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育:整個家庭未來的福報都在這裡

父母這個職業,想必是世上最困難的崗位。有的人或許可以在職場或事業上做得風生水起,卻管理不好自己的家庭。那人人都可以選擇成為父母,卻沒有想到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畢竟一旦開始撫育新生命,源源不斷的難關和困惑就會接踵而來。然而,要做一個能搞定一切、又擁有智慧的父母並不那麼容易。
親子共育:整個家庭未來的福報都在這裡

無證上崗的父母

記不清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大概是在老大剛入小學那個時期,輔導孩子的功課成了我的一門必須課,可教材內容的不斷更新,陳舊教育觀念的根深第固,讓我在那段時間情緒變得異常的暴躁,那句:“不寫作業時母慈子孝,一些作業雞飛狗跳的情形”讓我很深刻的體會了一把。

時間持續得越久,我越意識到,再這樣下肯定是不行的,於是我通過互聯網這個平臺,開始查找學習育兒的方法,在別人的推薦下,也去聽了一些線下的育兒課程,通過我不斷努力,我發現一直困擾我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少了,管孩子成了一件輕鬆特別輕鬆愉悅的事情。

親子共育:整個家庭未來的福報都在這裡

陽光射進心裡

那說是養育孩子,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修煉了作為父母的自己。通過近幾年的學習,結合我和孩子一起成長的一些經歷,總結出了養育孩子過程中對自己和孩子的幾點建議,臨近期末考試了,分享給曾經和我一樣焦慮的你:

一、降低期待,真誠接納

還記得孩子剛會走路的那個場景嗎?我們總是很耐心的在後面說:“慢點、慢點,別摔著、碰著啦”,孩子張開小嘴大口吃飯的時候,我們會耐心的說:“慢點吃,別噎著。”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句口頭禪變成了:“快點,快點,再不走就要遲到了”“快點,快點…”

親子共育:整個家庭未來的福報都在這裡

孩子擁有天賦潛能

反觀自己,曾經的我也是這樣的,後來我開始覺察自己的內心,我就不停的問自己孩子還是那個孩子,為什麼現在的我就沒有之前那麼有耐心了?原因是我的心態改變了。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對他們有了期待,希望他們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希望他們能夠成人成才,那看到孩子的一些行為沒有達到我的期望,就開始不停的提醒、催促、生氣、發脾氣,我希望孩子獨立、自主、成績優異,結果卻是與我的願望背道而馳,越催越糟糕。

這幾年的育兒經驗,讓我逐漸的找到了答案,我們要降低對孩子的期待,真誠的去接納孩子;孩子天生都是愛學習的,並且他們天生也具備處理問題的能力,作為父母的我們無須拿著世俗的功利心揠苗助長,迫使孩子變成你想讓他成為的樣子,來滿足自己的私慾。當我們對孩子的期待降低時,你會發現,以前不能容忍的事情,現在也變得沒有那麼嚴重了,心中對孩子無條件接納的維度也會放寬很多,焦慮值也就隨之下降了。

親子共育:整個家庭未來的福報都在這裡

父母學會情緒控制

二、父母要學會情緒管理

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很喜歡蘭花的老禪師,在一次他外出雲遊的時候,把他心愛的蘭花交給徒弟照料,蘭花一直長的很好,可在師傅回來的前一天晚上,他不小心把蘭花摔壞了,他擔心師傅會責罰他,顯得很緊張。禪師回來後,並沒有生氣,也沒有懲罰徒弟,他說:“我當初養蘭花,不是為了今天生氣的。

我們養孩子也不是為了生氣的,其實通過發脾氣來教育孩子,是最無效的教育方式。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父母把孩子當作了出氣筒,滿滿的負能量全都灌輸給了孩子,而孩子會自動屏蔽你的怒氣,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就好像暴風雨來了,我們都會不由自主的去關窗戶。孩子的心靈也會啟動自動保護程序。況且很多時候,問題不在孩子身上,而是你自己出了問題。如果你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不對孩子怒吼,又會有怎樣的轉機?

三、多鼓勵

親子共育:整個家庭未來的福報都在這裡

指尖多向上

人人都需要鼓勵就像花兒需要水一樣,鼓勵這個小工具如果能夠運用良好,很多教育問題都可迎刃而解。從兒童心理學角度分析,4-12歲的孩子處於社會我成長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將決定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如果父母平時跟孩子溝通中十句話有九句都在說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好的話,時間久了這些話就會像標籤一樣貼在孩子身上,孩子會越來越不自信,12歲以後這些標籤就會成為他固有的性格。鼓勵呢會幫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和自我價值,而這些恰好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動力。

四、高質量的陪伴

親子共育:整個家庭未來的福報都在這裡

親子時光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句話大人孩子都適用。高質量的陪伴就是說我們無論工作多麼的忙碌,心情多麼的糟糕,在一天中至少要抽出20分鐘左右的時間,跟孩子做一個一對一的親子溝通,專心的、專注的、身心合一的和孩子在一起。用心去傾聽孩子這一天中發生的事件,感受孩子這一天的情緒變化,並及時對孩子的情緒做一個疏通和引導。

在這個過程呢,孩子也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發自內心地關注和愛孩子,我們都知道內心充滿愛的孩子未來也不會差到哪裡去。那有些家長會說,我也有陪伴呀,他寫作業我也一直拿著手機在身邊陪著呀,角色互換一下,如果你是孩子,這樣的陪伴你需要嗎?這個也是很多家長容易犯的一個誤區。

不誇張的說,你前三十年年陪伴孩子的質量,決定了後三十年孩子陪伴你的質量。你是孩子前三十年的見證,孩子是你後三十年的見證,這些觀點你都認同嗎?認同的親們請多多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