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寧夏靈武二道溝巖畫

文/劉宏安

巖畫是遠古人類在漫長曆史歲月裡,用石器或金屬工具,以寫實或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在岩石上磨刻或鑿刻以反映當時人類活動及自然、社會形態的圖畫、符號等歷史文化遺存,表現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巖畫,也是世界巖畫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寧夏賀蘭山是中國巖畫較集中的地區之一。

早在1500年前,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約472~527年)在《水經注》中,就有對賀蘭山岩畫的詳細記載:“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

這是我國乃至世界最早記載巖畫的重要文獻。

寧夏賀蘭山岩畫早已蜚聲海內外,而黃河以東靈武二道溝巖畫卻一直鮮為人知。

鮮為人知的寧夏靈武二道溝巖畫

巖畫所處山體

古人類的藝術長廊

在鄂爾多斯臺地西南部邊緣,距靈武市區以北35公里的明長城南邊,是舉世聞名的古人類活動遺址——水洞溝文化遺址。

在水洞溝文化遺址以南5公里處,有三條遠古時代因山洪沖刷而成的河溝,這三條河溝常年無水,河底佈滿礫石。

當地人自北而南分別叫作頭道溝、二道溝和三道溝。

1984年文物普查人員發現在二道溝3平方公里範圍內,散佈著大量古人類遺留下來的刮削器、砍砸器、石斧、石錛、石磨盤及陶器、玉器殘片等。

1987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安志民在二道溝考古調查後認為:這處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在5000~7000年前,是我國黃河流域古人類的居住地。

而在同一地帶的巖畫遺蹟,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被發現,因而鮮為人知。

靈武二道溝巖畫遺址、三道溝新石器遺址和水洞溝遺址相連成片,南北垂直分佈在5平方公里範圍以內。聞名區內外的千年古剎——馬鞍山甘露寺也坐落其間。

2005年9月,寧夏巖畫研究院與靈武市文物管理所聯合對該地區巖畫進行了普查,發現巖畫約300組,其中單體圖案48幅,組合圖案971幅。

二道溝巖畫與賀蘭山岩畫屬同時期文化遺產,賀蘭山岩畫多刻制於懸崖的石壁上,而靈武巖畫則刻制在河溝兩岸裸露于山坡的石頭上。

這些岩石石質堅硬,不易風化。石面為十多釐米至兩三米不等。

據考證,數千年前二道溝一帶,並不是如今礫石沙丘遍佈的不毛之地,

當時這裡水草豐茂,森林蔥蘢,寬闊的湖泊中綠色的湖水盪漾著粼粼波光。岸邊有一簇簇低矮的灌木,在豐茂的水草叢中,巨大的犀牛、野馬、長角鹿、原始牛和活潑的羚羊悠閒地啃食著嫩草。

那時居住在這裡的“寧夏人”處於原始群居階段。

狩獵之餘,他們用自己打製出的石器在岩石上敲打出一幅幅精美的圖畫。

幾千年後,這裡先後成為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党項等北方少數民族交替駐牧遊獵、生息繁衍的地方。

他們共同創造出燦爛的古代遊牧民族文化。如今,滄桑歲月雖然已經遠去,但遺留在這條古老河畔上的古代遊牧民族藝術珍品--巖畫,卻成為歷史的遺蹟,悄然沉睡在這裡。

鮮為人知的寧夏靈武二道溝巖畫

巖畫普查

遠古人類生存的歷史畫卷

靈武二道溝巖畫內容豐富,筆法簡潔,造型粗獷,構圖樸實,具有寫實風格。根據畫面內容可分為六種類型。

人物像 有單個的人物像,也有群體像;有線刻的人首像,也有磨刻的人身像。人物像畫面簡單抽象,形態怪誕奇異,有的五官俱全,有的僅有眉毛和鼻子,還有的人面長著毛,頭上長著犄角。

鮮為人知的寧夏靈武二道溝巖畫

動物圖 巖畫總體以動物圖案最為出色。有家禽家畜,也有野生動物;有靜態站臥的,也有動態跑跳的。如馬、驢、羊、鹿、犬、虎、狼、駝等動物造型刻線有力,栩栩如生;也有一些抽象風格的作品,圖形採取骨架綴連的表現手法,線條粗獷遒勁,洋溢出巖畫特有的裝飾美。

狩獵圖 大部分是表現獵人引弓圍獵的場景,人物往往畫的比野獸還小。有的獵人騎馬引弓射獵,有的徒步持器械狩獵。如在一幅《狩獵群牧圖》中,眾多的獵人手持弓箭,共同圍獵幾頭野牛和長角鹿,野牛豎起尾巴,揚起犄角向獵人衝刺,又似伺機逃竄,情節生動有趣。畫幅的頂部還飾以雲紋圖案,彷彿流動的雲彩,使觀者產生無窮的遐想。

馴養圖 畫面主要以馬、牛、羊、犬等馴養動物為主,四周環刻歡快奔跑的人群像。如在一幅《雙羊圖》中,兩隻造型相似、形體較大的山羊,羊角長而彎曲,臀部呈直線狀。形體採取花格圖案表現方法,粗獷中見工整,自然中顯優雅。兩隻山羊是用單線磨刻而成,周圍人群像則採用通體敲鑿的平面剪影法,對主體起到了襯托作用。在許多巖畫空白處,還刻有大量日月星辰等圖案,說明當時隨著畜牧業的發展,太陽、月亮、星星已開始被人們視為畜牧業的保護神。

文字符號 巖畫中有一些神秘難解、造型獨特的線刻文字符號。在這些符號中蘊藏著大量遠古人類的文化信息,其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尚未被人們破解。雖然我們不知道這些奇特符號的含義,但它說明隨著原始社會的發展,簡單的象形文字的雛形已經出現。

交媾圖 古代巖畫的產生,與人類自身的繁衍有關,生殖是最令原始人感到神秘的主題。巖畫中的人物交媾圖,表現出人們對異性的追求、對子嗣生育的關心和種系繁衍昌盛的美好願望。

鮮為人知的寧夏靈武二道溝巖畫

原始社會的大百科全書

二道溝巖畫具有北方巖畫特有的鑿刻特徵:大多使用鑿刻法。鑿點密集而清晰,線條粗獷有力,呈U形,凹槽平整、光潔,部分使用的是磨刻法。畫面凹陷部分是先進行敲鑿,再用砂石類進行打磨。也有後人在前人刻鑿的空白處,刻制新的內容。

巖畫因長時期暴露於地面,經風吹日曬和雨雪作用表面呈現黑色,很容易被誤認為用火燒過。刻制時間較晚的,畫面仍顯露出石質原有的淺黃色。

鮮為人知的寧夏靈武二道溝巖畫

二道溝巖畫如同一幅反映遠古人類生存的畫卷,生動地記錄了北方原始遊牧民族放牧、狩獵、爭戰、娛舞等生活繁衍和與自然界搏鬥的場景,表現出原始部落豐富的文化生活和崇拜自然的文化內涵,為我們瞭解和研究西北地區古人類的歷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提供了大量翔實而形象的圖形資料。

靈武巖畫具有時間跨度大、文化內涵深厚、表現內容豐富、分佈面積大等特點,堪稱是一部原始社會的大百科全書。

文章作者系靈武市文物管理所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