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新姿勢|這項技術活,有點費手……

編者按 ═

宅家的日子裡,上海高校學生們在各種嘗試中,收穫了不少新技能:烹飪“彩虹飯”,巧手DIY,直播學習……青年報·青春上海推出的高校學生“宅家新姿勢”系列報道,在高校開學前,與大家一起回顧宅家生活的點點滴滴,也以別樣方式,迎接即將到來的校園生活。

宅家新姿勢|這項技術活,有點費手……

你知道什麼是塗鴉2.0版本嗎?原本需要在戶外創作的塗鴉,宅家時期通過“雲塗鴉”的方式,用數位筆代替噴漆,為武漢加油。上海建橋學院的學生們在宅家的日子裡,掌握了不少新技能、新靈感。塗鴉社社長吳燁探索了真實與虛擬相融合的硬核塗鴉,董博文同學學會了如何巧手編織手工包。而他們,僅是眾多學生的縮影。

★ 硬核塗鴉 ★

真實與虛擬相融合

疫情期間,吳燁學格外想念學校的塗鴉牆↑↑↑

“太想念學校籃球場靠近寢室樓邊上的那堵牆,我和塗鴉社社員們常在那邊創作。”吳燁就讀於上海建橋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作為學校塗鴉社的社長,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去學校的塗鴉牆等區域創作。

校園生活按下暫停鍵。不能外出的吳燁,只能暫停他的愛好了嗎?“宅家期間,我參加了線上塗鴉活動,在iPad上創作塗鴉,為武漢加油。”這幅塗鴉的畫面主色調是紅色,吳燁希望能夠通過這種塗鴉風格的作品,緩解大家沉悶的心情。

宅家新姿勢|這項技術活,有點費手……

對於塗鴉愛好者而言,靈感尤為關鍵,不能外出的吳燁對塗鴉做出了全新的“跨界”嘗試。他將家中現實場景與虛擬塗鴉畫面結合,表達了自己宅家的心境。“這幅創作的靈感來源於我家的陽臺,陽光透過花草的縫隙映射在地面上,有著一種朦朧的美。”當時,吳燁就用手機拍攝了一張照片,然後用塗鴉的創作方式進行二次演繹。

宅家新姿勢|這項技術活,有點費手……

在一幅名為《全神》的作品中,一副反光的紅色墨鏡尤為顯眼。“疫情在家,擔心自己會鬆懈,於是特地創作了這幅塗鴉來警示自己宅家生活也要慎獨。”而在《畫宅》這張塗鴉作品中,只見一位畫手正拿著ipad數位筆,在iPad上激情創作,火花四濺。吳燁說,把自己融入創作的作品中,是塗鴉創作者較常用的方法。

宅家新姿勢|這項技術活,有點費手……

宅家生活,對於吳燁這位塗鴉愛好者而言,固然思念社團的小夥伴和校園裡的塗鴉牆,但是他也“苦中作樂”探尋了虛擬與現實的跨界融合,嘗試了電子iPad代替塗鴉牆的“雲創作”,未嘗不是一件樂事。

★ 巧手製作 ★

學習手工編織小包

談及為何要在假期學習手工編織包,就讀於上海建橋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的董博文回憶道,起初是因為她的朋友快要過生日了,就想親手做一個編織小包送給她。“正好也給生活加點調味料。”董博文告訴記者,她總覺得一般的皮包、布包和服裝搭配起來都不特別。於是,她在網上搜了一些模特的搭配,發現手工編織包不僅小巧別緻,而且和服裝搭配起來還很小清新。

宅家新姿勢|這項技術活,有點費手……

雖然開始的時候信心十足,但是學習製作的過程並沒有她想象中那麼輕鬆,中途董博文甚至曾想要放棄。手工編織包最重要的就是手法,網絡教學視頻看著簡單,容易鉤織,但她屬於新手上路,僅一個包底就拆了織,織了拆,花了近一週,她直言“有點‘費手’”。“有幾次,不小心還扎破了手。我當時第一反應,不是找創口貼,而是白色的包上可別染上血跡,那都是我的心血啊。”在反覆地琢磨視頻教程後,她從連鉤針都不會拿,到逐漸學會了長針、短針、單線、雙線等幾種編織方法。“沒鉤幾根線眼睛就花了,做這個東西費神得很,而且一定要有耐心,心一亂就穿不好了。”隨著操作越來越熟練,她又用了一週時間完成了小包的七彩包身,並鑲上兩朵太陽花作為裝飾。

宅家新姿勢|這項技術活,有點費手……

一卷絲線,一根鉤針,在董博文的手中,“幾經周折”後終於變成一個有模有樣的編織包。董博文很欣喜:“沒想到這段宅家生活,讓我意外掌握了一門新的手工技能。”做完覺得這份禮物很有意義,她也很有成就感。

青年報·青春上海見習記者 陳泳均/文 受訪者/圖、視頻

編輯:梁文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