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雙季稻需警惕地方政府“搶跑”,優質稻需求較為突出

恢復雙季稻需警惕地方政府“搶跑”,優質稻需求較為突出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恢復雙季稻”後,湖南、江西等地相繼落實推行雙季稻種植。如湖南省提出“力爭全省早稻集中育秧面積1000萬畝以上”,江西要求部分產糧大縣將原本已經下降到20%以下的早稻面積恢復到80%。

從中央部署看,恢復雙季稻是一個積極的政策選項,但是按照現有的具體落實來看,可能存在層層加碼、過度解讀的傾向。對此,需要警惕地方可能的過激政策以及帶來的相應後果。

2019年稻米庫存消費比處於歷史高位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銀行最新報告,目前全球糧食安全的整體情況較為穩定,部分國家和地區雖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災情,但並沒有動搖全球糧食生產基礎,糧食安全的外部環境仍然保持中性。疫情對我國糧食生產也有限,我國當前糧食安全的主要風險仍然是糧食區際調撥與品種結構失調。

水稻生產與儲備一直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基本盤,2019年稻穀產量2.1億噸,稻米庫存消費比維持在100%,都處於歷史高位。從國家糧食安全角度,水稻生產的總體風險極低,當前主要矛盾是結構性的。這在雙季稻生產中表現最為突出。

第一,“雙改單”是水稻生產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國雙季稻主要分佈在亞熱帶省份,由於自然條件的積溫不足,加之種植管理等多種因素,使得早稻生產效率低下,表現為市場價格低,畝均收益低,稻農種植意願低,同時隨著二三產業就業機會的增加從事低效益的單季稻種植的機會成本大增,這些在客觀上都促使了“雙改單”的模式轉變。2019年廣東早稻畝均淨收益為-73.4元,農戶不僅無利可圖,甚至是多種多賠。

第二,當前稻米市場的結構矛盾日漸突出,優質稻需求較為突出。從目前市場供需來看,結構性矛盾十分明顯。從品質看,優質稻表現明顯強於普通稻;從品種看,粳稻明顯優於秈稻。從批發價格來看,同等級粳米與早秈米每噸價差600元,其原因在於,稻米最主要的消費是口糧食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品質稻米需求日益增長。

第三,社會輿論對糧食產需形勢存在誤解。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社會輿論對糧食安全和農民工就業十分關注,但是輿論環境缺乏必要的客觀認識基礎。例如:廣東、廣西、福建早稻2月下旬才開始播種,湖北、湖南、江西早稻要等到3月中下旬才開始播種,筆者通過電話調研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種糧大戶瞭解到目前農資購買運輸已經不存在障礙,疫情對水稻播種面積影響有限;非洲飛蝗主要影響東非和中東半島乾旱地區及巴基斯坦,這些區域水稻產量全球佔比不到2%;草地貪夜蛾目前防治效果尚可,不會對糧食生產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輿論影響造成全社會對糧食安全的焦慮,對此需要理性面對。

片面追求早稻種植面積或帶來收儲壓力

當前我國稻穀生產和庫存都處於歷史最高水平,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2019/2020年度,全球大米產量預計為5.1億噸,庫存量為1.8億噸,其中約1.1億噸庫存在中國。

庫存高企導致結果是價格下行,2012年以來,國際大米價格長期持續下跌;我國國內大米價格也大幅度下降,2019年稻米市場收購價同比下降5.2%。其中,早秈稻受損最為嚴重,對比2012年以來的早秈稻成本收益,每畝淨利潤從212元降到虧損,從而導致農戶改變種植方式。

應當看到,政策性收儲成本對財政壓力不斷增加。按照稻米庫存1.1億噸計算,按照每噸200元保管費、貼息來計算財政支付成本,維持當前庫存財政支出最少220億元。在稻米價格長期下降的背景下,如果考慮庫存輪換和折價損失,財政壓力將會持續增加。當前各地財政狀況不容樂觀,今年如果增加雙季稻產量,勢必導致價格下跌,從而進一步增加收儲和財政壓力。

此外,如果地方政策不從實際出發,可能出現“打白條”情況,透支政府公信力。從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恢復雙季稻”來看,這一政策具備很強的靈活性,既沒有要求“一刀切”,也不是鼓勵“一窩蜂”。從地方政府的具體落實來看,一些地方政府負責人可能優先考慮並不是本區域是否具備恢復雙季稻的自然經濟條件,而是更多其他考量(如政績),可能會採取行政方式要求農戶(種糧大戶)從事雙季稻種植的做法,並沒有考慮夏收以後的相應後果,極有可能打政策白條,透支政府公信力。

片面追求早稻種植面積對緩解就業問題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有觀點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之後,農民工就業會受到影響,根據當前形勢,的確存在這樣的苗頭。但是通過“單改雙”的操作,並不能起到緩和就業的作用。畢竟之前“雙改單”之後,南方並沒有出現明顯撂荒,單季稻被其他經濟效益更高的作物替代,土地耕種效率基本飽和。考慮到目前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較高,而早稻替代作物大多是機械化水平較低勞動密集型的經濟作物,如果大面積增加早稻,反而會存在農業勞動力擠出效應,甚至產生就業負向作用。

應積極消化水稻庫存,考慮低價出口

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恢復雙季稻”這一政策具備合理性,但是從具體操作層面來看可能被異化,在個別地區容易導致基層政府與農戶之間的矛盾,甚至是激烈對抗。對於恢復雙季稻的政策落實需要有足夠的政策彈性,需要充分尊重種植農戶的主觀意願,同時確保夏糧收穫以後的市場與政策續接,確保恢復雙季稻的農戶不吃虧。具體操作上:

第一,對“有條件的地區”的具體內涵進一步細化,同時應明確,鼓勵措施應以集中育秧中心建設等基礎投入和暢通農資運輸、技術指導等公共服務投入為主,剩下交給市場選擇,而不宜直接掛鉤早稻面積進行補貼。

第二,多途徑積極消化水稻庫存,為夏糧收儲做好準備。目前稻穀庫存多、壓力大,而且稻穀產業鏈條短、消費彈性小,庫存消化難度較大。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部署“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恢復雙季稻”任務的情況下,應多渠道消化水稻庫存,為可能的早稻增產騰出必要庫容。鑑於東非、中東半島和巴基斯坦等地區飛蝗災害嚴重,可以考慮低價出口策略,既緩解了國際人道主義災難,又消化了稻穀庫存。

第三,提高信息透明度,爭取公眾理解。目前可以講,我國糧食安全的冗餘水平處於歷史最好時期,中國不但把自己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同時還發揮了全球糧食安全的穩壓器和壓艙石作用。一定量的農產品進口主要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的自由選擇。當前形勢下的主要矛盾是生產與需求之間結構性矛盾,在食品消費的過程中,口糧消費穩中有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對糧食儲備等保密信息進一步開放,消除社會疑慮,爭取公眾理解。

來源: 經濟網-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張宗毅,系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