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特有趕集方式“街子”正在慢慢消失

集市對於我們雲南人來說就是街子,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商品交易場地。在村裡、曠野、田邊、交通要道旁……大家約好一個共同的時間進行交易。集市有用生肖來命名的,比如“豬街”、“雞街”、“馬街”,也有用地名來命名的,比如“大理三月街”、“麗江騾馬會”等,還有用節慶、宗教祭祀來約定的,比如“火把節”、“潑水節”、“廟會”等。久居村寨的雲南人必然要和街子打交道,趕街成為雲南人的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這可能和雲南多民族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有聯繫。令人遺憾的是,隨著城市化、信息化、網絡化、物流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那些親切的、鮮活的、充滿人間煙火的街子在我們的生活中逐漸遠去,慢慢地消失在城市商業“文明”中,也許街子只能存活在老輩人割捨不斷的記憶中。

雲南特有趕集方式“街子”正在慢慢消失

“街子”是雲南當地人給集市的一個通俗的稱呼,這裡的人喜歡趕集的習慣由來已久,上千年的傳統已然形成了古老的商業文化,大到省會城市昆明,小到偏遠村寨,都會如期舉行“街子日”,有的是五天一次,有的是集中在週末,鄉里村外的賣家都會帶著自己特有的產品出來換錢,只要能賣的什麼東西都有,有吃的、穿的、珠寶古玩都有,西南是多民族地區,起初來源於這裡的少數民族拿著自己家的手工產品來趕集,後經發展商品開始多樣化,但時至今日,由於新興的微商和直播的銷售模式的崛起,迫使某些地區的一部分“街子”商家退出了這個趕集日,或許某一天這種古老的集市會變成歷史文化。

雲南特有趕集方式“街子”正在慢慢消失

一般而言,雲南街子天以十二屬相來確定和命名的最多,有數百個。如逢子日趕者為鼠街,逢丑日趕者為牛街,以此類推,十二屬相全部用上。屬相以外,也有按農曆日期命名街期的。每逢初一、十一、二十一趕街的,稱“一街”,逢二的稱“二街”,直到七街、八街、九街、十街。按新曆法週末趕街的,就是星期日趕街。有的地方嫌一週時間太長,就把星期三也設為街期,稱為“小街”“么街”或“腰街”。還有“空三趕四”“空五趕六”的,實際就是每隔多少天趕一次街,而不管它是幾號或者星期幾。

雲南特有趕集方式“街子”正在慢慢消失

各地區的街子在空間分佈和時間安排上一般都錯落有致,以便周圍各地商人、百姓能依次趕街,人們把這種趕街方式稱為“趕轉轉街”,其中最會趕街的當屬當地專門做小本生意的人。

為人而來。平時逛街,放眼所望看到的大多是上班族,上學的孩子,退休的老人。街子這天,就好像被某種東西吸引著,平時在大山深處、在偏遠的農村蟄伏的農民們像浪潮一樣從四面八方湧來。一眼就能把他們從人群中認出來,他們衣著樸實,有些穿著自己民族的特有服飾。操著濃厚的鄉音,臉上和手上都印著長年累月勞作的痕跡。致敬這些可敬的勞動者們,他們讓我感受到踏實,也讓我嚐到看到平時市場上沒有的東西。

雲南特有趕集方式“街子”正在慢慢消失

為物而來。街子上的商品主要有兩個來源,一者是小商販們帶來的日用品,有糖果,水果,肉這些吃食,也有衣服褲子,還有貼膜賣小音響的。最喜歡在豆腐攤上吃碗酸辣的涼米線,烤幾個豆腐就蘸水,喝碗冰涼的木瓜水。其次,就是山裡人帶來的山貨,有應季的水果蔬菜,有野味如兔子,有捆紮好的野花,還有手工藝製品,草凳布鞋竹筷。

雲南特有趕集方式“街子”正在慢慢消失

為世間百態而來。有衣著光鮮亮麗的人買到很便宜的東西,依舊和山裡人討價還價,超低的價格讓他們暗自竊喜,卻沒看到山裡人難以舒展的眉頭。或許這一揹簍瓜果、這一車包穀是他們這一個月的收入,還要供養家中的孩子上學。有幾個商販找到商機,專門賣一些大家都需要又很少講價的東西,一天的時間收入不菲,看著鼓鼓囊囊的挎包心中樂開了花。

雲南特有趕集方式“街子”正在慢慢消失

“街子”作為雲南特有的傳統商業文化,也是由古至今促進這裡的少數民族文化交流的一種方式,如今當地的趕集,都是從古代村寨裡的集市演變而來,遠沒有當年的那種氣氛和意境,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即將消失在歷史中,但能作為一種古老的商業文化流傳於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