淹一出場,似乎伴隨著窘狀窘境,與我們心目中的形象有違和之感,但我們說人無完人,范仲淹實乃性情中人,劇中宋仁宗雖直贊其是朝廷之上的一股難得的清流,但身為人臣,卻也有著自身的短板,故而在其政治生涯中雖有重用,但也一再遭貶謫。

《清平樂》中宋仁宗偏愛“不學爾曹向隅泣”,人生失意不過如此

這不,劇中郭皇后一個不小心把仁宗打了,仁宗發出“德不配位,強留,並不是對她的慈悲”的感慨後,在呂夷簡的推波助瀾之下,趁機把郭皇后給廢了,此時,仁宗口中的“無瑕君子”范仲淹以古未有之來反對廢后,因此而被貶至睦州。

46歲的范仲淹被貶至睦州任睦州知州。在睦州為范仲淹接風洗塵的是葛閎。葛閎應是京官,當時應是回鄉省親,故而兩人能在睦州相遇。雖遭貶謫,范仲淹依然能笑對人生,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樂觀坦蕩,並有感而發,寫了一首長詩《和葛閎寺丞接花歌》。

《清平樂》中宋仁宗偏愛“不學爾曹向隅泣”,人生失意不過如此

這首詩是由一老卒自述身世而引詩人自己的感嘆。老卒曾在瓊林苑做花吏時的榮寵與得意,到因罪獲貶的人生遭際引起詩人同感和共鳴。但相較老卒的自苦自悲,沉淪頹廢,詩人卻能達觀坦蕩,笑對貶謫。其中有這幾句:

朝違日下暮天涯,不學爾曹向隅泣。

人生榮辱如浮雲,悠悠天地胡能執。

賈誼文才動漢家,當時不免來長沙。

幽求功業開元盛,亦作流人過梅嶺。

我無一事逮古人,謫官卻得神仙境。

自可優優樂名教,曾不恓恓吊形影。

面對宦海浮沉,詩人寵辱偕忘,“朝違日下暮天涯,不學爾曹向隅泣。人生榮辱如浮雲,悠悠天地胡能執”,人生榮辱不過是過眼雲煙,無須執著於功名利祿,利益得失,漢代賈誼、唐代劉幽求,都有文才功績,依然慘遭貶謫,尚有人生失意之時。而我范仲淹成就不比古人,雖貶謫,但被貶至桐廬這樣的好地方,更無須自怨自艾,愁苦不堪。藉此詩,詩人更希望能與老卒共勉,希望能擺脫愁苦之態。“我無一事逮古人,謫官卻得神仙境。自可優優樂名教,曾不恓恓吊形影”,在詩人眼中,被貶並沒有什麼大不了,而貶謫之地,風景很好,這麼美,有什麼理由在此哀嘆呢?

《清平樂》中宋仁宗偏愛“不學爾曹向隅泣”,人生失意不過如此

當時睦州的府城就在現在的梅城。他在《與晏尚書書》一文中曾直白地表達自己樂享山水的心境。

郡之山川,接於新定,誰謂幽遐,滿目奇勝:衢歙二水,合於城隅,一濁一清, 如濟如河,百里而東,遂為浙江。漁釣相望,鳧鶩交下,有嚴子陵之釣石,方幹之隱茅。又群峰四來,翠盈軒窗,東北曰烏龍,崔嵬如岱;西南曰馬目,秀狀如嵩。白雲徘徊,終日不去。巖泉一支,潺溪齋中,春之晝,秋之夕,既清且幽,大得隱者之樂。——《與晏尚書書》

范仲淹不僅沒有悲苦之情,更能呈現出樂天樂道悠然自得的心情,無怪乎宋仁宗也一再說很喜歡他的這句“朝違日下暮天涯,不學爾曹向隅泣”。不僅如此,他還主持疏浚了梅城西湖等水利設施,修建了南北向連接的堤壩,後人稱之為“范公堤”

《清平樂》中宋仁宗偏愛“不學爾曹向隅泣”,人生失意不過如此

人生有起伏,得意時不忘形,失意時不頹廢,進退淡定從容,知足常樂。花有開謝之期,人有聚散之時,千帆過盡,繁華落幕,唯有活在當下,享受當下,平常心待人事,才不失為智慧人生。

(聲明:以書為友,以文沁心,讀書寫文,記錄所思所感。歡迎關注“書友文心”,共同交流!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